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平原君赵胜墓为什么有两个地方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了赵胜的生平事迹。平原君,名赵胜(?-前253年),是中国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和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赵惠文王元年(前298),平原君被拜相,其后“三去相、三复位”,前后相赵48年,历经惠文王、孝成王二朝。

“战国四公子”之中,平原君赵胜应该算是最具争议也是结局最好的人了。说他有争议是因为赵胜既有营救魏齐,解救邯郸之围的历史功绩,但同时他也是一个骄傲自大,纨绔不堪的贵族子弟。说他的结局最好是因为“战国四公子”之中,只要他最后做到了寿终正寝。

西汉司马迁评价: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平原君赞》曰:翩翩公子,天下奇器。笑姬从戮,义士增气。兵解李同,盟定毛遂。虞卿蹑蹻,受赏料事。及困魏齐,著书见意。

赵胜在前251年(赵孝成王十五年)去世。赵胜的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他的后嗣终于在赵国灭亡的同时断绝了。平原君死后葬于何地,不见正史记载,成为千古之谜,至今仍有争论。

平原君赵胜墓为什么有两个地方平原君赵胜墓为什么有两个地方

唐代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志》,是中国最早的地理总志,卷十九记载:河东道洺州肥乡县,本春秋时晋地,七国时属赵,今县即汉邯郸县地;魏黄初二年分邯郸、列人等县立肥乡,属广平郡,后魏省入临漳;隋开皇十年又置,属磁州,十六年割属洺州。平原君墓在县东南七里。这是目前所见有关平原君墓位置的最早记载。

明代肥乡县旧志《野闻》记载“赵王庙龙异”:赵平原君庙在西屯庄村西北,旧塑泥龙二条,蟠绕庙梁间,颇具神异,不知起于何代。明万历年间,村民某夫妇皆不孝,日鞭挞其母,母绕舍啼泣,邻里闻而劝阻,终弗悛。一日夫妇有事田畔,雷电大作,两泥龙乘云雾将夫妇各擢其一,入庙摔死。土人群往观之,龙爪犹带血痕,后人因塑其像,攫取之形,图两夫妇于梁上,书名背后,以垂戒。迄今两龙遗像犹存庙壁。明万历间肥乡平原君庙的灵异事件,使得该庙在当地名声大振。

明代肥乡人所著《三变录》记载:平原君冢其初高十数丈,其土易散,相传土人筑小屋以覆之。其后有乡民李如仓等始祀元君像于其中,已而加增修葺,殿阁辉煌。遂居然为如来香火,而不复知有公子遗迹矣。成安吴惟东有《过肥乡庙诗》:“夫人城内埋丞相,公子坟头祀女郎。”盖实录也,亦殊得诗人讽刺之体。

郭崇嗣,肥乡人,明代嘉靖进士,历任河南佥事、陕西参议副使。郭崇嗣因为本乡有一处传说中的“赵王坟”,旁有“赵王庙”,结合《文献统考》等诸典籍关于平原君墓位置的记载,因此考证“赵王庙”祭祀的就是战国平原君,乡民传为“赵王坟”的高大的土丘就是“平原君墓”,并详细叙述立碑以记。他著有《燕石稿》十卷,其中《赵平原君庙记》,至今仍是考证肥乡平原君墓最为详实完备的重要文献资料。现辑录如下,供大家品读。

肥壤在战国时本赵邯郸地也,城南八里,厥地隆亢,有平原君墓,魏然高数丈,望之若山。然世代既远,有愚民及野僧乃于墓头建娘娘香火,以祈福利,殊为无谓。墓之切东,地势稍坦,有古庙三间,中塑神像,盖即平原君庙,碑碣不存,周围有墓田若干亩,岁久蚕食,止余十亩二分。正德丙寅庙记不支,西屯庄民郑谅重建。垂五十年庙貌复驰,索家寨耆民蔡景暨谅子珣思绍前功复大加修饰,大殿、寝殿、拜廊、门垣皆规度严整,金碧交映,大逾昔制。肇工于嘉靖乙丑仲春,凡九越月而工毕,乃恳予为记。予览《一统志》及旧郡志,皆不载赵王庙及平原君墓,惟《邑志》载,赵王庙在城南八里,而不言为赵何王,复遍询乡老年长者,皆讹云赵简王庙。予疑未的,然别无考据,姑取简子行实书石为记,时嘉靖丙辰岁也。隆庆戊辰,有大风南来,盘旋碑下,碑忽仆碎。庚午冬,蔡进忠等惧泯其绩,复置石树碑来请予记。且云“前碑仆矣”。予闻而讶曰:予曩疑非简子庙,岂其真非而神不欲耶。乃取《文献统考》等书遍阅之。其《洺州舆地》考云:肥乡有平原君墓。又考《肥乡八景》“赵陵春雪”注云:平原君冢高耸于田,墓阴积雪,春暮方融,盖即此也。呜呼!平原君墓古迹之钜著者也,兵火之后,几不复识,岂非以文献之无证乎。且我明修《一统志》,皆明公秉笔于肥乡,祠墓中亦失考,舆地遗而不载,他何怪耶?按迁史,平原君名胜,赵诸公子中之最贤者,功在社稷,彪炳千古。考诸传记,赫赫若前日事,没而建庙一方享祀不绝,固祭典之所当隆也。乃今千载之后,守冢断绝,仪物萧条,幸遗庙仅存,使非郑谅、蔡景等之屡加修葺,亦将变为瓦砾之场,与荒烟野草俱尽矣。谅等之功,乌可泯耶。或曰,平原君墓予旧修《邑志》载之,而墓颠娘娘庙则何以哉。予曰:有贤有司出必徹而除之,或移建别所,仍基前树石,大书曰:赵公子平原君之墓。

