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陶渊明为何怒拒檀道济的馈赠?

残败颓圮的院落,昏暗的破茅屋,“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一眼就能看得出的捉襟见肘。风烛残年的老人,已经躺在那张屡加修缮的旧床上好多天了,疾病缠身,饥寒交迫。

有位官人模样的中年人走了进来。老人转头抬了一下眼皮,事实上他现在连睁一下眼睛都很吃力了,但他又使劲别过头去,不想搭理来客。

“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忍,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来者近乎奉劝的口气。

“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老人很坚决,用尽全身力气将来着送来的东西扔出去。

一阵萧瑟的风刮进窗棂,老人裹了裹身上单薄的被子。

请允许我斗胆对这个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故事妄加一点猜测。

陶渊明为何怒拒檀道济的馈赠?陶渊明为何怒拒檀道济的馈赠?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最终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再加之天灾人祸,“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但这个时候的他却很决然地拒绝亲自到他家访问的江州刺史檀道济,并对他馈赠粱肉“麾而去之”。

很明显,当时饥寒交迫的陶渊明内心是做过一番极为矛盾的挣扎的,毕竟贫穷与饥寒挡在所有宏图大志的前面,成为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一件棘手的事。说他感到此时自己位卑足羞,在道济面前自惭形秽,故羞于接受道济的馈赠也好;说他畏首畏尾,恐怕因为一时的贪心接受道济的馈赠而再次“误入尘网"明哲保身也罢,陶渊明的心中,始终有一杆原则的称,时刻提醒着他,“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显示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因此,当道济前开探望时,不管他出于何种目的,同情也好,嘲讽也罢,陶渊明已经把他划入了志不同道不合的一列,而他在自己最窘迫最失态的时候出现,还带着自己最需要的果腹之物,纵然是敬奉也好,馈赠也好,施舍也罢,已然变成之前曾深恶痛绝的官场、权贵的代表。所以,早已决定远离官场,过隐居生活的陶渊明当然不会接受这种带着市侩气息之物,然他又是一个性情极为清高之人,所以“麾而去之”也属正常。

再说他那句“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与其说是一种自卑,不如说是用自嘲的方式来讽刺尔虞我诈的仕场。你们都是朝廷之人,而我乃一介农夫,怎敢同日而语,万不可高攀。但言外之意,我已跳出那个火坑,而你们还要在其中煎熬着,你我早已不是一路人,你们的荣华富贵,我攀不起也不稀罕。

这是属于一个文人的带点凄凉的骄傲。

夕阳下,诗人陶渊明,农夫陶渊明,守着自己的骄傲,在炎凉的现实中,坚守着自己的原则,至死,未曾变过。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