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曹魏第三位皇帝曹芳的身世之谜

三国曹魏的第二个皇帝曹睿,23岁登基,在位14年,36岁就英年早逝。据史书记载,魏明帝曹睿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曹冏、曹穆和曹殷,但是三个儿子都早早夭折。公元235年,曹睿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可能是预感自己大限将至,已无望再生子嗣,于是曹睿在宗室里过继了两个孩子,一个是曹芳,被封为齐王;一个是曹询,被封为秦王。四年后,曹睿临终前,将两个孩子拉在床前,最终在两个孩子之间选择了曹芳,将皇位传给七岁的齐王曹芳,并委托司马懿曹爽二人辅政。之所以选择了曹芳,应该是考虑到曹芳身体更加健康,事实的确如此,秦王曹询在1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曹魏第三位皇帝曹芳的身世之谜曹魏第三位皇帝曹芳的身世之谜

关于曹芳的身世,历史上一直是个谜团,这一点颇不可思议,一个堂堂皇帝,既不是石勒、朱元璋之类横空出世的开国之君,又不是嬴政这样血统存疑的话题帝王。史书上也仅仅一句“宫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来者”,之后再无关于曹芳身世的任何记载,只有后来在《魏氏春秋》中推测可能是任城王曹楷的儿子。不过也仅仅是推测,而没有真凭实据。这就很反常了。作为皇帝像奴隶出身的石勒和乞丐出身的朱元璋都能追溯到他们的祖上,并明确记载流传后世,为什么曹芳就没有关于他身世的记载?当事人为何要刻意隐瞒曹芳的身世,我推测可能出自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可能曹睿不希望曹芳身上有太多继子的痕迹。

在古代,继子或者小宗称帝后,按照传统应该认大宗为父,在宗庙里以后嗣身份对大宗进行祭祀。但是出于亲情,继位后的过继皇帝或者小宗皇帝往往会追封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并且在太庙里和大宗一起进行祭祀。比如西汉哀帝刘欣继承伯父汉成帝皇位后,追封自己生父定陶王为恭皇。汉安帝刘祜被外戚邓太后家族立为皇帝后,追封自己的父亲清河孝王刘庆为孝德皇。被追封的皇帝生父虽然只是“皇”,而不能是“皇帝”,但享受的地位和尊奉和皇帝是相同的。

对于没有子嗣的前任皇帝,自然不希望自己死后又有一个人来和他分享供奉,另外继任的皇帝是否依旧念及传位之恩继续供奉,这对于已经作古的前任皇帝来说是没法掌控的。唐朝时武则天在传位给儿子和侄子的时候就是考虑到侄子不会在太庙里供奉自己,最后才决定传位给儿子。

因此,曹睿可能想极力掩盖曹芳的继子身份,极力打消曹芳的家族影响力。为了防止继位的曹芳认自己生父,曹睿还下了一道诏书:

诏曰:“礼,王后无嗣,择建支子以继大宗,则当纂正统而奉公义,何得复顾私亲哉!汉宣继昭帝后,加悼考以皇号;哀帝以外籓援立,而董宏等称引亡秦,惑误时期,既尊恭皇,立庙京都......其令公卿有司,深以前世行事为戒,后嗣万一有由诸侯入奉大统,则当明为人后之义;敢为佞邪导谀时君,妄建非正之号以干正统,谓考为皇,称妣为后,则股肱大臣诛之无赦。其书之金策,藏之宗庙,著于令典!”—《三国志•魏书》

曹睿在诏书中明令禁止以后入继大宗的皇帝追封自己的亲生父母,如果敢追封自己的亲生父母,则文武大臣可群起诛之,可见,曹睿对后继皇帝追封亲生父母是极其厌恶痛恨的。这也成为曹芳身世扑朔迷离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可能为了掩盖曹丕一宗的不光彩往事。

