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李广利为何被称为贰师将军?

历史上对贰师将军李广利颇有争议,他是武帝中后期对外征伐的主要负责人,地位很高,甚至直追名将卫青霍去病,但功绩实在乏善可陈,最终还投降了匈奴。汉武大帝一生用人无数,造就无数名将,却在他身上栽了大跟头。                                                                                                                               

贰师将军的首次亮相

残阳如血,朔风如刀,一队汉军披着残破的皮甲,拖着疲惫的身躯向着东方,向着家乡的方向缓慢地行进,风沙扑面扫不去身上的血腥味道,拉长的身影透着说不出的落寞,长长的队伍后面远处耸立着一座坚城,城上的胡人挥舞着手中的弯刀长枪,示威似的嗬嗬嚎叫着,嘲笑这些垂头丧气的汉军。

这就是大汉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大军第一次远征大宛的结局,他们甚至根本没有看到大宛国都城贰师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费尔干纳盆地),在郁成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下就遭到迎头痛击,不得不铩羽而归。

几个月前,当贰师将军李广利奉汉武帝之命,统帅属国(汉时一种行政建制,边疆民族降服于汉,仍保存其国号,称为属国)骑兵六千,以及征发的数万郡国(汉时一种行政建制,郡、国并行制度)兵士西出玉门,远征大宛夺取天马(汗血宝马)时,曾一度意气风发,信心满满,只等完成圣命后回来封侯拜相,光耀门楣。

李广利为何被称为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何被称为贰师将军?

然后自离开敦煌后,数万大军却处处碰壁,沿途经过的大小国家都坚壁清野,断绝汉军的水粮。汉军一路上缺乏给养,不得不一座城一座城地逐次攻伐,小城易下还可以得到一些给养,而碰到大国坚城,攻击不利损兵折将的情况下也只得绕行。

万里远征伴随着无数次的血战,饥饿疲惫的汉军一路西进一路减员,待到郁成城下时,出玉门的数万大军仅剩数千人,且士气低落已成强弩之末。面对坚城,屡次攻击失利的情况下,贰师将军李广利不得不做出撤军的决定。

李广利的败军一路东归,忍饥挨饿还不时受到沿途国家的袭扰,漫漫归途中不知又倒下了多少汉家儿郎,好容易在第二年春天(公元前103年)回到敦煌时,当初西征的几万大军几乎十不存一。

李广利内心是惶恐的,他知道这对骄傲的汉武帝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失败,只得硬着头皮上疏辩解称,此去大宛路途遥远,军士乏食,士卒不怕打仗但是怕挨饿,人数少了是打不下大宛国的,希望汉武帝能增派援军。

自汉武大帝发动对匈奴的    战争以来,汉军这几十年还没有遭遇过如此不堪的惨败。一向骄傲的汉武帝暴怒了,这是大汉的耻辱,是对大汉天子的嘲弄。这个小名猪儿的一代雄主派出使者封闭玉门关,只留下了六个字"军有敢入,斩之"。        

这是贰师将军李广利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亮相,表现可谓惨不忍睹,很不光彩。

大宛怎么惹了汉武帝

那么,汉武帝为何要派大军不远万里去征伐大宛国?这位万里奔波葬送了无数汉家儿郎性命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到底是何许人呢?    

时间向前倒推33年,这一切要从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讲起,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这是华夏民族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凿空西域,不仅探索出了通过西方的陆路交通,开拓了后世著名的丝绸之路,而且为后来汉民族将西域纳入版图奠定了大局。

张骞历时十三年,途中两度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一年,最后在公元前126年,仅剩两人回到长安,这趟旅程不可不谓艰辛。但也正是张骞的出使给汉武帝打开了向西的世界,后张骞因军功被封博望侯。   

自张骞因远赴异域宣威汉德获得丰厚的封赏和富贵后,引起了当时人们对探索西域的极大热情。史书上这段记载非常有意思,史载"吏士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天子为其绝远,非人所乐,听其言,予节,募吏民无问所从来,为具备人众遣之,以广其道。来还不能无侵盗币物,及使失指,天子为其习之,辄复按致重罪,以激怒令赎,复求使。    "(《汉书卷六十一张骞李广利传》)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家都争相上书皇帝谈论外国的奇异之处和各种利益诱惑,要求当使者出使外国。天子因为外国道路遥远,一般人不愿意去,所以只要有人请求出使,就给予他符节(皇帝授予的节,国家的象征,代表使者身份),根本不问这人的出身来历,还给他安排出使的随从。

