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明朝汉王朱高煦叛乱经历:蓄谋多年终起兵,一仗未打就投降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21岁的朱棣在获封燕王的爵位10年后,离开应天府(今南京),来到自己的藩国北平(今北京)。

明朝的亲王除了拥有藩府之外,只能掌握少数的护卫军(少的三千人,多则一万五千人),没有封地和臣民,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不过每个藩王每年可以获得俸禄一万石粮食(约合现在59万公斤;洪武初期亲王的年俸禄是五万石),而郡王的年俸禄粮食两千石(约合11万8千公斤)。

后人统计,明朝共封亲王六十五位,追封亲王二十二位,而郡王则有多达九百多位。《太祖实录》记载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粮食总收入为3278万9800石。单纯给这些皇亲国戚的粮食俸禄,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啊。

朱元璋分封诸王是为了维护朱家皇朝,防止外姓臣僚跋扈。一旦朝廷遇到危机,各地亲王不仅要带领护卫出征,更可以调遣藩国的官兵。在几个边防重地,朱元璋安排了器重几个儿子做亲王:一个是藩国为太原的晋王朱棡、一个是藩国为北平的燕王朱棣。均可以指挥边防大军,筑城屯田。

来到北平后的燕王朱棣收到了第四个孩子、第二个儿子:朱高煦

1380年出生的朱高煦有两个姐姐:永安公主朱玉英(1377年出生)和永平公主朱月贵(1379年出生),一个哥哥明朝第四个皇帝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出生)。朱高煦出生后,燕王朱棣先后又有了第五、六个孩子分别是:赵王朱高燧(1383年出生)、出生几个月夭折的弟弟朱高爔(1392年出生)。

朱高煦就是本文的主人公。

关于朱高煦介绍的文献资料和民间故事很多,例如《明史》中有《朱高煦传》,电视剧有《大明风华》,甚至萧逸的武侠小说《饮马流花河》也提到了朱高煦。不再赘述。

据介绍,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好勇斗武。在京城(顺天府)同秦王、晋王、燕王、周王等四个王子的世子学习期间,不肯学习且言行轻佻,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后非常厌恶。不过,终究时候自家子嗣,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煦还是被封为高阳郡王。

《明史·朱高煦传》记载: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于是朝臣举以责燕。

明朝汉王朱高煦叛乱经历:蓄谋多年终起兵,一仗未打就投降明朝汉王朱高煦叛乱经历:蓄谋多年终起兵,一仗未打就投降

意思是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继位,朱高煦与兄长朱高炽一同去南京。舅舅徐辉祖(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长子)见到朱高煦游手好闲,品行不端,便暗中告诫他。朱高煦非但不听,还盗走徐辉祖心爱的宝马,渡江返回北平。在回北平的路上,朱高煦无辜杀死很多官民,还在涿州击杀驿丞,朝臣都因此指责燕王。

不过,没有等到朝廷的问责,明朝就内乱了。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次子朱高煦作为前锋随军出征。

明建文二年(1400年),明建文帝派大将李景隆率军60万人从山东德州出发进攻北平,燕王朱棣率马步军10万迎战。两军在在白沟河(今雄安新区一带)进行了数日的鏖战。在此次战役中,朱棣差点被李景隆擒获。得亏大风吹折李景隆的将旗,导致建文帝大军骚动。朱棣顺势派朱高煦率精骑冲阵,斩杀李景隆多个部将,才冲散建文帝军队。经此一役,燕王朱棣也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白沟河再次成为焦点。在上一篇文章中,特意提到该区域曾经是宋辽的国界线,杨六郎还曾经在此镇守。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将必争之地。

在几个月后的东昌战役中,燕王大将张玉战死,朱高煦再次率军赶至,将朱棣救出;2年后的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再次大败,又得亏朱高煦率军赶到。

总之,朱高煦是个悍将,屡立战功,却狂妄自负,恃功骄纵明目张胆做了很多不法的坏事。

朱高煦常以唐太宗自比,来抒发他要夺位的豪情。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朱高煦封汉王,藩国云南,朱高煦不肯就藩。永乐十三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但仍不愿前往,还私自招募精兵三千人,还当众击杀朝中军官兵马指挥使徐野驴。

朱高煦认为自己应该立为太子。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朱高炽,致使明朝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冤死,明朝五朝重臣黄淮入狱。

明成祖朱棣在得知朱高煦一系列违法事情后,非常生气,将其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极力求情。朱棣心软,只是诛杀了朱高煦几个亲信。随后的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将朱高煦徙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

宋元以及明初期,惠民还叫“棣州”,永乐元年为了避开明成祖朱棣的名讳,改棣州为乐安州,辖阳信县、海丰县、乐陵县、商河县等四县,归济南府管辖。

朱高煦到达乐安州后,心怀怨念,更加着急地策划谋反。虽然,皇太子朱高炽虽多次致书劝诫,朱高煦仍不肯悔改。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为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又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京城奔丧。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设伏,截杀朱瞻基,但由于行动仓猝,没有成功。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朱高煦认为宣宗软弱无能,是起兵的好时机。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掠夺周边郡县的所有马匹,起兵造反。

明宣宗开始不忍用兵,还赐书信给朱高煦。不过,朱高煦将送信的人斥责一顿,还写了一封痛斥皇帝的信。明宣宗才叹道:“汉王果然谋反了”,于是决定御驾亲征平叛。

御驾亲征前,朱瞻基曾询问是身边大臣,朱高煦下一步会怎么应对?有人说朱高煦在南京多年,起事后必将直奔南京,然后利用长江天险对抗,朝廷应该尽快发兵控制南京;也有人说,朱高煦会利用山东和朝廷打持久战,控制济南城就显得尤其重要。

