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王允除掉董卓后为何不放过蔡邕?

作者|杂了咕咚

本文系时拾史事原创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搬运

在王允(还有献帝)的谋划下,董卓吕布在未央宫门外杀死,无头尸体还被点了天灯,属于闪亮退场。汉朝由王允主政吕布辅政。

但王允的胜利果实只保鲜了很短的时间,没等埋下种子长成大树,就腐烂消失了。

王允失败的因素有很多,杀死了蔡邕(字伯喈)是重要诱因之一。而蔡邕之死的诱因是董卓被杀。

当时李肃打头阵,吕布跟上抢人头,而王允则在幕后坐镇指挥等待政变结果。他还请了蔡邕等人围坐闲聊。表面看王允似闲庭信步,内心却悬空于万丈深渊。

此前,有很多人分批分次地谋刺董卓,前后三次都失败了。还死了越骑校尉伍孚、太师长史何颙、卫尉张温等好几个人,黄门侍郎荀攸也被抓进了大牢,而尚书郑泰逃亡投靠袁术。(《后汉书》(张)温字伯慎,少有名誉,累登公卿,亦阴与司徒王允共谋诛卓,事未及发而见害)

而这次政变的参与者多是副国级高官,是一场大家把宝都押上的搏命豪赌。赌赢了朗朗乾坤,赌输了抄斩满门。

死亡,并不可怕,等待死亡才最可怕,这种等待充满了恐怖和紧张。换做我,肯定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见谁都会咬一口。

听到董卓已死的瞬间,王允紧张的神经未必能立刻放松,而是更关心善后,更关心别人对董卓的反应,此时在座的蔡邕反应了,他为着董卓的死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叹息,像是在董卓追思群里发了个表情飘过。

但这个反应刺激了王允,王允勃然变色,立刻以同情反革命头子罪把蔡邕抓了起来,交给廷尉治罪。

在王允眼里,蔡邕是董卓的余党,也正常。因为董卓对蔡邕确实很好,好到三天内升职蔡邕三次。他先被董卓任命为侍御史,又转任持书侍御史,接着升迁尚书。从国家部门的角度讲,蔡邕从外台到御史台(宪台)再到尚书台(中台),史称“周历三台”。确属殊荣。

王允除掉董卓后为何不放过蔡邕?王允除掉董卓后为何不放过蔡邕?

这样的人不是董卓的人,谁是!

但王允也应该知道,隐匿十二年的蔡邕本不愿意为董卓当官,是董卓扬言灭蔡家三族才被迫入京任职。王允自己也是韬光养晦依附在董卓的势力里,才高升成为司徒。

蔡邕入京后都一直在规劝董卓不要僭越。虽然董卓很少采纳,但蔡邕并非是溜须拍马之徒。(《后汉书》:然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从,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

比如董卓要朝廷封自己为“尚父”,蔡邕就反对说:“明公您的威望还不够,暂时还不能用此称号。”董卓听从了。如果换做王允司徒大人自己,未必敢这么反对吧?

蔡邕的一声叹息,是当着王允面儿的自然流露,是坦诚的。而且,蔡邕下狱后又给王允写了态度诚恳的检讨书:“我确实有罪,您可以砍了我的膝膑,并在我面额的最显眼处,刻字涂墨,甚至写上“千古逆贼”都行,但请您留我残生,让我整理写完汉史。”

蔡邕请求的刑法是:“黥首刖足”,均属于周代研发的肉刑。这些残酷的刑法一直沿用到明清,但在两汉时期曾经废止过。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刘恒下诏废除肉刑,用死刑和鞭挞替代。直到汉朝结束以后,才被恢复。

蔡邕接受王允用废弃的酷刑处理自己,足见他的诚意,特别是黥首之刑,这是对知识分子最大的尊严摧残。

听闻王允打算杀死蔡邕,让朝廷上下为之哗然,用UC的标题说,举世震惊,十六亿人在默默流泪。(现在哪有这么多人?包括友好邻邦!)

