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如何从功臣化身权臣,篡夺曹魏

在中国经典文学名著中,《三国演义》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欢迎。《三国演义》以诸葛亮为主视角,以诸葛亮生前和死后,把三国时代分为三国前期和三国后期,诸葛亮生前和三国前期,《三国演义》写得很细致,很详细。诸葛亮死后的三国后期,《三国演义》则写得很笼统,很多事情往往都是一笔带过,例如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这样的大事,《三国演义》对其着墨不多,描写也很粗糙,远不及诸葛亮火烧新野、舌战群儒、借东风、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空城计这些事迹精彩。

其实高平陵之变,是三国后期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初步奠定了魏晋嬗代的基础,开启了司马家族篡魏立晋的第一步,为日后司马师司马昭执掌曹魏和司马炎改朝换代奠定了基石。甚至可以说,高平陵之变是三国归晋的前奏。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如何从功臣化身权臣,篡夺曹魏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如何从功臣化身权臣,篡夺曹魏

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既然《三国演义》不舍得多费笔墨进行描写,那我就来具体分析一下高平陵之变,看司马懿是怎么从功臣化身权臣,成功夺取曹魏执政权的。

高平陵之变并非司马懿长久谋划,而是一场意外

很多人出于对司马家族的厌恶,固执地认为司马懿一直心存反意,处心积虑谋划着如何叛变曹魏,把曹家的天下变成司马家的天下。这显然是太主观了。司马懿历仕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位皇帝(统治者),为曹魏立下过汗马功劳,是曹魏功勋卓著的功臣,威望和名望都特别高,虽然这些都是日后他发动高平陵之变的重要资本,但就史实而论,高平陵之变是一场意外,并不是司马懿长期谋划的结果。

司马懿虽然在曹操时代就仕宦曹魏,但彼时司马懿名声不显、地位很低,远不如蜀汉的诸葛亮。真正让司马懿获得重任,登上历史舞台的是曹丕。司马懿在曹丕做魏国世子时就是曹丕的好友,和曹丕关系密切。曹丕代汉自立后,多次提拔、重用司马懿,司马懿先后担任侍中、尚书仆射、假节等重要职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曹丕很看重司马懿,但仍然对司马懿颇为防范,一直没有给予司马懿兵权,实际上曹丕朝时,曹魏的兵权一直在曹氏宗亲手里。故而曹丕时代的司马懿,并没有心思和实力篡魏。

曹丕临终前,遗命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辅佐曹叡。在这四位顾命大臣中,曹真和曹休是宗亲,管军务;陈群和司马懿是功臣,管政务。同时这四位辅政大臣以曹真为首,可见曹丕心底里还是信任曹家自己人,而非陈群、司马懿这些外人。

曹叡即位后,延续了曹丕时代对司马懿“重用和防范并举”的举措,为了防止司马懿在朝廷中培植势力,曹叡一直让司马懿在外任职,而且调动频繁。诸葛亮北伐时,曹真督军关中,对抗诸葛亮。后来曹真病重时,为了抵御诸葛亮的威胁,曹魏必须启用一个能力出众的重臣,以减轻蜀汉对曹魏的军事威胁。而彼时能抵抗诸葛亮的,只有司马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曹叡授予司马懿兵权,坐镇关中,阻挡诸葛亮北伐的脚步。

司马懿取代曹氏宗亲,首次掌握兵权,这是曹魏政局的一个重大变化。司马懿在关中镇守多年,关中的很多将领都受到司马懿的提携,是司马懿人际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日后高平陵之变时,关中诸将倾向支持司马懿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另一方面,司马懿因为坐镇关中,远离洛阳朝廷,基本上没有机会参与朝政,当然也就不可能谋划所谓的篡魏之事了。而且司马懿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抵御诸葛亮,他哪有心思篡魏呢?

