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史中庞统是死在在落凤坡吗?
三国时期庞统人称“凤雏”,而在《三国演义》中又刚好死在落凤坡,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巧合的情节处理,也让人们流传了许多年,到了今天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然而毕竟只是小说,其中很多事件的真实性并不高,那么,在正史的记载中,凤雏庞统又是怎么死的,死在哪里?落凤坡的说法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后人的杜撰呢?
西川白马关前的落凤坡,蘊含着一个悲壮的英雄传奇。其实,这段故事的主人公凤雏先生,并没有丧生于此。
今四川德阳市北的白马关,群山逶迤,林木葱郁,形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由川北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要地。白马关东面的白马山头,数千株松柏郁郁葱葱,远望如一座黛色城堡,蔚为壮观。在这古柏林中,坐落着一座全石结构的古祠庙,这就是刘备的另一智囊,号称“凤雏”的庞统的祠庙。祠内天井中有两株巨大的古柏,相传为张飞手植。在古柏中央的栖凤殿前,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真儒者不以文章名世,大丈夫当以马革裹身。
对联生动而贴切地表现了庞统的志向和身世。祠庙正殿之后,是庞统墓。墓侧有二马亭,一侧亭内塑一白马,名白马亭;一侧亭内塑一胭脂马,名胭脂亭。伫立墓前,不由令人想起《三国演义》所写的庞统中伏身亡的故事。
《演义》第六十三回写道,刘备与庞统从涪城分兵进取雒城,刘备走山北大路,庞统走山南小路。临行之前,庞统的战马忽然失了前蹄,把他掀下马来。刘备恐怕这匹劣马误了军师的性命,便把自己骑熟了的白马换给庞统,庞统率军沿山间小路逶迤前行,忽见山谷逼窄,林木丛杂,形势险恶,便勒马询问部下,当他得知此地名为“落凤坡”时,不禁大惊:“吾道号凤维,此地名落凤坡,不利于吾。”疾忙下令后撤。正在这时,只听得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的庞统射来。原来,山南小路上早有蜀将张任埋伏,他见刘备军中有一骑白马的将军,误认为是刘备,遂下令弓箭手尽瞄准此人射击。可怜庞统,空怀满腹韬略,壮志末酬,竟死于乱箭之下,年仅三十六岁。
小说所写的庞统阵亡的落凤坡,就在庞统祠墓以北约三华里处。从祠墓旁边的古驿道下行,只需片刻即可走到。这是一处地势略窄的谷地,西面山坡林木葱茏。坡前立一石碑,上书“落凤坡”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碑阴还刻着“汉军师中郎将庞士元中箭处”。
在正史中庞统是死在在落凤坡吗?
史上的庞统真的是在这并不太险峻的山坡前阵亡的吗?非也。按《三国志庞统传》记载,庞统是死在雒县(今四川广汉市北)的坚城之下的。建安十八年(213),刘备大军进围雒县,刘璋之子刘循率众死守,久攻不下。一次,庞统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射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直到第二年夏天,雒城才被攻克。
元至治年间刊行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在叙述庞统之死的时候,仍然采用了《三国志》的说法,让他在雒城之下中箭身亡。
“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司马德操的这句名言,把庞统的声名渲染到了可以与诸葛孔明相提并论的地步。历史上的庞统虽然号称“南州人士之冠冕”,但是在帮助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并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业绩。为了让他的“作为”与名声大致相符,《演义》专门虚构了一场“庞统献计”的情节,让庞统深入曹营,向曹操献上“连环计”,劝他把战船用铁链锁在一起,为孔明和周瑜设计的火攻之计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这样一来,伏龙、凤维这对双星,就成为赤壁之战至关重要的人物,为水镜先生的名言作了一个注脚。
历史上的庞统阵亡于維城之下,照实写来难免缺乏动人的情节和悲壮的气氛,显得平淡无奇。于是《演义》的作者虚构出“落凤坡”一段传奇色彩很浓的情节,给庞统之死添上了一笔“天殒将星”的神秘而又悲壮的色彩,从而让凤雏先生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庞统死后,刘备痛惜不已,追赠他关内侯的爵位,谥为蜀侯。庞统的遗体,被安葬在从川北进人成都平原的咽喉要地——鹿头关前,并建祠祭祀。千余年来,庞统墓几经兴废,至今香火不绝。《三国演义》问世以后,人们有感于庞统换骑白马而殁的故事,改鹿头山为白马山,呼鹿头关为白马关,还把墓北的一条山沟名为“换马沟”。
至于落凤坡这个地名,显然是后人附会《演义》而取的。既然凤雏先生就长眠在白马山头,那么他阵亡的地方必然离此不远,人们就是在这样一种思路之下,把庞统祠墓不远处的那块谷地命名为了“落凤坡”。于是,一个真假参半的名胜古迹,就这样展现在今天的游客面前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