这些人都是为了功名利益去冒险的,所以回来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侵吞财物,违背天子旨意的事情。汉武帝觉得他们毕竟熟悉西域的情况,就采取了一个狠招,动辄就对他们致以重罪,让他们拿钱赎罪,把他们敲诈得一文不名,不得不再次要求出任使者。

于是道路上使者不断,多的时候一年有十几批使者西行,少的时候也有五六批。  

看了这段历史后,不得不为汉武帝这一手击节赞叹,也不得不佩服那些极具冒险精神,极具开拓精神的汉使们。西方君主们用这一手激励水手们去探索新世界的时候已经是差不多一千七百年之后了。服气吗?

这些使者来历本就是良莠不齐,几乎个个都是胆大包天,吹牛不打草稿的冒险家,自然对犯法这种事情不会很在意。汉皇赏赐给西域各国的国礼财物也经常被他们侵吞,拿去贱卖,而出使之后更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上国天使的范儿都很足。  

不过,时间一长,西域各国也都看出点儿端倪,对这些汉使们吹牛不打草稿的套路也厌烦了,不再拿那些汉使当回事,又思量着山高水长,路途遥远,汉军也不大可能到自己国家来,就开始给汉使们找麻烦,比如不供应饮食给汉使们,更胆大的就自己当强盗,攻击劫掠汉朝的使团。

李广利为何被称为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何被称为贰师将军?

可要知道,就算这些汉使是有些不堪,喜欢危言耸听吹吹牛。但他们毕竟都持有汉节,汉节是什么?是大汉天子发出去的执照,是大汉的象征。攻伐汉使使团就是攻伐大汉! 

于是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大将赵破奴击破姑师国,虏楼兰王,以示警诫。汉使们来往多了,朝廷对西域各国的情况自然了解的也就多了。汉武帝得到了一匹来自大宛的汗血宝马,喜不自胜。亲自命名为"天马",至于过去被汉武帝称之为天马的乌孙马只好退一步改名叫"西极马"。

一生钟爱良马的汉武帝派遣使者携带千金和金马,远赴大宛国求购这种"天马"。可没想到被大宛国王拒绝了,前面我们说过,这些肯远赴异域的汉使个个都不是良善之辈,来求购天马被拒绝岂不是很没面子。这次的使者名叫车令,在家乡就是尊称为壮士的猛人,当然不会有好脾气,当场撂了几句狠话,还赌气砸坏了带去的金马,转身扬长而去。  

可这毕竟在人家的地头上,大宛国君臣敢拒绝给大汉汗血宝马,就是琢磨山高皇帝远,你也够不着我。这被汉使在自家朝堂上当场威胁,太没面子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人通知了郁成国国王,在车令使团归国的路上,袭杀了汉使,掠夺了使团的财物。

贰师将军是谁

大宛国王这次的任性为他带来的是杀身之祸。作为家里有余粮,手里有闲钱的汉武大帝,本就一门心思开疆拓土,逮着北边的匈奴一顿猛揍,对西域的广大疆域也很有兴趣。大宛国敢杀汉使正好给了汉武帝出兵西域的理由。   

可惜的是汉武大帝在用人方面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从历史上来看,汉武帝很有些识人的慧眼,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汉武帝一朝名将辈出,很多都是起于草莽之间,出身卑贱。

比如大将军长平侯卫青本是平阳公主的骑奴出身,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收入后宫后才开始逐渐显露头角,公元前129年,卫青以车骑将军首次出塞攻伐匈奴就取得大捷,年不过二十出头。

这次汉武帝又不拘一格地提拔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大军西征大宛。为什么叫贰师将军呢,因为大宛国的都城叫贰师城,这就有点儿像现在公司里为了某个项目专门成立一个项目组似的。贰师将军的主要职责就是去教训大宛,顺便抢汗血宝马。

那么,这位最终惨败于郁成城下,丧师数万的李广利到底是何许人呢?   

