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睢阳之战:不足6000人为何能对抗18万叛军半年有余?

安史之乱中期,叛军为了打开唐王朝的东南门户,安禄山在河北取得大捷后,挥师南下,为切断唐王朝的赋税来源,派大军向交通要塞睢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同时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领兵四万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为了阻遏叛军南下,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一批唐朝的将领官员在缺兵少粮的恶劣条件下,誓死坚守城池十多个月。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抗多的睢阳保卫战,也是最惨烈的守城战,更是“安史之乱”的一曲壮歌。

公元755年,因为唐玄宗昏聩无能导致中原大乱,皇帝逃亡至四川成都,当叛军席卷中原时,大唐的各地方官员们对皇帝已不报丝毫希望,为了自保,大多数达官贵人选择了投降。安史之乱之所以席卷而来、屡战告捷,很大程度取决于朝廷自己内部的迅速瓦解。

张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真源县县令横空出世,他自幼熟读兵法,深谙战略的奥妙,但若一直处在盛世,可平稳退休,在体制内一生安稳无忧。但突如其来的乱世,恰巧给了他一个成为英雄的契机。

张巡不屈的个性,造就了他不允许自己走投降这条路,这个人思维清晰,颇有胆识。危险来临时,自己紧张有续的组织战斗队伍,准备就绪之后,果断的先对隔壁雍丘县下手,快准狠的发起了进攻。雍丘县的县令叫令狐潮,此人常常以自己忠义标榜自我,但实际上胆小如鼠、贪生怕死之辈,张巡和令狐潮是认识的,但面对叛军时,他第一时间选择不战而降,张巡对表里不一的令狐潮十分气愤,令狐潮这个畏战分子根本不是张巡的对手。

也就是在这里谱写了张巡的第一个神话:“四败令狐潮”。

攻进城后,张巡率先处置掉了令狐潮妻儿,令狐潮很气愤,带着数10倍于张巡的兵力围住了雍丘城,可就是在这样的困难重重之下,张巡仍然屡次击败令狐潮,主动追击,令狐潮被动挨打,多次差点被张巡所俘获。

这场攻城守城之战,张巡将自己的军事才干展现的淋漓尽致,空城计、虚张声势、草船借箭等等计谋轮番上演,打的令狐潮无从招架,乱了阵脚。在这样的乱世大环境下,的确能激发出军事天才。

张巡脑子灵活,对兵法知识活学活用,不仅使用了草船借箭的人,还利用草船借箭的假人麻痹对手,最后将计就计,袭杀了令狐潮的军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最终打的令狐潮落荒而逃、溃不成军。

张巡守城的意志常人无法想象,当时长安城陷落已久,唐肃宗都称帝有一段时间了,朝廷高层官员中很难想象还有一个文人书生芝麻官在坚守着地方城池,最意外的是,仗还打的如此漂亮,守城游刃有余。张巡的名声很快就声名远扬,也得到了火速提拔,唐肃宗下令封张巡为河南节度使副使,比起原来的县令,张巡已经连升多级,遗憾的是,当时的历史环境,除了赐官外,唐廷也给不了张巡太多的恩惠与实质性支持。

与令狐潮的对峙过程中,张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令狐潮军队围上来时,在城周围架设了百余门大炮,准备架梯登城,张巡命令士兵把野蒿浇上油,顺城墙往下投;张巡领兵或者趁叛军休息时出城猛冲;或者夜晚缒墙而下,偷袭敌营。他率领雍丘将士坚守了六十多天,戴甲而食,裹伤复战,打退叛军300多次进攻,杀伤叛军大半,使令狐潮不得不退兵。

过了两月,令狐潮又领兵来攻雍丘。长期的持久战,使雍丘城内士兵开始出现军心动摇,城里六名很有声望的部将一起找张巡劝降,张巡佯作答应。第二天,张巡召集大家开会,堂上设天子画像,引这六将于前,责以大义,当场斩首。军心大振,将士誓死守城。

叛军不断攻城,日子一久,城里的箭即将用尽,这天深夜,张巡命令士兵扎上千草人,裹以黑衣,用绳子从城头吊下。叛军发现后,马上不断用向草人射箭,直到天亮,才发现是些草人,待守军拉回草人,净得几十万支箭。

第二天晚上,张巡选了500死士,仍用绳子吊下城。叛军以为又是草人骗箭,笑而不理。于是这五百人趁敌不备,直捣令狐潮大营,令狐潮来不及组织抵抗,几万叛军四下逃窜,一退十几里,令狐潮恼羞成怒,继续增兵,准备彻底围住雍丘。