曹叡临终时,初次确定顾命大臣时,曾有意把司马懿排除在外,他指定了一个以燕王曹宇为首、领军将军夏侯献、曹爽,顿骑校尉曹肇等宗室为主的顾命大臣名单。不过遭到了中书令孙资和中书监刘放的极力阻挠,孙资和刘放乘曹叡病重无法言语之际,强迫曹叡改诏,于是改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曹叡死后,7岁的皇太子曹芳即位。曹爽和司马懿受命共同辅佐曹芳,一开始曹爽对司马懿这个三朝元老非常敬重,“以父事之”,什么事也都找司马懿商量。司马懿在曹爽这个资历和威望都远不如自己的后辈面前,也没有倚老卖老,而是以自己丰富的军政经验指点曹爽。但是没过多久,曹爽就不耐烦了,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改任司马懿为毫无实权的太傅,把司马懿排挤出权力中心,曹爽自己大权独揽。

此后司马懿虽然还在朝廷任事,但已经没有什么权力了。再往后,司马懿干脆称病不朝,远离朝堂。最后,司马懿乘着曹爽陪同曹芳到洛阳郊外的高平陵祭祀曹叡之际,突然发动政变,一举拿下曹爽,灭其三族,彻底翻盘。

从受命辅佐曹芳到发动高平陵之变,这中间隔了十年,如果司马懿早有谋篡之心,那么他大可趁曹魏主少国疑之际,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实力,在曹芳即位后就立即发动政变,废掉曹芳,诛杀曹爽,夺取曹魏朝政大权。然而并没有,甚至在这中间,他还有过两次主动领兵抵御东吴的举动。如果曹爽把尊崇司马懿的态度,一直坚持下去,那么司马懿并不会发动高平陵之变,而是会和曹爽一起把朝政治理好。可惜曹爽因为目光短浅,把司马懿视为敌人,步步紧逼,才激发了本来就外宽内忌的司马懿,内心最黑暗的一面。

所以,高平陵之变,只是一场因为曹爽操作不慎而引起的意外,他对同为辅政大臣,而且资历和威望远在他之上的司马懿太苛刻了,激起了司马懿对他的反感和厌恶。这才有了历史上的高平陵之变。

曹魏元老重臣坚定支持司马懿、反对曹爽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几乎所有曹魏重臣都一直支持司马懿,这成为司马懿战胜曹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么为什么曹魏重臣支持司马懿、反对曹爽呢?有要和曹爽执政时的胡作非为说起。

曹爽挤走司马懿以后,独揽朝政。曹爽执政时,胡作非为、倒行逆施、专横跋扈,把朝政弄得一团糟。曹爽和亲信把持朝政,大肆排除异己,多次乱改制度,朝政日益衰败。

(曹爽)乃以晏、飏、谧为尚书,晏典选举,轨司隶校尉,胜河南尹,诸事希复由宣王。宣王遂称疾避爽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有司望风,莫敢忤旨。晏等与廷尉卢毓素有不平,因毓吏微过,深文致毓法,使主者先收毓印绶,然后奏闻。其作威如此。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曹爽乱政的行为,不仅使得曹魏朝政日非,而且侵犯了曹魏元老勋臣们的利益,元老勋臣对曹爽倒行逆施的行为极为不满,迫切希望有人拨乱反正,制止曹爽乱政。而在当时能出手制止曹爽的,只有司马懿。司马懿作为魏明帝的托孤重臣,其资历、功勋和威望都是无出其右的。只有司马懿才有能力干预朝政,司马懿具有足够的权威和号召力,终结曹爽乱政的行为。于是元老勋臣都把拨乱反正的重任,寄托在司马懿身上。

曹魏元老重臣孙礼,就曾在司马懿面前痛哭流涕,强烈建议司马懿罢黜曹爽,拨乱反正。

时匈奴王刘靖部众强盛,而鲜卑数寇边,乃以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今当远别,何不欢也!"礼曰:"何明公言之乖细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讬,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爽诛后,入为司隶校尉,凡临七郡五州,皆有威信。迁司空,封大利亭侯,邑一百户。-《三国志·魏志·孙礼传》

在直接参与高平陵之变的元老勋臣中,有蒋济、高柔和王观三人。其中蒋济在高平陵之变中的作用最为重要。司马懿能争取蒋济的支持,是高平陵之变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蒋济和司马懿一样,也是自曹操时代就在曹魏任职,四朝元老。名望和资历不输司马懿。蒋济在曹丕和曹叡两朝时,很受重用,官至中护军、护军将军。曹芳即位后,出任领军将军,后又转任太尉。蒋济和司马懿也是老相识,两个人关系交好。蒋济为中护军时,颇好受贿。司马懿还曾拿此事调侃过他,蒋济并不讳言自己受贿之事。