不但因为蔡邕罪不至死,更因为蔡邕是汉末时期的一位文化全才,他是经史、天文、数学、绘画、书法、音乐等各门类的超级大咖,不,大咖都比喻不了,蔡邕是汉朝文化的荣耀王者。蔡邕用刷墙的刷子写字都是飞白体,生个女儿都是蔡文姬。

不说蔡邕对经史的精通,举个平常的小例子。据《古今刀剑录》记载:年轻的董卓开垦田地时(从底层上来的领袖都有过务农的经历),得到一把刀,上面没有文字,但隐隐有着山云纹的图案。这把刀竟然砍玉如泥,让董卓爱不释手。这个意外的收获会不会是他日后盗墓的启蒙?真能挖出宝来哈。

后来董卓当政,请蔡邕鉴赏这把刀,蔡邕看了纹路并没有拿着锤子砸宝,而是说:“这是项羽的刀。”可见蔡邕的见识广博(要不就是胆大敢说,反正无人反驳,比如司母戊鼎)。

蔡邕不仅有才,还是位非常孝顺的人,他为了伺候病卧的母亲,七十天不宽衣休息。在蔡邕的精心呵护下,她母亲还是离开了。你以为这就结束了?no,他在坟旁私建了一座简陋的泥草屋,为母亲守孝,晚上他头枕着土块,睡在草埔上。白天他一举一动都按照周礼的要求行止。由于蔡邕居丧而很少说话出声音,连可爱的小兔子,都时常跑到他的屋旁。可能是要看看比自己都安静的蜀叔。(《后汉书》: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

名士官吏们纷纷为蔡邕求情,但王允一律“反对无效”。看过前面文章的朋友一定还记得那个“妈咪的”-----马日磾。他现在是太尉,三公中掌管军权。马太尉听说这件事后,立刻飞奔到了王允那里,请求王允能放过蔡邕,因为蔡邕旷世奇才,可著汉史,人品忠孝,杀之无名。如果真要把蔡邕杀了,会失去天下人之心的!”

王允还是不允!蔡邕成了祭邑。

大家哭了。弑君的董卓死了,却等来了一位名臣杀手。汉朝点儿真背,死神要连庄!

太尉马日磾断言:王允如此不仁之举会不久与人世。而政变大功臣士孙瑞也辞官不做,离开了京城。很多官吏名士也因为王允的做法出现不满。王允的人设塌了。

此时,西凉军的残余部队,也在贾诩的号召下,开始纷纷集结。他们蛊惑人心的理由之一就是:连蔡邕将军都受牵连,何况咱们这些董家嫡系。(《后汉书》更相谓曰:“丁彦思、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并尚从坐。”)

插入脑补视频:西凉军有激愤者喊出口号:“为蔡将军报仇!”,后勤团秀出带蔡邕头像的旗帜,镜头是大家悲恸地一针一线忙碌,还有人涕泣抚摸。背景音乐可以从各位朋友脑海里的曲库自选。

从李傕郭汜后来占领长安的结果来看,王允主政的第一步,就错了,如同董卓上来就更换了少帝刘辩。王允不该杀死蔡邕。昔日因即今日果。

天子不能换,官望也不能失。历史一直在重复,却从来没被借鉴。

如果说王允抓捕蔡邕理解成政变时期的特殊处理,要用愤怒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来震慑四伏的危机。那不顾同僚的反对一定要除死蔡邕,就说明王允还有别的想法。

从王允拒绝马日磾求情的原因可以看到他的一些想法。他说:“当初汉武帝不杀司马迁,才让他的诽谤之作流传于世。汉朝衰弱到这个地步,不能让佞臣书写,他写出来的东西,既有损天子的形象,而且也会让咱们这些人受到诋毁。”

王允这些话还是比较中恳的,能反映出他内心的担忧。于公于私,他都不希望让了解真相的蔡邕秉笔。

于公,他杀死蔡邕是不希望把天子被董卓胁迫时的唯唯诺诺之态留诸历史。从后来他坚决赴死的行为能看出,王允确实是愿意为汉朝舍身忘死的,他有这样的公心。于私,王允也不愿把自己和同党们卑躬屈膝于董卓的样子,被史官描述。(《后汉书》: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其次,王允对蔡邕多少有些嫉恨。

