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张幼仪:独立自强的人设背后是“发国难财”和“移居美国”

很多女性把她奉为女性独立的“榜样”,尤其是离婚女子,无一不期望能像她一样华丽逆袭,狠狠地打“渣男”的脸,徐志摩对她的评价也从“土”,到“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这两年来进步不小,独立的步子站的稳,思想有通道。”

然而,一个人物是立体的,不可能毫无缺点。张幼仪为何事业如此成功?张幼仪为何和徐志摩不合?张幼仪是否毫无缺点?听我细细道来。

张家的祖祖辈辈都是盐商,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古代实行食盐专卖,属于垄断行业,所以盐商一直以来都是巨富。更幸运的是,从张幼仪的曾祖父开始,张家开始行医,成为有名的医生世家。

正是因此,在当时医疗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张幼仪的父母生了12个孩子,8个男孩,4个女孩,个个都长大成人。要知道,陆小曼的母亲生育了9个孩子,只有陆小曼一个长大成人,林徽因的母亲生下3个孩子,也只有林徽因长大成人。所以,张家不仅家财万贯,更是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说张幼仪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也不为过。

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留学日本和德国主修法律,主持起草了《中华民国宪法》。

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在东京庆应大学攻读经济学,1928年任中国银行总经理,在上海滩金融界呼风唤雨。

更难得的是,虽然父母重男轻女,但是张幼仪的哥哥们非常疼爱妹妹,离婚后张幼仪就去德国投奔二哥,返回上海后在东吴大学教德语。

后来又在四哥的帮助下,张幼仪担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

除了哥哥们的鼎力相助,生下长孙的张幼仪同样深得夫家海宁首富——徐家的重视。

张幼仪离婚后在德国求学时,徐父每个月给她寄200美金。回上海工作后,徐父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

张幼仪在在静安寺路开的云裳服装公司,徐父也有投资。

因为徐志摩早逝,陆小曼不得徐父欢心,张幼仪又育有孙子阿欢,因此徐家的巨额财产自然也留给了张幼仪。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以看出,张幼仪事业上的成功离不开娘家婆家带来的天然优势,在那个普通百姓吃不起饭的年代,她衣食无忧,生活优渥;在那个普通女子大字不识的年代,她出国留学,出任重职,这等出身,根本不是我们普通百姓所能企及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相当于马云的女儿嫁给王健林的儿子,生下王健林的孙子后,因为王思聪出轨而离婚。娘家婆家如此给力,这么一来,离婚之后走上事业之路,也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了。

张幼仪:独立自强的人设背后是“发国难财”和“移居美国”张幼仪:独立自强的人设背后是“发国难财”和“移居美国”

1937年,张幼仪凭着过人的经商天赋,预测战争开始后必然有利可图,于是她拿出了全部的资金,依靠家族背景,购买了一大批的军服染料囤积起来。果不其然,战争一开始,战备用品价格飞涨,当价格涨到几十倍时,张幼仪果断出手,挣得盆满钵满。之后,她又用这笔收入做资金,投资了风险更高的棉花和黄金,同样获得大利。

国难财是用人命换的。军服染料上涨几十倍后出手,赚的是抗日军费。棉花短缺,受冻甚至冻死的,是军人和老百姓。囤黄金,贬值的是货币,加剧了通货膨胀,当时的老百姓的日子更加水深火热了。

当时的政府也意识到投机倒把对经济民生的危害,因此禁止私人囤积黄金等物品,力图稳定物价。但是商人重利,怎么会在乎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呢?反而变本加厉地敛财。

而张家,带着巨大的财富定居美国,她家的大宅位于纽约中央公园西道,是全世界房价最贵的地方。

作为一名商人,张幼仪无疑是十分成功的,但是张幼仪这样现实重利以至于发国难财的价值观,实在让人诟病,而且的确和浪漫主义、爱国情怀的徐志摩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三观不合,两个人离婚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当然,徐志摩的渣没得洗)。

不得不说,原生家庭对儿女的影响十分巨大。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非常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与英法等国家签订了密约,日本将接管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同时,中国代表曹汝霖与日本也秘密签定了济顺、高徐两条铁路由日本出资建设的密约,而林长民正巧截获这一消息。

正因如此,1919年5月2日,他在《民国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敬告国民书》,铿锵有力,感人至深。