郭崇嗣,号草塘,嘉靖壬戌科进士,耽子史,善属文,孝友性,生特疏,移赠本生父母,为时所称。历湖广、陕西副使,所在有声,升参政,卒于官,士林以未竟厥施惜之,其文名一时,籍甚人得其片纸只字,如获异宝,如东明穆考公、成安蔡子长伯仲,皆自逊下风,著有《燕石稿》十卷,行于世。

郭崇嗣生于世宦之家,迷恋经史,喜爱著文,历任湖广、陕西副使,颇有政声。尤其文章名噪一时,时人能够得到其片纸只字,如获至宝。邻县成安蔡氏三兄弟蔡可教、蔡可贤、蔡可行,诗文高雅,代表着明代以来成安文学史上的最高成就,时称“成安三蔡”,竟也甘拜下风。郭崇嗣撰写的《赵平原君庙记》,文辞优雅,考证有据,读来酣畅淋漓,使人耳目一新。他对肥乡平原君墓的考证一时得到了同乡进士张学颜的认同。

张学颜,肥乡人,明代嘉靖进士,万历年间任兵部尚书。张学颜对郭崇嗣的考证大加赞同。历经几十年后,张学颜的孙子,骠骑将军张懋忠终于还原了平原君墓的真实面目,并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竖碑详细记载。高大的墓碑正面书有“赵平原君墓”五个大字,历经四百多年的日晒雨淋,至今仍显浑厚有力。

碑阴刻有墓碑正文,武将出身的张懋忠书法功底深厚,笔法娴熟,结体遒劲。碑阴部分缺失文字,依然不能补正。这也许是对该墓存疑的缘故,查阅诸金石文献,均未收录,故而大大降低了该碑的知名度。以下为简化字原碑文。

平原君墓碑记 张懋忠赵诸公子胜,平原君,司马子长云: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比主六国之会,喜宾客,飞仁扬义,名满诸侯,辉煽简册,脍炙人口,时何其盛也。所可仰见,独今一丘,草木嗟夫,恸哉!夫赵都邯郸者也,公子相惠文、孝成,凡三去三复,卒于邯郸,而葬于今。则云:葬肥义之乡僻,亦称甚。及考,广舆此地,春秋属晋,六国属赵,赵筑葛孽城,梁惠王伐邯郸取列人,即其地也。土腴形逸,襟山带漳,足称名胜之区,公子有所嗜而然欤!公子盖□□□□□城,出没之蹊,亦择而取之也,至若景物萧凉,风土颓裂,莫今日逾设,起当年之盛,以就今□□□□□公子地下矣,三千年以还,华表且湮,玉鱼未出,宜乎田亩间转相甲乙耳。按上古诸史及《大明一统志》,俱不载公子葬地,独邑志唐宋相传以来,城南数里有冢,即平原君墓,墓阴春雪经旬不溶,□理窃□下,灵□□□,环冢远近,绝无高阜,此必公子墓无疑也。仆毕力参考,事迹可凭,乌可沧海桑田□之因,授记泐石,用兆不泯,后之人采古迹者,或有取于兹云。大明万历壬辰年骠骑将军张懋忠撰并书

雍正《肥乡县志》卷三记载:张懋忠,字圣标,大司马公张学颜之孙。少习举子业,屡试不第,以门荫袭锦衣卫千户。己丑(万历十七年,1589年)武闱会试,竟以探花及第,加升本卫指挥,同知南镇扶佥书。丙戌乾清宫灾,神庙谋再建,委公秋朴采矿税得银七万两有奇。大功竣,推补南堂。戊午(万历四十六年)从台臣官应震等疏,荐公团练京班军,制双轮战车,皆称旨拟,不次用公。会魏忠贤党祸起,为同官田尔耕所抅陷,谓公与杨连、左光斗、万璟皆东林羽翼,下公狱锻炼两岁,无指实。熹庙(宗)薨,怀(思)宗即位,乃释公,补原官。戊辰(崇祯元年),督修昭、定、庆三陵,进宫保,封三代,皆一品,进上柱国,以本卫带堂南司印务。年老予告杜门谢客,享寿七十有六,以疾卒于京邸。公虽起家世荫,而文名大著三朝。生平手不释卷,所交友尽海内钜儒,著述可专车。晚年,手订诗凡三十卷,名曰《客乘内集》,文集廿六卷,名曰《客乘外集》,行于世。

