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钟会与邓艾,灭蜀一战谁的功劳更大?

  经常有人抨击蜀相诸葛亮不顾国力弱小坚决北伐,认为这是蜀汉灭亡的主要原因。诸葛亮其实这是以攻代守,保持经常北伐的进攻态势,反而会让强大的曹魏处在相对被动的位置。

    如果不是如此,坐等曹魏来攻,蜀汉就不是在公元263年才灭亡了,可能早上十几年或二十多年。当然,蜀魏两国的差距实在太大,263年蜀汉还是等来了灭国之战。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控制曹魏的司马昭决定大举伐蜀。不过这次伐蜀之战也引出一个争议,灭蜀的头功到底是中原名将双子星之一的邓艾,还是钟会?我们先来看一看邓艾和钟会的职务,邓艾是太尉,钟会是司徒。三公之中以太尉居首。伐蜀时,邓艾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陇右诸军事。钟会是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钟会这个镇西将军,也是邓艾升迁前的官职,由此可见钟会的官职比邓艾小。

钟会与邓艾,灭蜀一战谁的功劳更大?钟会与邓艾,灭蜀一战谁的功劳更大?

  

    但到伐蜀时,钟会却做了主将,邓艾只是副将,这是因为什么呢?司马昭控制朝廷大权,使得魏帝曹髦和司马昭拼命,只是力量悬殊太大,被司马昭杀掉了。弑主不是好名声,司马昭受到了很大的道德压力,需要建立奇功来化解弑君产生的危机,所以伐蜀对司马昭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时魏国上下对伐蜀之事充满质疑,意见并不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满朝文武只有钟会一人赞成司马昭的伐蜀之议。“(司马)昭欲大举伐(蜀)汉,朝臣多以为不可,独司隶校尉钟会劝之(伐蜀)。”

    邓艾则从纯军事的角度分析,认为此时伐蜀不是最佳时机,《晋书-文帝记》记载了此事,“征西将军邓艾以为(蜀)未有(挑)衅,屡陈异议。帝(司马昭)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

    可见司马昭对邓艾此举是非常不满的。钟会看透了司马昭的小心思,邓艾有意无意拆司马昭的台,这也是司马昭重钟会而(相对)轻邓艾的原因。

  

    曹魏伐蜀其实不止是钟会的正面军与邓艾的奇兵。当时魏国是出动了三路大军,邓艾率三万人出甘松、沓中(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附近),主要任务是牵制蜀汉大将姜维

    另一路大军是诸葛绪带三万多人出武都等地,堵死姜维南逃入蜀的归路。真正的魏军主力十多万则是钟会统帅,出兵斜谷和骆口。

  

    由于钟会军是魏军主力,姜维重点的防御方向也是钟会。毕竟蜀汉国小兵少,一旦让钟会大军进入蜀中,蜀军是难以分兵防御的。姜维的应对办法是集结当时能拿出来的兵力,比如廖化、张翼等部会合于剑阁雄关。只要死守住剑阁,就能阻止魏兵进入相对平坦的四川盆地。

    在只有冷兵器的古代,地理上的险要堪称是一支重要的盟军。蜀军凭借剑阁地势之险,钟会始终没有办法攻克,陷入两难之地。钟会有些扛不住,甚至打算退兵。

  

    再说邓艾这一路。按魏军之前的行军计划,邓艾应该与钟会二师会合,但姜维死守剑阁,导致计划泡汤。在这种情况下,邓艾才有了绕过剑阁、偷渡阴平的打算,“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入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

    最后邓艾坚持自己的战术计划,并获得了成功,杀到成都城下,逼蜀主刘禅投降,蜀亡。因为蜀主降于邓艾,很多人因此认为邓艾是灭蜀的头功,因为邓艾凭一己之力扭转了钟会所面临的被动战局。

  

    实际上呢,邓艾所偷渡的阴平被称为邪径,其路艰险难行,风险极大。邓艾偷渡阴平就是一场豪赌。他虽然偷渡阴平成功,可经过长时间的山路行军,魏军精疲力竭。如果魏军面对有驻扎的蜀军,这支魏军是根本没有能力还手的,邓艾势必全军覆没。再者,邓艾的行动并没有主帅钟会汇报,明显是在抢头功。

  

    只能说邓艾的运气太好,蜀军的重心放在钟会那边。阴平天险过后, 江油不战而降,势如破竹拿下涪城(四川绵阳)后,一举击杀诸葛瞻父子,最终灭蜀。邓艾心里也明白,一旦拿下不绵竹,则姜维引兵来攻,自己还是死路一条。

    如果不是钟会率魏军主力牵制由姜维率领的蜀军精锐,就算邓艾拿下江油和涪城,姜维依然有足够的能力分兵来攻邓艾部,邓艾在异地作战,能往哪跑?粮草都成了问题。

  

    如果只从战术角度,邓艾是灭蜀头功,但从战略上讲,钟会的功劳不比邓艾小。都说邓艾是奇兵,如果没有正面军进行掩护,还能是奇兵吗?比如说梁山好汉108个攻打某寨,105个在正面吸引敌寨主力,时迁、李逵、武松三人从侧门进,由时迁撬门成功,李逵和武松大开杀戒,砍死寨主,因为寨兵都去正面了。这种情况下,能说时李武三人是灭寨的头功吗,大家哪个没有功劳?

    钟会与邓艾,一正一奇,合力灭蜀。真要论首功,二人皆可称为首功,缺了哪一个环节,灭蜀都是在做梦。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