“今果至此,则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这篇文章如一点星火,很快蔓延成燎原之势,群情激奋,爆发了两天后的“五四运动”。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运动,可以说由林长民引爆的。

所以,林长民才会带女儿林徽因游学欧洲,希望她从家庭琐事中脱身,开拓视野,培养“改良社会”的能力。

正是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林徽因和丈夫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宁可住在阴暗潮湿的土屋里,也婉拒了美国友人让他们出国的好意。在儿子梁从诫询问母亲“要是日本人打过来怎么办”时,坦言回答:“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真切深情的爱国情怀,伴随林徽因的一生。

所以,张幼仪在爱国和民族大义这一点上,远远不及林徽因的,甚至不如徐志摩陆小曼夫妇。

当然,家族显赫的优势也不能抹去张幼仪的个人努力和天赋。毕竟,在那个重文轻商的年代,出生名门的女子何其多,但基本上都是才艺出众,在生意场上大获成功的却寥寥无几。

张幼仪:独立自强的人设背后是“发国难财”和“移居美国”张幼仪:独立自强的人设背后是“发国难财”和“移居美国”

1.首先是因为张幼仪的主见和坚强。

张幼仪嫁入徐家后,孝顺公婆,相夫教子,并无错处。当张幼仪听从徐父的建议,远赴英国陪伴丈夫时,却遭受他的无情冷待。当她怀孕了,高兴地告诉了丈夫这个好消息时,他却恼怒地要求打胎。

张幼仪很是担忧:“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

徐志摩的回答堪称经典渣男语录:“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呢,难道你看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并坚决要求离婚,甚至玩起了失踪的戏码。

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的困境中,面对丈夫的无情、世俗的压力,张幼仪绝望过后,也拿定了主意:同意离婚,但还是要生下孩子。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张幼仪是个极有主见和胆识的女子,她既不一味顺从丈夫的无理要求,而是以自己的身体为重(陆小曼就是因为打胎而伤了身体),又不因丈夫的抛弃而自怨自艾,以泪洗面,而是及时止损,开始新的生活。

在德国生活期间,虽然有哥哥的照拂,毕竟男女不便,她在学业之余,还要一个人面对生产、育儿的无措,十分坚强。

2.其次是张幼仪的高情商。

1)张幼仪和哥哥们的关系极好。

三岁时张母要给张幼仪缠足,年幼的张幼仪疼得直叫,二哥心疼她,就告诉母亲:“不要缠足了,要是大脚嫁不出去,我养她。”就这样,张幼仪的脚免受缠足之苦。

张幼仪出嫁时十分风光体面,娘家人不仅特地派人去欧洲采办嫁妆,而且陪嫁丰厚得令人咋舌:光是家具就多到连一节火车车厢都塞不下。

在徐志摩执意要求张幼仪离婚打胎的时候,也是二哥寄来的一封书信“万勿打胎,兄愿收养”和一笔钱,给了绝望的她无限的勇气。

2)无论离婚前后,她和公婆关系很好。

一般家庭,由于亲缘使然,无论儿媳对错,公婆都是无条件向着儿子的。然而,徐家父母却一直坚定地站在儿媳张幼仪这一边,一方面是他们认为陆小曼“不育且风流”,不合他们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是徐志摩本是独子,张幼仪又生下唯一的孙儿,除此之外,张幼仪的高情商也功不可没:离婚后她依旧孝顺公婆,徐母病重,她以义女的身份操持徐家家事,徐母病逝后,她尽心为婆婆办理了丧事,并且帮助公公打理财务,十分得力。

张幼仪:独立自强的人设背后是“发国难财”和“移居美国”张幼仪:独立自强的人设背后是“发国难财”和“移居美国”

3)她在人情往来上也颇为老练。

后来她担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又出任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大部分是做女子的生意。

张爱玲曾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

现代社会很多人还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离婚女性,更不论思想还很保守的民国。张幼仪能够在生意场的迎来送往、关系打点上周到斡旋,其中的艰难和付出可想而知。

3.再者张幼仪的精明能干是出了名的。

她每天上午九点准时到银行办公室上班,她的办公桌摆在最后头,整个银行的状况一览无遗。有人开玩笑说,她这种分秒不差的守时习惯是从德国哲学家康德那儿学来的。除了负责银行的经营,每天下午五点,她还要补习一小时国文。六点钟她再到云裳时装公司打理财务,十分爱岗敬业,是出色的职业女性。