明清时期,平原君墓为“肥乡十景”之一,被称为“赵陵春雪”。清雍正《肥乡县志》记载,平原君墓封土高大,有十余丈。墓阴积雪,至暮春三月,才逐渐融化。冬天积雪覆盖了整个墓区,待到来年春至,积雪慢慢消融,墓区周围生出嫩绿的幼草,杏花绽放,桃花现蕾,唯独平原君墓北侧仍是皑皑白雪,经旬不溶,融与周边环境,形成鲜明的反差,绘就了一幅别开生面的大自然美丽画卷。

民国时期的平原君墓区,前为平原君墓碑,墓前平原君庙尚存,旁为碧霞祠建筑

1982年7月肥乡县平原君赵胜墓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肥乡县人民政府重修碑楼,建立了保护标志并划定了保护区。

墓区正门两侧有磁县文史专家孔令德撰写的对联一副:名重诸侯功在社稷一良相,威临华夏泽沛苍生共高风。高度概括了平原君赵胜的一生以及其对于后世的巨大影响。

正对大门是高大的碑楼。明朝之后,张学彦、张懋忠的后人一直为平原君守墓,也看护他祖先的碑刻。据守墓人说:“驮着碑刻的乌龟在文革时曾被砸掉龟头,1984年重修碑楼时受到一位方士的点拨才使埋在地下的龟头重见天日,并与碑身重新连接在一起。”

为了彰显该县文化积淀的厚重,墓碑左右,新建有肥乡籍宋朝宰相李沆纪念碑和明朝尚书张学彦、张懋忠爷孙纪念碑。

碑后,长长的林间小道尽头,就是平原君赵胜墓址。

该墓现存封土高约2.5米,占地面积16平方米,墓丘看上去极其简陋。赵胜出生年月史家难辨,然这碑文生卒具详(公元前309年--公元前251年)。据传,平原君享年59岁,也许大概因此推断。

雨后初晴,默视一封黄土,追思一代名人。时光虽已跨过两千多年,削低了的墓丘,削弱不了平原君的形象。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葬肥义之乡僻,亦称甚”。品味厚重历史,不仅感慨万千。

平原君墓区西侧,红墙黄瓦掩映之下,是一处熠熠生辉、规模宏大的仿古建筑群。这里就是肥乡县境古代著名的碧霞元君祠,现在则通称为泰山奶奶庙。明代万历以前所流传的“平原君冢上祀元君”,自明万历骠骑将军张懋忠纠正,遂改建于西侧。至今,两厢较之,翩翩浊世之佳公子平原君门庭冷落,有求必应之泰山奶奶碧霞元君香客如云。平原君当在天有灵,不知作何感想。

然而,平原君赵胜葬于何处,正史未见,志书有记,从而留下千古疑团。当平原君墓于明代万历间在河北肥乡县被考证后,时隔二百多年,时任山东陵县知县沈瑊在陵县又发现了一处平原君墓,并于嘉庆十六年(1807年)立碑记述。

光绪《陵县志》记载:平原君墓在县治西北,相沿已久,依旧志存之。嘉庆十六年知县沈瑊立碑。民国《陵县续志》记述:“平原君墓,为本县有名古迹,旧志已叙及之,兹摄其影,以供好古者观赏”。

陵县平原君墓,墓前石碑高约二米,碑阳为“平原君墓”四个大字,落款:大清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孟夏,知陵县事浙湖沈瑊重立。

陵县平原君墓在县城西北处,毛纺厂家属院内。古冢荒草,碑危砖残,自清嘉庆陵县知县沈瑊立碑至今二百余年,仍未有多大改观。较之肥乡平原君墓的影响,相去甚远。

《史记》记载平原君“封于东武城”。东武城即现在的德州武城(老城)。在战国时期,东武城是赵国的军事重镇,它地处赵、齐两国的交界之处。它的治所与辖区虽然几经变革,但其地理位置基本变化不大。按照古代贵族去世以后的风俗,一般都是应该埋葬在自己的封邑里。陵县是否也曾是他的封邑。陵县自汉代划为平原郡,唐代仍为平原郡。很多史料证明,汉高祖刘邦非常敬重战国时代的“四大公子”。平原郡与平原君仅有半字之差,汉代设置平原郡是否为了纪念平原君。由此看来,陵县平原君墓绝非空穴来风。

而肥乡临近赵都,“土腴形逸,襟山带漳,足称名胜之区,公子有所嗜而然欤”。平原君钟情于肥邑,也是极有可能。上有县志记载,下有民间传说,肥乡平原君墓言之凿凿!

翩翩浊世之佳公子,生前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判;名满诸侯之平原君,死后葬地疑云,有待高人论断!

原作者:世民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