高平陵之变时,曹魏的元老重臣,几乎都站在了司马懿一边。太尉蒋济曾写信劝降曹爽,力劝曹爽向司马懿投降;司徒高柔代行大将军的职权,接管了曹爽的军营;太仆王观代行中领军的职权,接管了曹爽之弟曹羲的军队;尚书仆射陈泰(曹魏元老陈群之子)也奉司马懿之命出城当面劝降曹爽…

所以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不是一个人战斗,而是在元老重臣的支持下,扳倒了曹爽。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曹爽明明拥有军事优势,却放弃抵抗、不战而降的重要原因。特别是蒋济劝降曹爽时,曾以人格担保,司马懿绝对不会杀曹爽,只是罢官而已。蒋济威望崇高,有他给司马懿背书,曹爽才放心大胆地投降了司马懿。

除了直接参与高平陵之变行动的重臣之外,那些没有参与高平陵之变的人,也基本都是倾向司马懿的。如上文提到的孙礼,并没有参与高平陵之变,但他曾以伊尹、吕尚比喻司马懿,暗示司马懿作为顾命大臣,具有发动政变、拨乱反正的合法性。

司马懿获得了元老重臣的广泛支持,这些元老重臣支持司马懿拨乱反正,结束曹爽乱政的局面,恢复原有的制度和秩序,既可以维护自身利益,又可以让曹魏朝政恢复正常。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的策略和部署

司马懿自迁为太傅后,至高平陵之变时,他离开权力中枢十年了。尽管司马懿获得了朝臣的一致支持,但这些元老重臣只是影响力很大,却并无多少实权,特别是无法为司马懿提高提供的军事支援,这是个很要命的问题。幸好司马懿的嫡长子司马师解决了这个问题。

司马师此时在禁军中担任中护军一职,虽然地位和权力不如曹羲的中领军,但毕竟也是禁军的重要将领,而且他还“阴养死士三千”。司马师掌握了禁军中的一部分军队,再加上他手里的三千死士。司马师所掌控的军事武装,成为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取胜的关键之一。

有了元老重臣的支持和司马师掌握的兵力,仍然不足以让司马懿必胜曹爽,甚至可以说司马懿能动用的力量是相当有限的。如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抽不出兵力占领曹爽的府邸,在经过曹爽的府邸时,司马懿差点被曹爽的部将射杀。司马懿也没有控制曹爽的亲信党羽,让其智囊桓范轻松出城投奔了曹爽。

尽管条件有限,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还是凭借自己的智谋和有限的力量,周密部署,迅速占领了洛阳城里几处最关键的军事要地,险胜曹爽,迫使曹爽放弃抵抗,乖乖投降。

司马懿的部署措施是这样的:以自己的本部人马占领武库;命胞弟司马孚和长子司马师据守司马门;次子司马昭领兵监视两宫太后;司徒高柔代行大将军的职权,接管了曹爽的军营;太仆王观代行中领军的职权,接管了曹爽之弟曹羲的军队。以上战略据点都被控制的情况下,司马懿最后才和太尉蒋济一起屯兵于洛水浮桥,迎击曹爽可能的反扑。

司马懿没有急欲攻占曹爽的府邸或者搜捕他的党羽,而是把有限的兵力用在武库、司马门、两宫、曹爽军营、曹羲军营这些战略要地上,能否完成对这些战略要地的控制,关系到高平陵之变的成败。特别是武库和司马门,堪称影响高平陵之变成败的关键。

武库就是古代的存储和管理兵器的地方,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无论是两汉还是曹魏,武库的管理历来都是非常严格的。除非奉了皇帝的御旨或者太后的懿旨,否则不可能前往武库取用武器。当时皇帝曹芳在曹爽手里,司马懿只能是控制郭太后,逼迫郭太后发了懿旨才攻取武库的。