又有一日,张巡手下大将雷万春在城头巡视,叛军看到一起放箭,雷万春一不留神,脸上中了六箭。但为安定军心,岿然不动。令狐潮以为张巡又是拿个什么木头人来骗他,叫来探子一打听,大惊,在城下对张巡说道:“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回答:“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命令将士出城猛冲,守军俘获叛将十四名,杀死数百人,大获胜利。

令狐潮就这样被张巡弄得精神崩溃,神魂颠倒,张巡后面连诈降都使了出来,攻打雍丘,让令狐潮都对这个对手忌惮之余,内心还是由衷的敬佩。

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张巡带的小支部队终究抵不过燕军(安禄山政权)的紧逼封锁。张巡越强,反而会引来更多的人击败他,深思熟虑下,张巡觉得雍丘已经不是一个值得死守的位置,为了抢占有利地形,驻守更便于作战的关口,张巡选择丢弃雍丘城,转移至睢阳这个重要的军事要塞,也是张巡人生之中最精彩的“封神之战”:睢阳保卫战。

从雍丘转移后,张巡只获得了一点的兵力补充,合计3000人左右,但就是这么点人,张巡带着部将斩杀叛军杨朝宗的部队一万余人,杨朝宗原是太守之职,也是他下令要求张巡投降,但谁知道张巡后来的清算来得如此直接和暴力。这一战,已经不是战术所能决定的了,决定的是军队的核心凝聚力。张巡军队血战了一天一夜才将杨朝宗军队击败,伤亡也十分惨重。

张巡赶到睢阳(今河南商丘)后,与许远兵合一处,将士加起来不过6000人,许远虽官职更高,但知道张巡善兵善战,就主动让贤,请张巡来做总指挥,虽说双方兵力悬殊,但张巡带兵坚守,和叛军激战了十六天,俘获敌将六十余人,歼敌20000多人,使敌军作战首领尹子奇不得不撤退。

过了两个月,尹子奇得到增援兵力,再次将睢阳团团围住,形势愈发危急。

一天晚上,张巡叫士兵擂起战鼓。城外叛军听到鼓声,连忙摆开阵势,准备迎战。等到天亮,却还是没见守军出来。尹子奇派人登上土山向城内眺望,只见城里静悄悄,仿如死寂,于是就命令士兵卸下盔甲原地修整。紧张了一宿的叛军,累的都倒头睡去。就在这紧要关头,张巡和雷万春、南霁云等十几名将领,各带领五十名骑兵,从各个城门同时杀出,分路直捣敌营,叛军没有丝毫防备,顿时乱成了一锅粥,此次偷袭叛军又折了5000多人。

尹子奇也是个狡猾的老狐狸,尹子奇平时上阵,总让几个人和他一样的打扮,极难分辨真伪。两军对阵期间,张巡命士兵把一只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敌阵,叛军士兵拾到此箭,以为城里的箭用光,急忙上前报告尹子奇。待尹子奇刚把蒿箭拿到手,城头上早已埋伏好的南霁云箭射尹子奇。南霁云一箭过去,正中尹子奇左眼,顿时从马背上跌落了下来,张巡即刻下令出城冲杀,又打了个大胜仗。

尹子奇攻城失利,反失一目,怎肯罢休。于是把睢阳围的更紧,城外增援的叛军也越聚越多,城里的守军越打越少,战到后来只剩下1600多人。城内无粮食补给,士兵们饿得只能拿树皮、茶叶和纸张来充饥。

睢阳之战:不足6000人为何能对抗18万叛军半年有余?睢阳之战:不足6000人为何能对抗18万叛军半年有余?

无奈之下,张巡只好派南霁云带领30名骑兵重出重围,向临淮(今江苏睢宁西北)守将贺兰进明借兵。贺兰进明害怕叛军报复,不愿出兵相救支援睢阳。但他爱惜南霁云这个猛将,于是设豪宴款待南霁云,想拉拢南霁云纳入自己麾下,南霁云心知贺兰进明不肯借兵,哪里有心思吃饭?于是他咬下自己一根手指,流着眼泪说自己未能完成使命,留根手指作为来此的见证。

离开临淮后,南霁云又从别处借兵3000人,回到睢阳途中被叛军发现,一场血战之后,才突出重围进了睢阳城。张巡和许远知道没有借到兵,两人反复商议后,认为睢阳乃江淮屏障,若想抵挡止叛军南下,惟有死守睢阳。