李广利,中山人(今河北定州),出身倡家(汉代的倡家是指从事歌舞表演的家族,虽然地位不高,但还不是后世那种娼家),其妹李夫人能歌善舞,受宠于汉武帝。 

 

看明白了吧,他跟卫青一样,也是汉武帝的妻舅,区别是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李广利勉强算是汉武帝的大舅哥。但这恐怕也就是李广利跟卫青唯一的共同点。

可惜汉武帝这次走了眼,不是所有的舅子都能像卫青一样武力值爆表,大杀四方的。起码这个李广利的第一次亮相就是灰头土脸,铩羽而归。   

史书上也给出了汉武帝为什么要任命李广利领军西征的原因,《汉书》记载"而欲侯宠姬李氏,乃以李广利为将军,伐宛。"就是说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想给她家人封侯,就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领兵征伐大宛。主要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曾经规定,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功不得封侯。

虽然后世子孙们遵循祖训方面经常打折扣,但汉武帝这次也不想太过分,本想着打个大宛国难度不大,又不是打匈奴,西域那些国家在汉武帝眼里都是软柿子,让大舅哥带上几万人,去捞这种便宜军功应该可以手到擒来。可万万没想到,出去几万人,剩回来了几千人。你说汉武帝能不恼火吗?   

再征大宛

汉武帝一发飙,后果很严重。这时候已经不是给舅哥个封侯的机会的问题了,这已经是对大汉天威的践踏。汉武帝下诏赦囚徒及寇盗,继续征发各郡恶少,属国和边郡骑兵,一年中陆陆续续给李广利派去了六万人。还吸取了沿途补给困难大军乏食的教训,这次还赶着十万头牛,三万匹马,驴、骆驼数以万计,自带粮食给养。  

征发戍卒十八万人在酒泉、张掖北,兴建居延、休屠城以戍卫酒泉。  

这次汉武帝准备的不可谓不充分。甚至连相马的高手都准备了两个,准备到时候到大宛国挑马去。

公元前102年,重整旗鼓的汉军再次踏上了漫漫西征之路。这次贰师将军李广利终于扬眉吐气,找到了一点儿天朝上国的感觉。沿途各个国家不再敢捋汉军的虎须,纷纷主动迎接、犒劳汉军。只遇到了一个不长眼的轮台国,让李广利给屠了城。   

李广利为何被称为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何被称为贰师将军?

汉军抵达大宛国后包围了贰师城,连续猛攻四十多天,大宛国内贵族眼看抵挡不住了,偷偷一商量,联合起来把自己的国王给出卖了,大宛国王毋寡的人头被送到了汉军营中,李广利的案前。

《汉书》载"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终不得入中城,罢而引归。"

这次西征攻破大宛国,收得宝马,还顺便灭掉了郁成国,杀了郁成王,报了两年前的仇,看似很完美。可庸才就是庸才,不是所有外戚披上将军甲胄就都是卫青。这个李广利出身倡家,历史上也没有出色或特异的表现,倒是贪墨无能彰显于史册。

他不仅贪墨军饷粮秣,而且御下酷烈,不恤怜士卒,而上行下效,很多中高级军官都不爱惜士卒,动辄打杀。据史书记载,虽说万里远征路途艰险,但这次汉武帝给他准备的后勤保障相当充分,而且战死者也不多,倒是以李广利为首的将吏贪墨,苛待士卒造成了大量的减员,西出玉门时候的六万大军活着回到敦煌的仅万余人,马也仅剩千余匹。

这位贰师将军两次远征大宛,虽说战绩是一败一胜,但共同点是汉军两次均损失惨重,士卒减员超过8成,引起朝臣们的不满,可汉武帝这时候明显偏袒李广利,还是封他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   

当然,这背后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汉武帝刚刚在李广利西征大宛期间,把李广利的两个弟弟灭了族,可能想安抚一下李广利吧。

但我觉得还不如直接走个后门给李广利封侯呢,因为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李广利领兵这次还不是损失最惨的一次。 

   

文艺世家中走出来的"将军"

前面我们只是简单说了李广利本出身倡家,因妹妹的原因,被拜为贰师将军领兵西征大宛。可两个弟弟又被灭了族。那么李广利西征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先看这个倡家是怎么回事。汉代倡家不同于后世的娼家,而是专门从事歌舞表演的家族,有点儿像后世的伶人,主要服务于高门贵族,李广利的妹妹、弟弟据说都是其中翘楚。换在今天应该都是明星级的人物。  

