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高欢的政治手腕到底有多强?遗策平定侯景之乱

公元547年,东魏权臣高欢病逝于晋阳,享年51岁。

在高欢临终前,高澄随侍身边,一脸的愁苦。高欢对他说:“虽说我快死了,但你马上就可以接班,应该感到高兴才对。”

欢谓澄曰:“我虽病,汝面更有馀忧,何也?”——《资治通鉴》·梁纪十五

高欢的说法没毛病,政客的感情往往不够丰富,高澄之所以一脸愁苦,高欢即将病逝的因素不大,主要原因还在于侯景。一想到这位元老重臣还活蹦乱跳的,高澄就开心不起来。

高欢读懂了高澄的心思,他给高澄支招:“如果侯景敢造反,你就派慕容绍宗率军平叛。”

堪敌侯景者,唯有慕容绍宗,我故不贵之,留以遗汝。——《资治通鉴》·梁纪十五

不愧是高欢,临终定计都如此绝妙。

高欢去世之后,高澄继任丞相。侯景一向瞧不起高澄,所以高欢一死,侯景就造反了。

高欢的政治手腕到底有多强?遗策平定侯景之乱高欢的政治手腕到底有多强?遗策平定侯景之乱

最初,高澄派韩轨率军平叛,侯景一脸不屑地说:就凭韩轨那种货色,也配和我对阵?后来,高澄派高岳率军平叛,侯景也是一脸不屑地说:凭高岳那点本事,有什么资格带兵?最后,高澄派慕容绍宗率军平叛,侯景非常害怕地说,高澄怎么敢让慕容绍宗带兵呢?难道高欢还活着?

初,景闻韩轨来,曰:“啖猪肠儿何能为!”闻高岳来,曰:“兵精人凡。”诸将无不为所轻者。及闻绍宗来,叩鞍有惧色,曰:“谁教鲜卑儿解遣绍宗来!若然,高王定未死邪?”——《资治通鉴》·梁纪十六

从侯景的生平来看,此人一贯胆大妄为,此时却对慕容绍宗忌惮不已。而高澄虽然得到了高欢的临终提点,却始终不敢派慕容绍宗率军平叛,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按捺下心中的恐惧,派慕容绍宗出马。

能令侯景和高澄都忌惮不已,慕容绍宗究竟是何许人也?

慕容绍宗和尔朱荣有亲属关系,是一员良将,在尔朱兆被杀之后投靠高欢。在高欢麾下,慕容绍宗位高权重,可以说是元老重臣的代表人物之一。侯景和慕容绍宗的出身差不多,都是尔朱荣的老部下,尔朱氏被灭之后投靠高欢。

高澄之所以迟迟不敢用慕容绍宗,是因为在高欢生前,伙同高澄一起大搞集权,几乎把元老重臣全部得罪光了。现在高欢已死,自己真能继续压制慕容绍宗吗?高澄心里没底。

而侯景之所以会表现得非常恐惧,绝不仅仅是因为慕容绍宗军事能力强,更是因为慕容绍宗出兵之后的连锁反应。

事实上,慕容绍宗到达前线之后,很快就被侯景打得大败而回。

回营之后,慕容绍宗为自己辩解:“不是我军无能,而是侯景太狡猾。”斛律光(高澄亲信)当场顶撞:“别给侯景贴金,就是你无能!”

绍宗曰:“吾战多矣,未见如景之难克者也。君辈试犯之!”——《资治通鉴》·梁纪十六

但等斛律光与侯景对垒的时候,也被侯景打得大败而回。慕容绍宗一看斛律光也败了,立刻嘲讽他:“我无能,你如何?”斛律光无话可说。

光走入谯城,绍宗曰:“今定何如,而尤我也!”——《资治通鉴》·梁纪十六

经过这两次失败之后,慕容绍宗和斛律光开始装乌龟,不敢再跟侯景对阵了。

通过这些史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慕容绍宗的军事能力并没有大家所想的那么强。至少他从未在战场上打败过侯景,反而被侯景打得不敢出战。

侯景起兵叛乱之后,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反而一再取得胜利。从这个角度来看,侯景并未败在军事上,而是败在政治上。

曾经有网友说,我在评论相关历史时,很少从军事角度分析问题。这当然是事实,可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只有政治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尝试运用军事手段来解决。但实际上,这句话的内涵远比上述理解要丰富得多。所谓的“运用军事手段”,也是披着军事的外衣,行政治手法。

战争不同于下棋,棋手不用考虑如何控制自己的棋子,也不用担心棋子在关键时候溃逃或背叛自己,因为棋子是死的。

但作为将领,却永远都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有哪位将领,能够让各级官兵象棋子一样服从命令,他就一定是历史上最优秀的将领之一,甚至没有之一。

有许多被称为“名将”的统帅,却在与执政者相争之时大败亏输,一身韬略无从施展。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在关键时刻,他们的手下迅速与他们划清了界限。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就算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找不到具体的人来施行。

如果一个统帅横看竖看都像饭桶,可这个饭桶却总能使得军队上下一心,这种人就算再差,也不会输得很难看。

只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待政治和军事的关系,就应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政治手段永远比军事能力更重要,不懂政治的人,军事能力通常也不咋地。

