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之战中,张辽是不是当时的合肥城中最高指挥官?
孙权乘曹操西征张鲁之机,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却不想遇到张辽,被杀了一个人仰马翻,终其一生都对张辽心存忌惮。那么,张辽当时是不是合肥城中诸军的最高指挥官呢?
事情的大致经过如下: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孙权趁着曹操西去讨伐张鲁的时机,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合肥城中守城的将领是张辽、李典和乐进,士兵只有七千多人。曹操西行的时候留下一份教令,装教令的信封边上写着:敌军来后才打开。等孙权来到,打开教令,见上面写着:若孙权到来,张辽、李典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不得出战。诸将皆疑。张辽说:魏公远征在外,等到救兵来救,合肥城早已经被攻破了!所以教令指示我们,要在敌军没有全部到位还没有做好完整部属就发起进攻,打掉他们的锐气,安定守城将士的决心,然后才能守城。成败在此一战,诸位有什么可怀疑的?张辽还说,如果诸位还有怀疑,他将单独出城作战。李典一直和张辽不和睦,但他赞成张辽的主张,愿意跟张辽一起出城作战。于是,张辽连夜招募了一支八百人的敢死队,第二天早晨杀出城去。张辽喊着自己的名字冲锋,孙权大惊失色,退到一个大坟堆,亲兵用长戟自卫。张辽让孙权下来决战,孙权不敢动弹。张辽几经冲杀,东吴士气受挫,张辽回城,城中军心安定。孙权攻城十几天,不能得手,撤军。撤退时的孙权继续托大,等到大部士兵都撤走了,他还在逍遥津的北面慢悠悠的没过河。张辽看到有一部分人没走,突然从城中杀出,幸得甘宁、凌统、陈武、蒋钦、吕蒙等死战,孙权方得逃走。此战,陈武战死,凌统三百人全部战死,只有凌统一人脱逃。
合肥之战中,张辽是不是当时的合肥城中最高指挥官?
逍遥津之战只是合肥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张辽为保卫合肥立了最大功。张辽第一次出城作战,挫败了东吴军的锐气,使他们接下来的攻城也始终心有余悸,不能发挥全部的战力;后来的逍遥津作战,更使孙权以及东吴军将士心里留下了阴影,以至于终张辽一生孙权都不敢对他放手一搏。可以说,无论是合肥保卫战还是逍遥津之战,这都是张辽的战役,就好像后人说的“三国周郎赤壁”一样,也可以说这是“张辽逍遥津”之战。但这是不是就说当时的合肥城中张辽是最高指挥官呢?
看上面这段文字,有这么几个注意点:曹操留下的教令是给护军薛悌的;张辽如果得不到其他将领的支持,他将单独出城作战;八百敢死队是张辽招募的。这就说明,张辽不管功劳有多大,当时的城中,他都不是最高指挥官。
合肥之战中,张辽是不是当时的合肥城中最高指挥官?
张辽是最理解曹操教令的。曹操的意思,如果东吴军队来犯,要趁他们立足未稳,突然间杀出城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打击敌人攻城的信心,增加自己守城的决心。这样的任务谁能够完成呢?曹操认为是张辽,还有李典。很显然,张辽不是最高指挥官,因为城中的最高指挥官没有这样的胆量和见识,所以曹操要在教令中明示出来。如果张辽是最高指挥官,曹操或者不用留这么一道命令,或者是张辽直接下命令就行了。在当时城中的三位武将,他们都是杂号将军,军职差不多,其中乐进是折冲将军,张辽是荡寇将军,李典是破虏将军。如果要细一点区分,乐进、张辽稍微权重一些,因为二人都有过假节待遇。再细一点,乐进比张辽还要受重视一些,主要有两点:一是乐进在曹营的资格比张辽要老,二是后来乐进成为右将军。资格这个东西挺奇怪,你当二十年兵可能还是个兵,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当十年军官的军衔,但同为一级长官,这资历还就是不能不讲。乐进是曹操的老部下,还回到老家为曹操募兵,资历仅次于诸夏侯曹,而张辽是投降过来的人。曹操成为魏王,任命了前后左右四大将,乐进仅次于夏侯惇位居第二,排在于禁、朱灵之前。这虽然是合肥之战以后的事情,但也足以说明,此前的乐进累计的功劳更大,地位(不仅仅是军职)也就更高一些。
是不是说乐进是最高指挥官呢?也不是。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武将。三个人手里可以率领的军队差不多,所以张辽出城要在全军中招募。也就是说,要成立一支八百人的敢死队,这些人除了有必死的勇敢,还必须有必胜的勇气,他们必定是精锐中的精锐,仅靠张辽手下那点儿人是不够的,所以还要从其他将军手中招募人。如果张辽是最高指挥官,还要招募干什么,点名挑人就是了。
合肥之战中,张辽是不是当时的合肥城中最高指挥官?
那么,合肥城中的最高指挥官是谁呢?这个人应该是薛悌。首先,曹操的教令是留给他的,其次是他的职务是护军。说起来,护军可能不是那种上阵厮杀的将军,但在某一个时段,他却是掌握一支军队的最高指挥。也就是说,打仗不打仗由他来决定,怎样打,才是将军们的事情。薛悌因为《三国志》没有给他立传,在合肥保卫战中的具体作用我们不甚清楚,但通过其他人的情况我们却可以知道护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先看赵俨:“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再看蜀国的刘敏。魏国大将军曹爽率领十万大军伐蜀,蜀国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有人提出应该放弃关隘,只守汉、乐两城。王平提出了不同意见,其他将领不知是什么态度,“惟护军刘敏与王平意见相同,即便施行”。这说明,护军刘敏同意了,行动就可以马上实行,其他的人即便是有意见也无济于事。假如刘敏同意其他将领的意见,只守卫汉、乐两城呢?综合起来说,出城打仗是张辽李典的事儿,允许不允许出城打这一仗,决定权在薛悌。
曹操这个教令是不是有点儿熟悉?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想到,诸葛亮经常会留下这样一个“锦囊妙计”,怕是这个发明权真应该是曹操的。曹操这种教令,说到底就是遥控指挥,也因为这个决定是曹操的,又因为张辽的战果太过辉煌,合肥守卫战的薛悌也就只留下一个名字了。
这就是古代和现代军队的区别,古代军队尤其是三国军队都具有私人性质,将领们对所统军队的权力都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不像现代军队前线指挥官,他们有临机处置的权力。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