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王守仁:日本人眼中“神”一样的男人

犹记得本科学习期间,在教育史的课堂上听到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卢梭、孔孟等等各位大家的教育理念时内心的激动。古人圣贤的思想,于今日来说,实属有益。当然,以上各位大家提出的各种观点,不免有时代局限性。我们需要辩证地去解析这些思想理念。

今天想分享给各位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也是对我产生了很多启发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择选起对我有启发的几点分享给各位,希望能给各位带来新的教育灵感。

王守仁,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九十多年前年的日本,电车上你甚至能看到有人捧着《传习录》静思。维新诸豪杰,也皆沉醉于其‘知行合一’说。

他是一位理学家,其理学思想继承了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说,这种学说也成为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心即理”——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权威,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并不认为万事之中存在理,他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王守仁不谈性,只谈理:不像朱熹谈理与性。

2、“致良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像上了一层灰尘。致良知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3、“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认为知的过程就是行的过程,知行不能脱节,知行是一个过程,他认为行的开始就是知。“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不过,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

王守仁此观点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

然而,这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已经是十分领先的教育思想。打破当时程朱理学盛行的社会风气。他的思想的开拓性,曾国藩评: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有着大圣贤之称的曾国藩却将王阳明与大禹相提并论,足见王阳明思想之领先,曾国藩也拜倒在王阳明的神坛之下。

王守仁:日本人眼中“神”一样的男人王守仁:日本人眼中“神”一样的男人

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精华。不仅当时在反对传统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儿童教育的规律。

1、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意思是说儿童如果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2、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在他看来,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譬如“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面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可躐等。

3、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以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谩谩琢磨他起来。”因此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问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以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针对儿童性格方面的不同,他也要求教师应根据儿童各自的特性,采取不同方法,分别予以适当的陶冶,各成其长。他说:“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王守仁的因材施教,各成其材的思想,承认了发展个性的必要性有力地批判了传统教育抹煞儿童个性的存在、以一个模式培养儿童的教育方法,在反对传统教育上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体现了他思想的进步意义。

他的“自然教育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儿童教育的规律,比西方最早表达自然教育思想的名著法国卢梭的《爱弥儿》的出版时间(1762年)早了200多年,实属难能可贵。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