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隆庆开关"后,外国白银的冲击对明朝财政所带来的影响

自“隆庆开关”后,再加上澳门成为葡萄牙人来华贸易的又一港口,明朝的私人海外贸易也由此发展至巅峰。当时,除葡萄牙人可以来华贸易外,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一些未能与中国直接通商的国家的商人,则通过东南亚、南亚的商人或往来、移居当地的中国商人转贩中国商品,与中国进行间接贸易。

为了满足与中国商人巨大的贸易需求,世界上主要的白银产地日本和墨西哥、秘鲁等,便加紧了白银的开采。16世纪后半叶,日本白银的产量显著增加,尤以1596—1623年为最盛。美洲大陆在16世纪40年代以后,也转向白银的开采。

于是,中国的生丝、丝织品和瓷器等大宗商品,通过月港和澳门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外,换回大量的白银,只不过大量外国白银的流入,在刺激明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对明朝政府的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隆庆开关"后,外国白银的冲击对明朝财政所带来的影响

据统计,从1540年至1644年的100多年间,日本所产白银的绝大部分输到中国,共约7500吨左右。从1570年至1644年,美洲所产白银,也有一半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世界市场体系开始建立起来。那么在明代时期,为什么世界上多个国家的白银都会大量涌入中国呢!具体原因如下:

(一)明代商品占据了有利的市场垄断地位

中国商品拥有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精湛工艺,质量优良。再加上自明初以来,明朝政府鼓励农民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对手工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明代的手工制造业颇为发达。就纺织品生产而言,中国是麻纤维原产地,千余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对麻缕“半浸半晒”、硫磺熏蒸等漂白技术均居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生丝制作的产品经得起海风吹拂而不变色,欧洲丝绸产品的款式、织法、图案设计、印染工艺无不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和启迪,而英国直到1690年以后才能织出质量较好的亚麻布。

因此明代中期,中国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砂糖、粮食、药材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有利的市场垄断地位。此时中国的白银逐渐货币化,而国内银矿的产量有限,急需大量白银,白银遂成为世界各国购买中国商品的主要支付手段,因此这是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中国的白银高价带来了巨额的套汇获利

欧洲人在中国、日本、欧洲之间开展的三方套汇业务是白银流入中国另一条重要渠道。16、17世纪间,主要由于贸易导致的欧洲国家白银的低价和中国的白银高价带来了套汇获利的机会。精明的欧洲商人将日本、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单程即可获利一倍以上,如此套利,大发横财。受利益驱使,日本、欧洲白银被大量运往中国。就是到了18世纪,中国白银价格仍然高出欧洲50%的利差。

而早在1609年,一位拥有25年在亚洲经商历史的葡萄牙商人佩德罗•德•芭萨就注意到:“通常1个金比索可以兑换5个或5个半银比索,如果中国白银发生短缺的话,从外地购买白银,价格就上升到1∶6或6.5银比索。我所见到的最贵的和在广州城购买的黄金是7个银比索兑换1个金比索,我从没有看见比这个价格再高的了。”而在西班牙,1个金比索通常值12个银比索,因此,显而易见从中国购买黄金意味着可以产生巨额的利润。因此中国的白银高价带来了巨额的套汇获利是多个国家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隆庆开关”后,明代的私人海外贸易发展至巅峰,中国商品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可。由此,中国因大量贸易顺差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流入国内,使得江南沿海地区经济空前繁荣,明万历年间的政府税收大为增加。

在“隆庆开关”前,明朝的岁入十分有限,譬如嘉靖年间的每年财政收入仅有200余万两白银。但自从开放月港,兴起私人海上贸易后,大量的商品出口导致大量的贸易顺差,白银大量涌入中国,使得明代社会的经济空前繁荣,政府的财政收入也随之增加,到了万历中期,明朝财政岁入就超过400万两,国库比此前充盈。

大量白银的涌入,促进了明代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也促成了后来张居正的改革,增强了明朝的财政实力,使其能够为之后的“万历三大征”买单。只不过大量的白银涌入并非有利无害,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明朝自产的白银十分有限,因此明朝政府实际上无法行使白银的“铸币权”和“发行权”。

此时,白银已经是大明帝国实质上的货币,但外国白银的大量涌入却没有多少是进入国库的,大量的进口白银货币是被外贸巨商掌握。由此,明朝政府彻底失去了货币的控制权,此时国家的金融命脉实际上已经掌握在了商人之手。

因为明朝的赋税很低,其农业税在4%左右,而商业税则更低,明初在3.3%,后来甚至降为1.5%。也就是说,明朝商人在享受海外贸易所带来巨额收益的同时,只需向国家缴纳极少的税。其结果自然是大部分的进口白银都捏在了官员和商人手里,只有极少部分的白银会进入国库,但是面对国家与日俱增的开销,国库开始疲于应对,因此明朝政府对白银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随后所带来的“通货紧缩”的危机在崇祯时期终于爆发。

随着17世纪上半叶经济全球性的倒退,西班牙的海上商道几乎被英国与荷兰切断而自顾不暇,此时的欧洲国家,重商主义盛行,开始采取措施遏制白银外流,他们从1634年开始限制西属拉丁美洲白银流入菲律宾的数量。同时日本德川幕府也决定禁止本国白银流向明朝,曾经给明朝带来大量日本白银的商贸路线也宣告关闭。

在这一连串因素之下,大明海外贸易急剧萎缩,明朝的白银进口量随之骤然下降,白银的停止流入立即给明朝带来了“通货紧缩”。通缩比通胀更为严重,其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生产减少,人们收益减少,政府收入也减少。此时大量白银掌握在了少数人手里,但他们私下窖藏,退出了流通领域,其所造成的结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举国上下出现“钱荒”,这对于崇祯时期天灾不断,战事不断,已经陷入困境的明朝财政来说,无疑就是雪上加霜,造成国库严重空虚,耗尽了大明帝国最后的元气。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自“隆庆开关”后,由于中国商品所具有的优越性,中国在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中,大量出口丝绸、陶瓷等导致大量的贸易顺差,造成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外国白银的冲击带来了明代社会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不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还促成了张居正后来的改革,为明中后期以来原本奄奄一息的明朝财政缓了一口气。

但外国白银的冲击是一把双刃剑,由于明朝政府的税率极低,导致大量进口白银掌握在官员和贸易巨商之手。而白银被作为货币后,明朝财政又对其形成了极强的依赖性。

当外国白银停止流入后,面对财政收入的减少,支出却必须扩张的财政窘境,崇祯皇帝只能通过不适当的“开源节流”经济政策,而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官员商人又将白银窖藏了起来,导致民间因为缺乏外国白银的流入而出现钱荒,此时加税使得政府失去民众支持,农民起义四起,政府裁员又壮大了叛军的势力。如此境地,终于导致了统治中华大地260余年之久的明王朝在风雨飘摇中灭亡。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