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和“朱元璋的火烧庆功楼”有什么区别吗
先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赵匡胤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他叹了一口气,口吐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里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德。然而,当天子太过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和“朱元璋的火烧庆功楼”有什么区别吗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姬,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而且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
再说说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
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后,要在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建个庆功楼。听到建庆功楼,凡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无不深受感动,称赞太祖英明。只有军师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忙说:“军师随我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刘伯温说:“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
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庆功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庆功楼建成了。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这一天,日头刚落,庆功楼里一片笙歌,灯烛辉煌。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徐达心里记着刘伯温的临别赠言,哪有心思与众人寒暄。他举目望望楼顶,雕梁画栋,纵横相连;低头看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镜。忽然,他把耳朵紧贴墙壁,用手对墙敲了几下,觉得声音”咚咚”发嗡,他的脸“涮”的一下,白得像纸一样。这时,只听一声喝道:“皇上驾到!”百官肃立,躬身行礼。朱元璋昂然走进大厅,笑容满面,来到席前,忙叫免礼。众人纷纷直起腰来。
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他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暗暗一惊,心想:好精明的家伙!我的机密已被他识破。徐达见皇上不言语,又说:“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望日后妻儿老母得以照拂。”说毕,转身欲回。朱元璋连忙说:“丞相随我来。”
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庆功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设下这火烧庆功楼的毒计。
看过上述这两篇描写精彩的故事后,使我联想了许多许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封建社会的开国皇帝追求的是“家天下”,而不是“公天下”。
由于受当时社会、思想意识和生产力等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尽管这些皇帝在未当皇帝之前也是受尽了当朝官吏的盘剥和压榨,他们对当朝皇帝也是恨之入骨。而当他们一旦当上皇帝后,他们却好了伤疤忘了疼,用原来老皇帝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老百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天下为公”的思想,让老百姓都过上平等、富裕的生活,而狭隘的认为,天下是他们打下的,理应他们一姓家族坐天下,最好世世代代一直延续下去,其他所有老百姓只能当顺民和奴隶。
历史证明:当政的这些皇帝由于多行不义,也会被后来的异姓人推翻和取代。
第二,封建社会的开国皇帝不论采取“温柔”的做法,还是采用“残酷”的手段。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其一姓家族的统治,消除一切阻力和绊脚石。
从上述故事来看,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表面看起来是“温柔”的,还是念旧情的,不忍残酷杀戮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哥们。赵匡胤坐了皇帝后,内心并不平静,且多疑,时常担心自己的皇位是不是会被他人夺跑,因为他深深知道他的皇位也是被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黄袍加身得到的,其他人会不会效仿呢。但赵匡胤还是有智慧的,兵不血刃,仅凭一杯酒就把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的兵权给拿了过来,消除了隐患。
朱元璋的火烧庆功楼就显得“血腥”和“残酷”了些。为了自己之天下,连伪装都不需要了,赤裸裸、残忍地将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一网打尽,为长期巩固朱家王朝扫除了障碍。
事实证明:为了巩固一家之天下,手段不同,目的一样。
第三,无论赵匡胤遵循的“传弟不传子”和朱元璋坚持的“传长不传幼”继承法则,也避免不了下一代之间为了皇位兄弟之间、叔侄之间残酷的杀戮。
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遵循其母亲的懿旨,在其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兄弟赵匡义,并写下传承密旨。但赵匡义心里无底,当赵匡胤病危之时,赵匡义却将在病榻旁服侍的所有人都撵出殿外。赵匡胤驾崩后,死有异状,赵匡义登基后,却难免留下了赵匡胤怎样驾崩的千古之谜。
朱元璋对长子朱标很有好感,按其意思将来皇位传给朱标,可朱标好命不长,打乱了朱元璋的计划。但朱元璋并没有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兄弟们,而是将皇位传给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于是朱允炆与其四叔朱棣之间的互相堤防和暗战就此开始,最终叔叔朱棣取代侄儿朱允炆夺取皇位。因朱允炆的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造成了朱棣对其侄儿展开国内和海外长期的追踪和绞杀。
封建社会皇位争夺的残酷和血腥在此可见一斑。
第四,封建社会的皇权思想作怪,“只能一同打天下,不能一同坐天下”。
从赵匡胤和朱元璋的发家史来看,他们能坐上皇位,都是靠他们那些结义的生死兄弟的帮助。若没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也换不来他们的皇位,弟兄们拿生命打下来的天下,眨眼之间就成了他们一家的天下。为了巩固自己的长期统治,为了使天下老百姓臣服,什么生死兄弟都可以牺牲,什么障碍都必须扫清。
无论他们采用“温柔”的做法,还是“血腥”的手段,恰恰证明了他们骨子里的目空一切和自私自利;证明了他们多么的看重皇权和不可一世;也暴露了他们“只能一同打天下,不能一同坐天下”的真实嘴脸。
这也深深反映了赵匡胤、朱元璋等这些封建皇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皇权思想在作怪,其道德沦丧、背信弃义的作法表露无疑,也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