李广利一家能得到汉武帝的另眼看待,起于他二弟李延年,李延年见名于《史记佞幸列传》及《汉书外戚传》,史称李延年年轻时候因为犯法被施以腐刑(就是宫刑,去势),没啥好选择的了,就入宫服务于狗监(给汉武帝养狗)。

但这个李延年也算家学渊源,本身是个很有才华的音乐家,我们常说男人有才就像女人有孕一样是藏不住的。历史上曾做著名的《李延年歌》,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这首乐府诗不管文字还是技法都非常出色,后世诗圣杜甫曾化用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而做古诗《佳人》。

李延年的这首歌成功地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而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借机把李延年的妹妹隆重推出,得幸于武帝,后被封为李夫人;李延年也被封为协律都尉,负责宫中音乐工作,秩两千石。

李夫人生下一子,被封为昌邑王,而昌邑王的儿子就是那位历史上著名的仅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废为海昏侯的汉废帝刘贺,当然,这都是后话。

如果说李延年还算是靠音乐才华获得汉武帝的赏识,获封掌管宫廷音乐工作的协律都尉,那么李广利则完全是靠着妹妹的裙带关系,才被拜为贰师将军。

特别是他妹妹李夫人早逝,临死前托付汉武帝照顾自己的哥哥们,李广利莫名被赋予统兵大任,这里也说明汉武帝有点儿太迷信他的舅子了。而事实证明他这几个舅子确实都不是省油的灯。

公元前102年,李广利第二次西征大宛国的时候,李家出事了,李广利除了二弟李延年,妹妹李夫人,还有一个小弟名季,这个李季也能歌善舞,是出色的文艺工作者,沾李夫人的光,经常出入宫廷。跟李延年一样也是浑身充满艺术气息,后世艺术家们该有的博爱精神他也有,而且他没有去势!

据史书记载“久之,浸与中人乱,一云坐弟季与中人乱。”就是说,李延年虽然被去了势,但艺术家该有的毛病一样不少,跟汉武帝后宫里的宫女搞不清楚,也许这就是艺术家不一样的地方吧,情感上比较丰富。还一个说法是他弟弟李季跟宫女有了私情,连累了哥哥李延年。反正,汉武帝被他的舅子给绿了。

这哥俩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回头,把汉武帝惹毛了,直接把他们两家人给族了(满门抄斩)。但因为李广利领兵在外,放过了李广利一家。

李广利不仅躲过了一劫,还获封海西侯,成为朝廷柱石。我觉得汉武帝对自己真的有迷之自信,杀了人家两个亲弟弟全家,居然还放心大胆地使用李广利统兵,既不考虑他的能力,也根本不担心他有贰心。

可这种迷之自信带给大汉的是连续的损兵折将,数以十万计的汉家儿郎倒在了塞外。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李广利北击匈奴的成绩

公元前99年和公元前97年,汉武帝两次派李广利率大军出塞北击匈奴。第一次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匈奴部族的三把手)于天山,得首虏万余级,可这个贰师将军差点儿被人家匈奴包围,仓皇撤军,等逃回来的时候,汉军损失了六七成人马。

也正是在这次北击匈奴的战斗中,李陵(飞将军李广的长孙)率领一只偏师五千步兵孤军深入,与八万匈奴兵遭遇,连番血战终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李陵投降,才又引出了后来的一系列故事,太史公司马迁因为替他辩解被施以腐刑;后来苏武出使匈奴遇到李陵,两人有了一番诗歌互赠。

杨老令公血战两狼山,兵败被围碰死在李陵碑前,杨七郎搬救兵被潘仁美乱箭穿身,杨六郎告御状,寇准夜审潘仁美等等(以上这段是《杨家将》演绎出来的。哈哈哈)

继续说这个贰货将军李广利,公元前97年第二次北击匈奴,率六万骑兵、七万步兵出朔方(今内蒙古黄河河套西北部),这次配置可谓豪华,另外还有三路汉军出塞配合他作战,汉军动员超过二十万。感觉汉武帝为了让他弄份像样的军功很下血本。

可李广利这个贰货跟匈奴对峙了十几天,居然一无所得,被迫撤军。遥想当年冠军侯霍去病八百骑兵就敢深入大漠追击匈奴,大将军卫青七伐匈奴,七战七胜,这个李广利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但有汉武帝护着他,他也没有受到任何惩处,依然受到汉武帝的宠信。但再大的恩宠也受不了了他自己在作死的路上狂奔。

