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史家评价庞统是“半个英雄”,这个说法是否有道理?

有张松、法正、孟达等人卖主求荣为内应,更坚定了刘备觊觎益州的野心。担心夜长梦多、节外生枝,刘备加快了图蜀的步伐。就在他紧锣密鼓的准备之时,另外一人的出现,更让他的图谋如虎添翼。

刘备成为荆州牧之后,许多从前刘表属吏转而成了他的幕僚,这其中最知名于世的无过于“凤雏”先生庞统了。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少时朴钝、未有识者”。只有他的叔父是个识货的,认为“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庞统十八岁的时候前去拜访司马德操,司马德操一见之下,“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从此庞统声名远扬吴、楚之间。庞统曾做过刘表的南郡功曹,赤壁之战后,周瑜领南郡太守,庞统成了周瑜属吏,仍为郡功曹。周瑜死后,庞统护丧至吴,当时吴地名人如陆绩、顾劭、全琮等人得知庞统东来,争相结识。

不知什么原因,一来二去庞统又成了刘备僚属。最初,庞统并没有引起刘备的注重,只是随意命他“以从事守耒阳令”。庞统郁郁不得志,在任上吊儿郎当消极怠工(在县不治)。

庞统行政不作为,很快就被刘备罢官。事情传的沸沸扬扬,居然被鲁肃知道了,鲁肃立即作书与刘备: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

为什么偏要等到鲁肃作书之后,诸葛亮才“言之于先主”,没有人说得明白,最好的解释无过于“事后诸葛亮”。

鲁肃与诸葛亮先后举荐庞统,这才引起了刘备的关注。史称“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受到重视的庞统,立即向刘备建言献策: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史家评价庞统是“半个英雄”,这个说法是否有道理?史家评价庞统是“半个英雄”,这个说法是否有道理?

庞统开门见山的告诉刘备,如果只是想着依托荆州一地就可以与曹操孙权鼎足而三,那只能是痴人说梦。借荆州不如借益州!(此处当为史家曲笔,有意为刘备的仁君形象张本。本来是公然攘夺,掠人地土人民之事,又岂可以只用一个“借”字遮羞)

庞统推心置腹的为刘备出谋划策,哪知道刘备却心口不一,推说——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分析刘备所言,这也正是他的施政纲领。冠冕堂皇的背后,却是傻子也瞧得出来的言不由衷。刘备标榜的宽、仁、忠,并不是儒家提倡的纲常道德。他的仁义只不过与曹操相较而言罢了。

刘备往往在言犹在耳的时候,就出尔反尔!

听了刘备口是心非的说辞,庞统为他寻找台阶下道:“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庞统显然属于道流人物,在他的心底根本不会有刘备这样的踌躇,做大事者,多是只求目的、不问手段之辈。为了打消刘备心底顾虑,庞统甚至已经想到了如何善后。所谓的“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之语,更是令人不解了。难道这封国再大,还能大的过刘璋本已经有的益州吗?(庞统此说,强盗逻辑)

庞统成刘备之恶,死于乱箭之下不得善终,也算是天道好还报应不爽。史家评其为“半个英雄”,这话怎么听也觉得是话中有话。

参考书目《三国志》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