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计吗?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
说到孙子兵法,很多人都以为那就是三十六计,二者是划等号的。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提起三十六计,很多人都能够说出其中的许多计谋。因为这些计谋在民间流传很广,而且每个计谋似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但是,孙子兵法却与三十六计没什么关系,那是另外一套关于战争和军事的理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的区别。
孙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计吗?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
一.作者与创作时间及篇幅的区别: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创作于春秋时期,篇幅为十三篇,共6075字。是一本军事理论书籍。
三十六计的作者无可考,创作时间从南北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成书。计谋名138字,加上解语共5900字左右,是一本纯粹的谋略之兵书。
由此可知,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
二.两书在内容上的区别:
1.孙子兵法作者及内容: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他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阖闾政变上台成为吴王。伍子胥听说孙武的才能,便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兵法13篇觐见吴王,获得重用。他开始辅助吴王治军,帮助吴王打了很多胜仗。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该书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为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竹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题目分别是: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孙子兵法》十三篇大致可分类如下: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
《孙子兵法》它是一部高度抽象的军事哲学著作。他超越了具体的方法论,从朴素辩证法的角度,总结了指导战争的基本规律。其涉及的战争面很广,天时地利人和,行军驻兵,攻城守地等皆有涉及。而其所以为的谋略是大的方面,更多的是避实就虚,以患为利,或者用火用间等。
2.三十六计作者及内容:《三十六计》,又称为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三十六个兵法谋略,从历史记录来看,它从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有了,或许是一直在不断地添加和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一套计谋并印刷成书,则是在明清时代。也就是说,三十六计是经民间1000多年的积累成书的。具体作者已无法查考了。
《三十六计》,顾名思义为三十六个计谋。原书按照计名排列,共分为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为三十六计。
其中,每一计谋名称后的解说,均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以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
《三十六计》中每一个计谋的题目,都是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成语或俗语。如: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等等。其中很多计谋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是中国历史典籍中流传下来的、充满智慧结晶的典故。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在世界各地的流传以及产生的巨大影响:
《孙子兵法》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无论是英国人、美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对其推崇备至。
在中国历史上,《孙子兵法》这套书受到很多名人伟人的关注和赞赏。曹操曾对《孙子兵法》十三章进行了编注;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毛泽东主席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
《三十六计》,则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他不仅仅适用于军事方面,如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创业、经商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