李广利的最后反扑

公元前90年,李广利受命第三次北击匈奴,这次出发前他做了一件最终惹祸上身的事。

前一年,戾太子刘据(卫子夫的儿子,卫青的外甥)因巫蛊案谋反失败被逼自杀,大汉帝国储君大位空悬。勾起了李广利的想法,大家还记得他妹妹李夫人也生了一个儿子吧,当时被封为昌邑王。

李广利为了常保富贵,大军出征之前跟当时的左丞相刘屈氂(音毛,汉武帝的侄子,著名的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密谋,准备携手推自己的外甥昌邑王刘髆(音伯)上位。

这边李广利率七万汉军出塞,京城这边刘屈氂则负责找时机向汉武帝建言立刘髆为太子。但谋事不密,被人告发了,而且还是以巫蛊谋害皇帝的名义告发的。要知道汉武帝晚年非常迷信这种神神鬼鬼的东西。太子刘据就是因为这个被逼自杀,而且连累了很多人,余波未平。

汉武帝自然不会客气,连亲儿子都想杀,更不会在意什么亲侄子,将刘屈氂腰斩于市,并将他的妻儿也全部斩首。还将李广利的家眷全部逮捕收监。

要说汉武大帝杀起亲戚来是真不手软。可李广利领着大军在外,他也敢把他老婆孩子都抓起来,我觉得好像是有点儿任性过头了。

果然,消息传到前线,李广利慌了。这个贰货将军本来能力就有限,跟匈奴对打就没赢过,这下技术动作更严重走形。先是为了将功赎罪,想打个大胜仗回去,换取汉武帝的原谅,结果孤注一掷,弄个灰头土脸,连吃败仗,损失惨重。后来索性就一不做二不休,居然投降了匈奴。

他的投降断送了整整七万汉家儿郎,李广利投降的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怒而族灭了李家,这是李家第二次被族灭,一个倡优之家幸而受宠,享受了十几年的荣华富贵,付出的代价是族灭。可又有什么用,七万大军已经被李广利这个贰货将军葬送了。

尾声

贰师将军李广利从公元前104年开始到公元前90年投降匈奴止,十四年间,两伐大宛,一胜一败,丧师近十万;三伐匈奴无一胜绩,丧师又是近十万。每每看到这里,都对汉武帝晚期的用人感到遗憾。

再说李广利投降匈奴后,日子并不难过,估计李广利这么一个出身倡家的半吊子领兵将军,对媚上很有一套。反正匈奴那边还觉得这是一个香饽饽,知道他全家都被汉武帝杀了,现在是个光棍,匈奴单于还把闺女嫁给他,恩宠有加。

不过,天道好轮回,苍天绕过谁。李广利在匈奴那边受宠,引起了另一个投降过来的汉臣卫律的嫉妒。

说起来,这个卫律跟李广利还是老熟人,卫律是个生于汉长于汉,汉化非常充分的胡人,史书上记载他父亲是胡人,但没提他母亲,有可能是个胡汉混血。

这个卫律跟李广利的弟弟,协律都尉李延年关系特别好。在李延年的推荐下作为汉使出使匈奴。结果还没回去呢,李延年因为秽乱后宫被汉武帝处死了。卫律害怕回去受牵连,索性就投降了匈奴,因为他汉化程度很深,非常了解汉朝内部的情况,所以他成为单于的重要谋主。

他看到李广利投降过来之后,非常受单于的信任和恩宠,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结果想了个损招,忽悠单于他妈阏氏(音胭脂)以先单于不开心的名义,把李广利给杀了。

如果那些被李广利的愚蠢害死的汉军士卒泉下有知的话,可以欣慰了,虽然给他们报仇的是一个胡人。

汉武大帝在位期间,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开疆拓土成为最大的爱好。为大汉打下了一片稳定的疆域,有人说他穷兵黩武,把他爷爷和爸爸两代人攒下的家底都打光了。

不过,我倒觉得没有汉武大帝的主动出击,也奠定不了后面汉宣帝时期的真正繁盛的基础。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李广利两次征伐大宛(虽然损失惨重但毕竟震慑了西域各国),公元前60年才能设西域都护府,开始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后来才能有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恢复对西域的管辖,重建西域都护府等等一系列动作。

当然,对汉武帝晚期的疑神疑鬼,任人唯亲,识人不明还是觉得有些遗憾。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