当时的银行职员这样回忆道,那年她约40岁左右,腰背笔挺,略显高大,神情端庄大方,有大家风范。她就在我们营业厅办公,准时上下班,除接电话外,很少说话,总是专心看文件。我经常要将报表和装订好的传票本请她盖章,有时听到她打电话时用德语。

张幼仪有时也会因为过于精明而缺乏人情味。

薛轩清写了一本《表姐认识的苏纪之、张幼仪》,对张幼仪的评价是这样的:“说实在的,我不希望张幼仪的缺点让太多人知道,她是一个能干的人,也基本上是一个正直的人,只是太计较太精明了,精明过分,人情味就不够了。”

原来,此书作者薛轩清的表姐陆锡瑶是个医生,也是张幼仪的亲戚,在张幼仪坐月子时,还被派去照顾过她。

后来张幼仪去了香港,与苏纪之医生结了婚,陆锡瑶就在苏纪之的诊所帮忙。

可是到了发工资的时候,张幼仪给的却比当初承诺的少了三分之一,理由是:“下午你只工作两个小时不是四个小时,所以改为小时计算而不能按整日计算。”

陆锡瑶很生气,找到苏纪之,他补给了她另外的钱,并且说:“以后有什么事,直接跟我说。”

可见张幼仪是一个很精明的人,有几分资本家的剥削本色。

4.最后是张幼仪的尽责和牺牲。

张幼仪认为真正的爱不是浪漫的诗情画意,而是善尽责任,履行义务,那怕为此牺牲自己的幸福,这一点在她的婚姻态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她与徐志摩是两个家族的“包办婚姻”,出嫁时才15岁,为此还中断了学业。

离婚时她只有23岁,在德国求学,曾有适龄男子追求她,她的回答很简单:“我还不想结婚。”那时,四哥张嘉璈告诫她,为了保住张家的颜面,她在未来五年里,都不能让别人看见她跟某个男人同进同出,以免别人认为徐志摩与她离婚是因为她不守妇道。所以,为了娘家的颜面,张幼仪一直严格自律,而徐志摩那边却风流快活,难免让人感叹男女不公。

1953年,独居31年的张幼仪碰到了心仪的男子,她给二哥和儿子都写了信,征求他们的意见,张君劢的回信中有六个关键字:“妹慧人,希自决。”儿子的回复情真意切:“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因为得到了哥哥和儿子的尊重、理解和祝福,张幼仪与苏纪之在日本东京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婚礼,开始了幸福平静的晚年生活。

更难得的是,张幼仪是个好婆婆,她听从儿子的喜好,为他选择了一个漂亮的媳妇(真的很好看!),并且为儿媳聘请家庭教师,督促儿媳学习,避免和儿子的无共同语言。

在儿子儿媳成婚,生下三女一子之后,儿子拿到了美国留学机会,或许是想起了自己曾经的遭遇,她坚决要求儿子带着儿媳一起去留学,自己在国内照顾四个年幼的孙子孙女。

或许是受到张幼仪的影响,她的儿孙无一人离婚,家庭生活都很幸福美满。

无论作为女儿、妹妹,还是儿媳、妻子和母亲,亦或是总经理、银行行长,张幼仪都尽职尽责,梁实秋在《谈徐志摩》一文中,评价她:

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如此,人亦如此。每个人都是立体且丰富的,正如张幼仪,婚姻上,她身不由己,遇人不淑,世俗压力,值得同情;生活上,她照顾兄弟,相夫教子,孝顺父母,值得肯定;事业上,她天赋过人,果敢能干,勤奋敬业,值得佩服。

然而,她的成功离不开娘家哥哥、婆家二老在经济、人脉上不遗余力的支持,而她大发国难财,也算不上是正直的企业家,更像是剥削的资本家。

我认为,张幼仪的一生,可以算是“私德高尚,大节有亏”。我们可以学习她的独立、坚强和勇敢:“我要追寻自己承继的特质,做个拥有自我的女人。”毕竟,有太多人用痛苦给自己结了茧,却很少人做到像她一样破茧成蝶。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