武库的得失,对高平陵之变的成败至关重要。司马懿攻取武库以后,也为参与高平陵之变的部众提供了大量武器。虽然司马师有三千死士,但并没有兵器。因为历朝历代私藏兵器都是按谋逆大罪处理的,轻则枭首,重则灭族。司马懿虽然是朝廷重臣,也不可能冒这么大的风险,私藏三千兵马所需的武器。所以武库被控制以后,参与政变的部众才能获得足够武器,攻占司马门、两宫、曹爽军营、曹羲军营才能有序展开。司马懿攻占武库以后,也切断了曹爽军队的武器来源。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曹魏时期的禁军,除了担负巡逻和宿卫任务的部队时刻有兵器之外,其他部队平时是不携带兵器的,他们的兵器一般都锁在武库里,战争来临时才会分发武器。正因为武库如此至关重要,关系到整个高平陵之变整个的胜败,所以司马懿才会亲自出马。

除了武库外,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当属司马门。司马懿特别看重司马门的得失,特意安排了两个人前往控制,而且这两个人都是他非常信任的亲人,一个是他的胞弟司马孚,一个是他的亲儿子司马师。司马门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不仅是保护皇帝、拱卫宫城的主要屏障,也是连结宫廷内外的主通道。司马门是宫城锁匙所在,能否攻占司马门,控制郭太后,是关系到政变合法性的重大事项。只要控制了司马门,驻扎在宫城外的曹爽、曹羲所领的军队,就和宫廷失去了联系,也无法得知宫内的消息而不敢轻举妄动。那么政变就基本上宣告成功了。幸而,在司马孚的全力配合下,司马师不负所托,率领三千死士和部分禁军顺利攻占了司马门,完成了对司马门的控制。

武库和司马门先后被控制以后,两宫、曹爽军营、曹羲军营也都悉数被司马懿控制了。所有事情都进展顺利,一切都在司马懿的掌控之中,司马懿已经基本取得了高平陵之变的胜利。

曹魏朝臣不支持司马懿改朝换代,司马懿另辟蹊径篡夺魏室

在高平陵之变中,尽管曹魏重臣几乎都一直支持司马懿,但他们只是支持司马懿结束曹爽乱政的局面,而不支持司马懿改朝换代,甚至当司马懿有意谋朝篡位时,这些曹魏重臣都表现出了抵制和反对的态度。因为当时局势并不明朗,司马懿并没有足够的力量马上就能改朝换代,即便曹魏重臣支持司马懿改朝换代,所获得的政治利益和当前并无二致。又何必冒着灭族的危险去支持司马懿改朝换代呢?

既而有司劾黄门张当,并发爽与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党与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诛之。蒋济曰:"曹真之勋,不可以不祀。"帝不听。-《晋书·宣帝纪》

高平陵之变的头号功臣蒋济,曾以自己的名望给司马懿背书,力劝曹爽放弃抵抗,投降司马懿。司马懿拿下曹爽后以谋反的罪名诛杀曹爽时,蒋济建言应该留曹爽一条命,以作为曹真的祭祀。蒋济的建议,其实就是保留宗室一定的力量,以维持功臣和宗室之间的权力平衡。但是司马懿直接无视了蒋济,灭了曹爽三族。这说明司马懿掌控朝政后,曹魏重臣失去了制约他的能力。蒋济临死前,再三拒绝司马懿给予他的封侯之赏,也能看出蒋济的态度。

司马懿灭曹爽三族,意味着高平陵之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拨乱反正变为谋朝篡位。这一点,不仅蒋济看得出来,其他朝臣也都看得出来。在高平陵之变中,直接帮助司马懿的一些大臣,后来走到了司马家族的对立面。曾和陈泰一起劝降曹爽的许允,后来和李丰、张辑等人谋废司马师,事败被杀。可见朝臣并不支持司马懿借高平陵之变谋朝篡位。司马懿也看得出来,所以对曾经支持过他的朝臣,并没有赋予实权,而是仅以司徒、司空、太尉这些荣誉性职务笼络他们。高平陵之变后,高柔转任太尉、孙礼转任司空、卢毓转任司空、王观转任司空。这些支持司马懿的曹魏重臣,在高平陵之变后,并没有获得重任,政治待遇和曹爽执政时相差无几,略微好一点。可见支持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朝臣,绝大多数并不支持司马懿谋朝篡位、改朝换代。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在曹魏元老勋臣的支持下,精心策划地一场政治赌局。司马懿赌赢了,战胜了曹爽,但是胜利果实也被司马懿一个人独吞,元老勋臣的待遇并没有明显改善。而且元老勋臣支持司马懿的出发点,是稳定曹魏政局,维护曹魏政权。他们是曹魏的支持者和同情者,显然不会支持司马懿谋朝篡位、改朝换代。

