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险些成为新帝的汉室宗亲幽州牧刘虞
提到三国,所有人都会想到那些闻名遐迩的武将,或是奸诈狡猾,或是忠厚仁义,又或是据守一方,但又有谁能了解到这样一个人,一个险些成为汉末新帝的汉室宗亲,幽州牧刘虞。
谈到这个人,大家的脑海里很可能闪过一个人的名字,公孙瓒。刘虞和公孙瓒共事过一段时间,两人一人主内负责安稳州府内各类政务,养民安息,另一个人负责对外,抵抗前来袭扰的边塞蛮族,负责保境安民,两人都知道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只可惜公孙瓒在柳城被困二百余天都没人来救他们之后,公孙瓒这个人变了,同时不断升官的刘虞也变了。我们来看看刘虞是如何变化的吧。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俩指定都有原因。
刘虞这个人,他的出身也没啥可以看的,也就是个汉光武帝刘秀的分支,家族众人也都是汉家朝堂上的官员,因此刘虞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受了良好的教育,据《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祖父嘉,光禄勋。
虞初举孝廉,稍迁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可以看出,刘虞这个幽州刺史的官来的正不正我们不说,我们且看这句,民夷感其德化,可以看出,这位公子哥也算是有些真才实学的,在其治下幽州边境之外的鲜卑、乌桓、夫余这些边塞的游牧民族都不敢犯境(跟公孙瓒打的狠也有关系)。
在黄巾作乱期间,刘虞有作为朝廷的赈灾大使出现在冀州的诸多郡县之中,此后他因为一些公事被免了幽州刺史,转任甘陵相,期间刘虞细心体察民情,因其事事躬亲,受到了属下们的称赞,并成为了当时冀州官员们的表率(虽然没啥太大用,但还是有点效果的),安抚完冀州百姓之后,刘虞因为政绩卓著并且地方口碑良好,被提升为宗正。
之后过了两年安稳日子的汉家天下,又遇上了麻烦,原中山国国相张纯联通原本的太山太守张举勾结乌桓的首领发动叛乱,攻进蓟城之下,毁城掳民,斩杀诸多汉家官员,其中有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人,拥兵十万之众,驻守肥如。张举此人还大言不惭的自命为天子,对外宣称要接替汉家王朝,改国开元,张纯自称为弥天将军安定王,同时勾结乌桓大小王,集结五万众的兵马,南下攻入青州和冀州,残害百姓,屠杀官吏。
而刚刚升任宗正不久的刘虞就因为声望高而被任命为幽州牧,负责平定张举等人的叛乱。刘虞上任之后并没有招兵买马,而是精简了原本的民兵部队(因为公孙瓒已经坚持反抗很久了),对百姓广施仁德,并通知乌桓大小王们只要收兵汉家将会宽大处理不计前嫌,之后又将张纯和张举两人定为通缉要犯,并张榜昭示天下。
就这样作乱幽州两年之久的张纯二人的队伍很快就被瓦解,两人也都逃亡塞外,第二年张纯被自己的亲随王政杀死,拿着首级回到了幽州请罪,,如此祸乱正式宣告平定。因其功绩卓著,汉灵帝刘宏任命刘虞为太尉,位列三公,但是刘虞认为自己的能力远远赶不上益州牧刘焉、豫州牧黄琬等人,(也有可能是穷,没法交入职之后的礼金),刘宏还是坚持任命他为太尉,并为他免去了入职之后要向西园缴纳的巨额礼金。
东汉末年险些成为新帝的汉室宗亲幽州牧刘虞
再说说他治下的幽州,因为青州和冀州因为兵燹百废待兴,百姓流离失所,刘虞就在幽州开放商贾通商之便,开垦田地收拢流民,以此保住了流亡的几十万青州冀州的百姓,同时也解决了幽州贫困的帽子,将原本需要青州和冀州接济的穷州打造成了一个富庶之地。尽管如此,刘虞依然十分朴素,清廉的名声在外,他也是穿着破旧的衣服,吃饭也是十分清淡,很少见到有荤菜。因其声望和举止,感化了郡县之内的各家豪门,都纷纷收敛了奢豪之风。幽州的民风也是慢慢变好了。
后来汉灵帝驾崩,董卓受袁绍的建议进宫诛杀十常侍,也借此控制了年幼的刘辩,独掌汉家大权,对于刘虞,董卓则是任命其为大司马,进封襄贲侯。第二年则是直接任命为太傅,进京做帝师(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把控这些汉室宗亲,别闹出什么自立为帝的大事来),但是好巧不巧,这个任命因为路途遥远,没有达到刘虞的手中,只能作罢。
又过了一年,袁绍这个四世三公之后的袁氏之龙就弄出了别的心思,想要让刘虞成为新的帝王,因为幼帝被董卓把控着,诸侯们的很多行动都受到董卓的制约,但是刘虞这个人是很讲原则的,你们几个让我称帝,就是为了让自己作乱名正言顺,到头来乱的还是刘氏的天下。
就这样两方僵持了一段时间,当时年轻的汉献帝通过刘虞的儿子刘和想向刘虞表达东归的想法,需要有人来迎接,但是半道之上,刘和就被袁术给拦了下来,袁术就改变了说法向刘虞表达,汉献帝想要我们西进去接他,就向刘虞借兵,刘虞也是直接信了,当即派出千名骑兵前去救援,公孙瓒是怎么劝都没劝住,就这样这些骑兵都被袁术留在了手中。
如此看来,刘虞作为一个地方父母官,处理政务和维系地方关系还是有些手段的,但是跟人玩心眼,论权谋,刘虞还是赶不上自己的搭档公孙瓒的。只可惜这俩人一个温润如水主张仁政爱民避免兵戈,另一个个性张扬嫉恶如仇,主张武力横扫天下。
两方各有能力,但是幽州本来就是个穷州,公孙瓒想要扩建部队成为一方诸侯的想法还是需要流域的支持,而刘虞的心理还是惧怕这个武力值爆表的搭档的,就这样刘虞开始限制公孙瓒的军饷,来延缓他的扩张速度。就这样两人的矛盾就这样渐渐积攒。在这次迎接汉献帝的出兵一事上让公孙瓒伤透了心,也由此使刘虞和公孙瓒的关系开始出现嫌隙。
之后袁绍又扣住了刘虞从袁术手里逃出来的儿子刘和,期间公孙瓒还跟袁绍开了不少仗,刘虞知道当初是公孙瓒向袁术提议扣留刘和,截留刘虞派出的军队之后,刘虞跟公孙瓒之间的关系彻底无法缓和,这次公孙瓒又对着袁绍开战,而且屡战屡败,加之刘和还在袁绍手里,刘虞直接断了公孙瓒的粮饷,并上表称公孙瓒图谋不轨,而同时公孙瓒也上表称刘虞克扣军饷请求处置。就这样两人的关系正式决裂,两方都在准备着对方出手。只是这个结局两人都没有好的结果。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公孙瓒和刘虞就是那鹬蚌,而那渔翁则是在这背后搞事情的袁绍。
刘虞和公孙瓒都可以称得上是汉家的优秀儿郎,只不过两人心思不和,如果能更多地了解,恐怕现在流传着的就是另一个将相和的故事了。刘虞看见了民生疾苦想到的是仁政爱民,让民众免受战火煎熬,而公孙瓒看惯了战场的惨烈和百姓的苦痛,他想的是用武力使四方屈服才会有更好的和平盛世。两人从本质上讲,都不坏,只是时间在他们身上闹了个笑话,让一个怀疑的种子在他们二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无法挽回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