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面对李自成的进攻会兵败如山倒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众所周知,清朝是由满人建立的王朝,他们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曾经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彻底结束了蒙古在中原的统治,将元廷驱赶出中原,明成祖朱棣也曾亲自率兵出征,安定边境,经历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明朝国力强盛,扬名海外。
但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也避免不了走向下坡路的命运,明朝末年面临的危机不止是来自满清大军的侵略进攻,还有来自国家民间发起的农民起义,由李自成发起的兵变,满清军队和李自成的大顺军使得国家战乱不休,最终是李自成“近水楼台先得月”,大顺军攻陷北京,就连崇祯帝也在景山自杀殉国。可以说若是没有这次的起义作乱,大清国想要入主中原还需要推迟数十年。
为什么明朝面对李自成的进攻会兵败如山倒
1606年,李自成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年少的他喜欢枪马棍棒,父亲死后他去了明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负责照看马匹。1628年,明思宗对驿站进行改革,李自成下岗回家,此后他本来平凡的命运走上了另一条路,他因为欠债不还,被人告到衙门,县令下令"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最后被他的亲友救了出来,年底他杀死了债主,祸不单行,他又杀死了出轨的妻子。
背着两条人命的李自成只能投军以活命,但能够杀两个人的人尤其是普通之人,而后他又杀死了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接着就开始他征战四方的传奇经历,经过数年发展,他终于积攒下了势力,军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此时的明清双方的大军还在交战,李自成趁机在民间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扩大势力。
古代百姓是最普通的阶层,无权无势,他们只能依仗着国家和统治者,若是国家衰弱,遭到侵略,那么他们就无法安居乐业。明朝末年,国力衰弱,此时朝廷需要对付后金,还需要平定国内的农民起义,这需要巨大的财政力量支撑,最终还是平摊在了老百姓身上,不仅如此,当时关中地区天灾频发,农民没有收成,甚至是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在这样的境况下,官府没有作为,他们失去了对统治者的信任,更愿意相信从民间崛起的李自成,他打着"均田免赋"、"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这样的口号,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饥饿的困难,如此李自成赢得了民心。而民心是承载一个王朝最根本的“基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就是根基力量,没有百姓,没有民心,那就意味着这个王朝很快就要结束了。
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十月,他攻破潼关,杀死了督师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李自成的顺利让不少的明朝官员都选择了向他投降。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随即他就亲自带着军队东征北京,一路攻城掠地,当他到达代州时,遭遇到了守关总兵周遇吉的固守,双方大战十余日,最终李自成成功攻陷代州,周遇吉的夫人和妇女二十多人坚决守城,登屋射箭,然而最终都被烧死,在攻克宁武关之时,李自成下令屠城。
很快,他就达到了北京,崇祯皇帝以身殉国,可大多官员却选择了投降,苟且偷生,根据记载,“叛降如云”,跟着皇帝殉国的只有二十一个人。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人们都爱惜自己的性命,官员们更是知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们预料到了明朝的结局,所以选择归顺李自成,保全自己的利益。
为何明朝面对李自成的进攻会兵败如山倒,数年来的王朝底蕴难道还不足以应付一个农民起义吗?确实,明朝军队的实力自“土木堡之变”后就大打折扣,“三大营”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威风强盛,到了后期,不止是朝政腐败堕落,就连军营的将帅都是在为自己谋取私利,面对敌人的枪炮声,首先想到的是逃跑,只有少数的军队会选择誓死抵抗。
这暴露出来明朝国库空虚的大问题,就连国家都有严重的财政问题,军饷都发不出来,底下的文官武将更是大肆掠财,以保证自身利益,他们自然不会选择为一个“空壳子”国家效力,甚至牺牲生命,最终也换不来军功。所以等李自成闯进城后,他发现每个官员都很有钱,这自然不是通过正当手段得来的,国家的工资根本不够他们花销,这都是通过暗箱操作得来的,皇帝让他们掏钱,他们掏不出来,百姓的钱又都被他们中饱私囊,这就使得国库空虚,百姓民不聊生。
朝廷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影响到军事,也难怪明军屡屡吃了败战,就连两支精锐部队都无法取胜,孙传庭的陕西边军被全歼,而吴三桂的辽东军不战而输,失了气势,由此可见明朝的军事力量不堪一击其实是在反应明朝国力的衰弱。
一个国家的灭亡取决于多个方面,政治、军事、经济,当然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从起义发家的开国皇帝,他们都首先从民间赢得了民心。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