东晋史学家孙盛在《魏氏春秋》中记载,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的儿子,曹楷是曹彰的儿子,曹彰是曹操的二儿子,魏文帝曹丕的亲弟弟。曹彰武艺过人,勇冠三军,曹操非常欣赏自己的这个儿子,因为曹彰的胡须是黄色的,曹操称他为“黄须儿”。曹彰征讨乌桓、降服辽东鲜卑,战功赫赫。公元220年,曹操病重,临终前让曹彰紧急进宫,但是曹彰还没到,曹操就去世了。曹丕继位后,曹彰对此非常不满,《魏略》中记载,曹彰对弟弟曹植说:“先王召我,欲立汝也”。试图拉拢曹植和自己一起反对曹丕,吓的曹植赶忙说:“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之后,曹丕也知道曹彰对自己意见很大,就封曹彰为中牟王,以后大家再路过中牟的时候,都匆匆经过,不敢逗留。

曹彰35岁时就突然暴毙,关于他的死扑朔迷离。《世说新语》记载是曹丕用毒枣毒死了曹彰,虽然真实性待考,但是35岁暴毙、战功赫赫、曹丕猜忌、性格刚猛、抱怨不忿……这么多理由,实在没理由不让人相信不是曹丕对他下了黑手。

因此,曹丕一宗对于曹彰一宗可能是有亏欠的,而这个皇室黑幕自然是不能被天下人得知的,如果不掩盖曹芳的身世,那么各路史官就会对曹芳的身世考证记录,流传后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扒出曹丕一宗的暗黑历史。并且,一旦这些陈年旧事被人渲染以后,难免会令亲政后的曹芳“反攻倒算”。因此,杜绝一切追认,掩盖掉一切身世线索,才是最好的方法。之后的皇帝曹髦和曹奂,身世都是清晰的,曹髦是东海王曹霖的儿子,是曹丕的亲孙子;曹奂是燕王曹宇的儿子,是曹操的亲孙子,他们都是大宗一脉,从这一点也可印证,“遮丑”是非常可信的。

其实,不仅是曹芳,关于曹睿的身世就一直扑朔迷离,当年曹操大军攻克邺城,俘虏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见甄氏姿色漂亮,曹丕就纳入后宫,后生下曹睿。史书记载,曹睿生于建安九年。而曹军攻克邺城是在建安九年八月,如果史料无误,那么就是说,曹丕从得到甄氏到生下曹睿,满打满算也才四五个月的时间。这个问题,裴松之在注《三国志》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因此,裴松之在《三国志》中特别备注:“臣松之按: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再加上后来传言曹丕为了嫁罪于曹植,让甄氏色诱曹植等一系列龌龊的宗室秘闻,曹家人的宫闱秘史内容丰富,实在是没法再让人们在以曹芳身世为突破口来深挖曹魏的花边新闻。

第三,可能司马家族试图掩盖权臣废帝的不臣行为。

公元254年,中书令李丰和光禄大夫张缉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司马师平定叛乱后,认为这是曹芳授权的,因此罗列一堆罪名将曹芳废掉。掩盖曹芳的出身,掩饰司马师的不臣行为,尽量避免挑拨曹魏宗室的敏感神经,也非常有可能。此外,在刚刚完成高平陵之变夺权之后,司马家势力不稳,天下舆情严峻,为了防止反对派根据皇帝曹芳的家世进行串联搞阴谋,竭力掩盖曹芳的出身就很有必要。等到司马家夺权27年后,司马家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就算废掉曹奂改朝换代也无所顾忌的时候,也就没必要掩盖的必要了。

不仅正史对曹芳的身世讳莫如深,各路学者和野史也对此三缄其口,可见关于曹芳的身世可能在当时是十分敏感的话题,如果谁敢去追究必定会被严厉制裁。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西晋才刚刚建立,当时不仅很多曹魏宗室和元老都还健在,连曹芳都还活着,如果陈寿想考证曹芳的身世,直接去拜访当事人就可以了,这几乎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此严谨的陈寿却就这个对于史书来说极其重要的信息含糊其辞,一笔带过,可见,这在当时的确是个禁忌。不仅史学家不敢问,当事人亦不可言。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