王允既是政客,也是文人,他出身并州望族,自小饱读诗书,是太原郡的少年翘楚。年轻的王允被郭泰赞扬说:“王允学识一日千里,将来必会具备王佐之才。”

郭泰是汉末士人的著名代表和太学生领袖。被后世称为东汉著名学者、思想家及教育家。与晋国介子推、宋朝宰相文彦博合称“介休三贤”。王允得到他的肯定,说明王允的出色。(《后汉书》:同郡郭林宗(郭泰)尝见允(王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与定交。)

董卓迁都长安烧尽洛阳二百里,是王允用七十多辆马车,费劲心血把能带上的经史典籍都带上了,足见王允的文人本色。

不过,王允也自知在学识上很难与蔡邕比肩,因为蔡邕的学问实在太高了,高出大气层,高到外太空。王允嫉恨的根主要来自政务意见。在董卓执政时期,身为司徒的王允在会议上被蔡邕诘问词穷。这太让王允难堪了,于是心里就记下了。所以王允诛杀蔡邕,多少含有些私怨。(《阴芸小说》“初,司徒王允数与邕会议,允词常屈,由是衔邕。及允诛董卓,并收邕,众人争之,不能得。”)

从王允的人生经历看,说他因为上述原因就如此坚决地杀死蔡邕,未免小看了王允的格局。他杀死蔡邕的主要目的还是为朝局着想。

王允杀蔡邕是时代的选择,起码是王允自认为的时代选择。

汉末大乱,特别是被董卓翻箱倒柜的一通折腾以后,汉朝的皇权像蒲公英的种子那样,被董卓吹散了,权力飘得哪儿哪儿都是,似乎连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顺手拿到。

比如一些世家百姓就纠集了队伍讨伐董卓,而黄巾军出身的数万白波军也借机跳出来讨伐董卓,诸侯们当然不会让别人抢戏,我才是主角!大家纷纷上阵。

这里有人真心忠汉,也有人趁机发财,但无论什么样的出发点,带兵打到首都成为了大家的唯一共识,被打的汉朝,却只能一边哭一边忍受。像考试不及格而被父母打的孩子,因为:“打你,是为你好!”

内战还不算什么,更有各自为王的趋势。袁绍想立刘虞为帝,刘焉想自立为帝,连下邳的妄人阙宣都宣布称帝。汉朝一下进入了共享时代,不但共享战争,还共享天下。

王允接手的汉朝已面目全非,“皇帝轮流做”的伟大精神传遍了千家万户。面对这个局面王允怎么破,不用雷霆手段,怎么扭转乾坤?乱世必须用重典。

于是他选中了汉朝文化泰斗:蔡邕。

你的学问不是高到外太空吗,整天跟卫星似的在我眼前转悠。我打掉你!正好用你坠落的火光威慑下全天下,学识和德性再高能高得过政治觉悟吗?在忠君这道杠杠面前,没有例外,一个也没有。越是权威,越是爱国者的目标。

任何一个时代的变革初期,掌权者最需要什么?立威:立等可取之威。最快的办法就是杀威:杀死权威。灭掉旧势力的代言人。

秦惠王登基后,为了安抚贵族势力,立刻通缉抓捕变法的商鞅,还把商鞅的尸体做车裂分装现场直播,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改变商鞅变法的政策,继续享受变法带给自己的红利。秦惠王就是借商鞅的性命来给自己立威的。“欲借汝头以示众耳。”

嘉庆杀死和珅,真的为了他贪赃枉法吗?也许吧。但他敲黑板告诉世人的是,从判处和珅死刑的时间开始,已经是嘉庆四年了,不是乾隆六十四年。OK?

在古代,打仗出发前,需要人头喷血祭旗以壮声威,在政斗争中,更需要如此,处理站错队伍的人,只有三个字:“杀无赦”。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