城里粮食没了,就吃树皮,吃战马,连麻雀老鼠也吃完了。城里所有的将士和老百姓明知道守下去毫无希望,也没有一个人叛逃。

血战到了最后,全城只剩下400余人,尹子奇又率领叛军用云梯攻城,城头上的守军饿的连拉弓箭的力气都没有了。

睢阳城终于陷落,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36将皆被俘。宁死不降,全部被杀。

睢阳陷落的第三天,河南节度使张镐带兵赶到,击退了叛军。再七天后,郭子仪收复洛阳…

回顾历史,读到张巡都能让人热血沸腾,张巡有勇有谋,张巡赤诚大义。还有雍丘、睢阳那数千与张巡上下一心的将士,他们虽然最后城破被俘,结局悲惨。但潇洒就义视死如归的气魄,是他们至高无上的荣耀。

可就是这么一段光辉历史的背后,也有不堪入目、匪夷所思的一面,因为其中竟然牵扯到了“人肉军粮”事件。

当张巡驻守睢阳时,他进入到了人生最难,最高光,也最有争议的时刻。

张巡始终只有几千人的部队,可是睢阳是燕军重要的战略目标,当时的叛军决意要拿下睢阳。这一次,直接组成了十数万的联军,兵临睢阳城下,这已经是超出了张巡数十倍的军力,张巡的智谋在绝对的实力差距下,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

周围无人应援援,纷纷暗示张巡缴械投降,可就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下,张巡身披战甲,连睡觉都从不脱下,死守睢阳,顽强的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叛军的进攻,睢阳保卫战,堪称是人性中的奇迹。张巡的忠贞大义,压制了每个人心中的恐惧,凝聚力从守城始末都依旧长存。

张巡的功劳,这里不言而喻。

他活活地咬死并拖住了十几万军队的兵力,加快了唐朝军队的平叛收复进程。在死守睢阳的大半年时间里,睢阳城内数次出现断粮危机,有的时候,众人只能分到半勺米,饥饿困苦在不断的挑战人类的生存极限。

张巡孤立无援,其实最后的结局,大家心知肚明,这凝聚力和坚强意志的背后,是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国家英雄,例如张巡的将领雷万春,站着被箭射中六次愣是一声都不吭。

最后的最后,大家实在饿得没办法了,张巡做了一个泯灭人性的决定:那就是下令杀了自己的小妾,供给将士们充饥,补充体力,就是这个决定,把这个大唐战神推到了道德的对立面。

更重要的是,张巡杀了自己的小妾后,其他的将士们也开始纷纷效仿,其中就有将领杀了自己的奴僮来响应张巡,虽然没有确切记载究竟杀了多少人充当人肉军粮,可是守城大半年,城内几乎没有了粮食,连老鼠和皮鞋都被吃完了,“自相残杀”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被吃掉的“人们”,他们是无辜的,这场“保卫”,究竟是在保卫谁?保卫着什么?保卫着张巡心中的忠贞?还是保卫着百姓们?

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讨论道德,张巡和将领们战了又战,直到公元757年十一月,守军们已经到达了身体的极限,城破,张巡等人英勇赴死。据记载,张巡因为长时间没有闭眼休息,以至于死后眼部肌肉僵硬,无法瞑目。

张巡为平定安史之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唐朝廷感念张巡及其同伴们,后世一路追封,张巡曾进入过凌烟阁,而到了清代,张巡还进入了太庙,享受后人祭拜。

历代的史书中,根本没有对张巡吃人肉的事情做出过多指责,在他们看来,张巡的大忠大义才是无上的,而百姓的性命在国家命运与国家利益面前早已显得微乎其微了。我们怀念张巡,祭拜张巡的同时,究竟是为了把张巡打造成一个“忠臣”的精神楷模,还是出于心底由衷的敬佩与叹服呢?

有的人会认为,为了胜利和忠诚的名望,杀害无辜的百姓根本无伤大雅。可在本质上来说,这种看法就是喝着老百姓的鲜血,歌颂着盛世的伟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为何舟上的人,好似却从未将一滴滴水当成同类呢?大唐虽好,但若真的回到过去,真的人人都能安享太平盛世么?

历史总是不忍细读,归根结底来讲:面对劲敌,唐将张巡、许远率军民坚守睢阳城池长达十月之久,以6000余兵力血战18万叛军,大小400余战次,歼灭叛军12万人,虽然最后因实力相差悬殊太大而失败,但张巡坚守睢阳,临敌应变,出奇制胜,该役有力持久地粉碎了叛军南进江淮通道的企图。

睢阳之战,为保证唐王朝钱粮重地免遭破坏,保卫江淮的安全,为朝廷平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该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创造了冷兵器时代据城防守战史上的杰出范例;这种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誓死报国的民族精神也将永远成为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