一个不懂政治的人,凭什么团结大多数人为他所用呢?一个不懂政治的人,除了给领导当打手以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关于这一点,其实《孙子兵法》早就说得明明白白: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真正的胜利者,往往在战争开始前就已经获得了必胜的条件,战争过程只是走流程而已;而失败者往往是想办法先从战争中获胜,再从胜利的战争中获得想要的一切。

前者哪怕失败无数次,却总能有重头再来的机会;后者只要失败一次,往往就是万劫不复。

侯景之所以敢造反,绝不是他认为自己战力无双,而是他认为自己的“义举”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响应。

高欢活着的时候,一直操纵高澄搞集权,高澄又抬出崔暹这种如狼似虎的酷吏下狠手,早就把元老重臣得罪光了。

高欢去世之后,高澄明显压不住局面。侯景作为元老重臣的代表人物之一,认为只要自己振臂一呼,元老重臣都会响应自己的行为。

如果侯景没有这种信心,他绝对不敢造反。侯景占据的地方是河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原地区。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应该清楚,我反复强调过:中原地区是标准的四战之地,从古至今没有哪个枭雄能以中原为依托,进而统一天下。

侯景既然立足于中原,他就必须迅速打开局面,否则只有死路一条。他虽然打得慕容绍宗和斛律光大败而回,却始终无法突破慕容绍宗组织的防线,整支军队的士气也变得越来越低落。

在这种“外无强援、内有隐患”的环境中,侯景只坚持了三个月,他的军队就不战自溃,向慕容绍宗投降了。万般无奈之下,侯景只得落荒而逃。当侯景逃到一个较为安全的地点之后,再一清点自己的部众,居然只剩下了八百多人。

景与腹心数骑自硖石济淮,稍收散卒,得步骑八百人。——《资治通鉴》·梁纪十七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问题:高欢生前伙同高澄集权,元老重臣应该早有不满。可当侯景起兵造反之后,却几乎无人响应侯景,这又是为什么呢?

是高澄的影响力太强吗?显然不是。如果高澄真有这么强的影响力,他又何必派出韩轨和高岳那种容易控制的人带兵出征呢?

侯景失败的主要原因还在慕容绍宗身上,这也是高欢临终前留下的遗命,完美体现出高欢娴熟的控场能力和高超的操盘手腕。

如果派慕容绍宗平叛,他会不会跟着侯景一起造反?高澄最担心这个问题,可高欢并不担心这个问题。

元老重臣之所以会被打压和排挤,是因为他们手里有一股独立的势力。我们换一种思维:就算高澄不派慕容绍宗平叛,他敢调动慕容绍宗的军队吗?很显然不敢。如果高澄真这样做,那就是公然逼迫慕容绍宗响应侯景。

如果侯景反了,慕容绍宗也反了,谁敢保证不会有第三个、第四个呢?

高欢之所以会留下遗命,让高澄重用慕容绍宗平叛,就是希望高澄用这种行为,表达两个态度:

一、打击元老重臣都是高欢的意思,现在高欢已死,我高澄绝不敢得罪各位叔叔伯伯,以后也绝不敢不尊重各位;

二、帝国是大家的帝国,我们只有齐心协力,才能维持帝国的稳定与团结,不被侯景之流祸害。

高欢很有把握,只要高澄把这两个信息透露出去,侯景的叛乱就注定是孤立的叛乱。

原因很简单,高欢相信元老重臣的智慧,他们不会被仇恨蒙住双眼,反而更多地会考虑切身利益。

高欢执政之时的确在大肆集权,也的确狠狠得罪了元老重臣。但谁敢说自己处于高欢的位置,不会做这种事呢?

换言之,侯景借口反抗高氏的暴政起兵造反,如果侯景造反成功,他就不会像高欢学习吗?别逗了!

在元老重臣看来:高欢和高澄或许不是什么好东西,但侯景同样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高澄死不悔改,元老重臣当然会通过响应侯景的方式收拾高氏。可如果高澄愿意悔改,元老重臣还有什么理由去响应侯景呢?

对于冷血的政客而言,口号是用来喊的,感情是用来出卖的,只有切实的利益不会骗人。

此时的高氏虽然强大,但高澄显然不具备高欢的影响力,只要元老重臣能从侯景造反的过程中获得足够利益,他们就不会再惧怕高澄。

高澄派慕容绍宗平叛,如果慕容绍宗能够在战争过程中捞到足够多的好处,他又有什么理由响应侯景呢?对于其他人而言,只要高澄迫于侯景的压力,不断让出利益,他们又何必瞎折腾呢?

想明白一切之后,不得不佩服高欢的深谋远虑。《资治通鉴》对于高欢的评价是“欢性深密,终日俨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司马光真可谓入木三分。

对于此时的侯景而言,他不再是什么位高权重的东魏大佬,只是一个通缉犯而已。如果侯景就此从历史舞台上消失,那侯景这个名字应该只会出现在史书的字缝里。

可能连侯景自己都没想到,他最风光、最辉煌的时刻即将到来,一个庞大的帝国即将被他折腾得天翻地覆。

历史不是小说,历史远比小说更离奇、更精彩!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尔朱兆无奈放手,高欢占据河北

高欢强行破局,元修狼狈西逃

高欢另立元善见,宇文泰毒杀元修

高敖曹死于暗算,高慎外逃引乱斗

高欢父子集权,三人两套班子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