明宣宗朱瞻基则认为,朱高煦身边的亲信都是乐安州人,这些人“生于斯长于斯”(跟现在的惠民人一样,大多数人恋家,不肯离开),不会跟随朱高煦去南京;其次,朱高煦参加过靖难之役,对济南城的坚固程度很清楚;因此朱高煦会死守乐安。

发现明朝皇帝挺喜欢御驾亲征的,就跟清朝皇帝喜欢下江南一样。这应该是朱棣留给后人的印象,建文帝当初就是没亲征,派李景隆统筹大军,结果被朱棣打败了。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朱瞻基果然没猜错,朱高煦依旧在原地驻守。

宣德元年九月二十一日,明宣宗讨逆大军的先锋队(两万人)首先抵达乐安州。在遵照明宣宗朱瞻基旨意,对朱高煦投降未成;而朱高煦则下战书,约定明晨开战。

宣宗得报后命大军疾行,翌日抵达,将乐安洲团团包围。为了震慑叛军,宣宗命神机营发射铳箭。

神机营是京城禁卫军中三大营(另外两个是五军营、三千营)之一,创建于永乐八年(1410年),是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算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官兵5000人,装备有火枪、火铳等,后期又添置火绳枪,担负着“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重任。

不过那时候的火铳没啥射击精度,射程最多五十步内,对于不披甲的目标杀伤力不比弩箭强,更多是心理震慑作用。

总之,火枪火铳声大作,声震四野。宣宗再次把劝降书信射入城内,朱高煦仍不理会。不过,城内叛军见到这样的声势可是真怕了,几个部将合谋想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

朱高煦得悉后大惊,急忙派人到行营面见宣宗,表示明日就出城投降。宣宗允诺。

当夜,朱高煦取出积累的兵器与凡谋议交通文书,全部毁掉,史书记载“城中通夕火光照明”。听说朱高煦要出城投降,王斌等手下大臣一再阻止,说宁可一战而死,束手就擒是耻辱。朱高煦则称:“乐安是弹丸之地,无险可据”。当看到旗下群臣力阻,朱高煦假意回到汉王府,暗中从小路出城投降。

朱高煦出城后,明朝大臣纷纷上疏请求用重典。宣宗却阻止,将群臣弹劾奏摺展示给朱高煦。朱高煦顿首言:“臣罪万死万死,生杀惟陛下命。”

明宣宗命朱高煦写书,召诸子同归京师。同时,改乐安州为武定州。

随后,朱高煦和他的随从一起被解回京师,并将其软禁于皇城内。

宣德四年四月的一天,明宣德朱瞻基带着一众侍卫来看被软禁三年之久的朱高煦是否有所悔过。

朱高煦看到皇帝来探望自己,却感觉受到屈辱,满怀恨意的他突然一脚勾倒了朱瞻基。明宣宗大怒,命人用300斤重的铜缸盖住朱高煦。

毕竟是武将出身,46岁的朱高煦居然硬着脖子将铜缸顶起。明宣宗命人取来木炭,堆积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铜缸内。

随后,宣宗下旨处死朱高煦的妻子汉王妃韦氏和11个儿子,以及追随叛王的600多名文武官员被处死。朱高煦之弟赵王朱高燧和另一个王也与这一阴谋有牵连而受到处罚。

后人这样评价朱高煦,“朱高煦不过是一个在政治上怀有野心,居功自傲,蓄意制造叛乱,违逆军心民意的野心家。在军事上,朱高煦是无谋无断、无深图远算之人。他在违逆形势的情况下发动叛乱,既在政治上负叛乱之名,又在军事上仓促盲动,困守乐安,自取灭亡”。

不过,朱高煦出城投降前称:“乐安是弹丸之地,无险可据”,说的很对。

棣州城自宋朝建设完成后,曾先后获得13次加固维修。明《武备志》“大凡城高,除垛身必四丈,或三丈五尺,至下亦三丈,面阔必二丈五尺,底阔六丈,次城,除垛城身高二丈五尺,底阔五丈。小城,除垛城身高二丈,面阔一丈五尺,底阔四丈”。

乐安州属于次城。城墙大约高为8米半,底宽为16米半,周长12里。护城河全长17里,绕城一周。城墙上有吊桥、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军事设施。备有刀、矛、弓弩、滚石等冷兵器,甚至还有火炮。可以说有一定的军事屏障。

明代城墙厚度较唐宋的城墙高且厚,利用夯土城墙加包砖的结构,即所谓“或增修其未备,或缮治其将颓”。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即明代进入了火器时代,将墙厚度增大,再利用夯土城墙加包砖的结构足以抵御火炮的威力。

宋朝建设棣州城时,据说城墙是用三合土夯筑而成。所谓三合土就是除石灰和土之外,有些还掺有糯米、蛋清、红糖、动物血、桐油、植物汁液、白矾等“添加剂”。明朝《天工开物》中记载:“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

不过单个的城防防御有限,所以,明宣宗的军队能够轻松的将乐安洲围住。一旦围困,就是一座孤城。如果有成片的城堡,利用地势,构建成一整套防御体系,那么防御力量就惊人了。

例如,南宋时四川构筑庞大的防御系统,就十分完备周密,蒙古大军久攻不下,吃尽了苦头。大半的四川山城在坚守到了宋亡之后,才不得不开城投降。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