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长平之战后,秦国差一点灭了赵国,为何终止了?

长平之战,赵括突围战死后,如果长平之战就此结束,赵国却并没有输。就双方的伤亡而言,赵军损失二十余万,秦军损失近三十万,秦军难言胜利。

赵军在绝食的情况下,全军投降。赵括以自己的死,去换取二十余万大军(四十余万已经阵亡一半)的生命。

赵括一直不知道一件事情,长平之战秦军的主帅,已经换成白起。如果赵括知道对方的主帅是白起,绝对不会无故牺牲,而是会选择鱼死网破,一直突围,直到赵军全部阵亡。

长平之战后,秦国差一点灭了赵国,为何终止了?长平之战后,秦国差一点灭了赵国,为何终止了?

若赵军知道对方是白起领军,恐怕就没有赵人愿意投降了,这又反衬当初秦昭襄王封锁白起上任的消息,绝对是必要的。赵军投降之后才知道,秦军主帅是白起。可是这时候已经晚了,缴械后饥饿的赵军,就只有挨宰的份。

武安君白起,有一个特点,从来不给对方留活口,不论是对方的军士还是俘虏,统统杀光。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鄢郢之战斩首三十余万,华阳之战斩首十五万,长平之战斩首四十五万。

在此前的多年时间中,秦军虽然屡屡战胜对手,杀敌无数,但是秦军伤亡也很惨重,按照军功爵位制,杀敌一千自损一千是没有军功的,何况秦军很多时候还是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二百。

在长平之战中,秦军的伤亡一直都比赵军多,但若是把长平赵军二十万俘虏杀掉,秦军可以进爵位的人就比比皆是了。

秦军杀降卒,已经是一种传统了。白起自己已经是武安君,但是跟随他出生入死的秦军将士,军功又有几何。为了兄弟们的爵位,必须杀俘。

当然,秦军杀俘的理由还有很多,比如粮草不济,比如降卒无法安置,但是这些理由都无法掩饰白起心中那个真实的原因:军功爵位制。

秦军中军大帐,武安君背对众将,黑白分明的瞳子异常坚决,冰冷的嘴里吐出一个字:“杀!”。

二十万卸甲去枪的赵军降卒,带着解甲归田的美好愿望,随着一阵阵漫天弩箭从天而降,几个日夜之间,全部被秦军或杀或坑。

为了计算战功,秦军将赵军的头颅集中,堆成一座座小山清点,其状若人间地狱,魔鬼之城。

为了打击赵国剩余军队的士气,白起释放二百四十个未成年的小军士,让他们回邯郸去给赵孝成王报告这个僵耗。二百四十个未成年少年,吓得一个个瑟瑟发抖,惊惧间骇然变色,仓皇间向东奔逃。

长平之战结束后,武安君白起回咸阳养病,这几年连续大战,尤其是长平这种惊心动魄的大决战,让老将军又苍老了不少。

随后王龁坐镇上党,指挥秦军继续作战,司马梗从百里石长城出发北上,拿下北上党,又向西北攻占太原郡,功劳不小。王陵则统领一支秦军东进,攻克邯郸西部要塞武安,几乎已经兵临邯郸城下。

赵国人还没搞清楚长平之战的过程,只知道秦军斩杀长平四十五万赵军。正常赵人的思维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长平秦军如此凶猛,赵国任何城池的兵力都严重不足,即便都城邯郸内外也只有四、五万守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

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赵军近乎绝望,士气萎靡不振,这正是秦国武安君白起期待的效果。

于是春秋战国史上最坚固的一座城池之一,赵国旧都晋阳城,空有坚固的城防,却没有士气高昂的守军,竟然被司马梗统领的秦军攻破。

当年赵鞅和赵无恤都退守晋阳,才避免赵氏家族灭亡。晋阳这座赵氏家族标志性的城池,就这样沦为秦人之手。

秦军另一路也很凶猛,王龁不仅攻克赵国要塞皮牢城,还向东攻克武安城。武安是赵都邯郸西面的一座要塞,距离邯郸只有一百多里,武安城破,邯郸岌岌可危。

留在上党战地的秦军将士多有封赏,王龁在长平之战前期挫败对方丹河以西防线,在后来的大决战中也功劳不少,从左庶长升为左更,从军功爵位制第十级升为第十二级。

王陵和司马梗在长平之战立下大功,双双升为五大夫(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第九级)。

白起虽然回咸阳了,坐镇上党的王龁,却完全按照白起的思路来指挥大军,秦军要趁赵国还没有从悲痛中恢复过来,迅速攻克邯郸。

可惜秦国相国范雎却害怕武安君的功绩超过自己(实际上白起的功劳早就远胜范雎),反对继续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居然亲自奔赴秦国都城咸阳,去游说秦昭襄王停止进攻赵国。

赵孝成王这一趟咸阳,真没有白跑,让秦军停止进军达八个月之久。邯郸方面带着悲痛而愤恨的情绪忙碌起来,他们利用这个时间差,调兵遣将,囤积粮草,形势大为改观,秦国也措施良机。等到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赵国就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