司马懿同样也是曹魏元老勋臣,当他除掉曹爽以后,理应还政于曹氏,和其他重臣一起兴复曹魏。但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变本加厉地篡夺晋室。在得不到曹魏重臣的支持的情况下,司马懿决定另辟蹊径,以谋求改朝换代。司马懿入主中枢后,利用自己的亲信和家人,逐渐控制了驻防洛阳的禁军和朝廷的决策机构-中书省。在控制了中枢以后,司马懿把目光投向了重要方镇,其中司马懿最在乎的方镇有两个:关中和淮南。

司马懿曾长期坐镇关中,和关中将领关系密切,对关中的影响力非常深,在关中的根基非常深厚。曹爽执政时,曾任命自己的亲信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军事,镇守关中。司马懿诛灭曹爽后,征夏侯玄为大鸿胪,把夏侯玄从关中调离。随后司马懿任命自己的旧部郭淮出镇关中,同时任命和自己有师生之谊的邓艾为参征西军事,辅佐郭淮。另外任命好友陈群之子陈泰为雍州刺史,充实关中将领。

司马懿通过这一系列的人事安排,重新控制了关中。司马懿在关中的势力是非常庞大的,关中诸将的军事武力,也是对在中枢执政的司马懿的有力支撑。

控制了关中以后,司马懿有把目光转向了淮南。但是相比关中,司马懿在淮南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力,控制淮南的难度远超对关中的控制。当时镇守淮南的是征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王凌,王凌也是曹魏老臣,长期镇守淮南,和自己的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共同承担淮南前线重任。王凌在淮南非常有影响力,也并未表示对司马懿的支持。于是司马懿表王凌为太尉、假节钺意图笼络王凌。但是王凌却暗中和令狐愚一起谋废司马懿,就在王凌谋划反司马懿时,令狐愚病死了,于是司马懿任命部将黄华为兖州刺史,成功在淮南打入了一颗重要楔子。

令狐愚的突然去世,打乱了王凌的机会,也为司马懿控制淮南提供了机会。在王凌自认为事情已经全部办妥时,就派人联络黄华共同举事,黄华迅速把情况报告了司马懿。司马懿得知消息后,不顾自己老迈之躯、健康状况恶化,抱病亲征淮南。司马懿亲率大军抵达淮南以后,惊呆了王凌,面对司马懿大军围城,王凌被迫投降。淮南一叛还未正式成行,就被司马懿消灭于萌芽之中。

王凌不仅是四朝元老,而且久镇淮南,长期身处抗吴一线,功勋和资历都不在司马懿之下,如果王凌以淮南之兵和司马懿长期对抗,必定导致淮南人心浮动,破坏了司马懿安定淮南的计划。司马懿抱病亲征淮南,以迅雷不及掩耳平定了王凌之乱。扫清了他去世之前最具威胁性的对手,为司马懿稳定政局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为司马懿、司马师父子俩权力过渡时,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

结语

高平陵之变,源于曹魏后期政局发展时的一场意外,不是司马懿长期谋划的结果。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时,不择手段打压名望和功勋都远在自己之上的司马懿,激发了司马懿内心深处最黑暗的一面。于是他在曹魏重臣的支持下,决定对曹爽实施反击,最终险胜曹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司马懿凭借高超的政治手段,把反对曹爽乱政的重臣集团转为自己政变的支持者和同情者,从而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司马懿除掉曹爽以后,并没有还政于曹氏的意愿,而是自己独揽朝政,架空曹魏,并展现出了改朝换代的态势。这和当初曹魏群臣支持司马懿扳倒曹爽的出发点,是相违背的。他们支持司马懿拨乱反正,但并不支持司马懿改朝换代。但是此时的司马懿,已经下定决心篡权了。于是他另辟蹊径,以“方镇包围中枢”的策略,控制了曹魏最重要的两个方镇-关中和淮南,借此巩固他在中枢的执政权。高平陵之变,不仅让司马懿从功勋卓著的功臣,化身为谋朝篡位的权臣;而且初步奠定了魏晋嬗代的基础,启动了司马家族篡魏立晋的第一步。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