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自杀的时候,为何要用手遮挡住脸?
公元前473年11月,吴王夫差兵败被俘,不甘受辱,掩面自刎而死!临死前,夫差说:“我真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话!”
夫差为何这么说?想要全面了解这个故事,我们就要从吴、越两国战争说起!
公元前493年,在吴、越两国的对战中,越王勾践兵败被俘。在吴国都城的勾践,甘愿为夫差养马,低声下气、忍气吞声,甚至在夫差疾病时为他尝粪验疾 。
这时候,吴国相国伍子胥感觉事情不对,觉察到了勾践这样做的目的是:忍一时之辱,伺机报复。于是劝说吴王夫差尽早诛杀勾践。
吴王夫差自杀的时候,为何要用手遮挡住脸?
《史记》这样记载【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後必悔之。句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而夫差被勾践的所作所为迷惑住了眼睛;被勾践送去的美女西施钩住了心神;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但没有杀勾践,反而把他安全的送回了越国,并且还援助越国钱粮,帮助勾践富国强兵。
回国后的勾践,貌似恭顺,实则心怀叵测。 以卧薪尝胆的决心,从事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经营努力,终于达到了生产发展,人口增加, 庶民殷实,国力强盛的局面。
并且训练了一支“ 习流二千人,俊士四万,君子六千,诸御千人” 的精锐部队,时刻准备着复仇。
勾践回国后的一系列操作,又被吴国相国伍子胥探知。于是伍子胥继续劝说夫差,为了以防万一,早日消灭宿敌越国。
《史记》中这么难记载,【臣闻句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
此时的夫差,心思并没有放对付在越国上面,而是一心一意的想抢占齐国的土地。于是,夫差在伍子胥极力的反对声中,出兵攻取了齐国。
占领齐国后的夫差更加的狂妄自大,对周边各国都起了觊觎之心。越王勾践的大臣文种,看出了夫差的雄心壮志,便想要趁机试探一下夫差。
思来想去,找了一个借军粮的借口,跟夫差借军粮。如果夫差借,证明吴国暂时不会进攻越国;如果不借,那么很有可能,下一个目标就是越国。
谁知,越国的请求刚刚提交给了夫差,夫差不加考虑的就同意了。这时,相国伍子胥知道后,还是大加劝阻,但是夫差哪里会听呢!
为了不再听到伍子胥的“唠叨”,夫差派他去出使齐国。
经过这么多次的劝谏,伍子胥深知吴国不久就会亡国,于是在出使齐国的时候,把自己的儿子也带了去,在齐国给儿子谋求了一个职位。
这件事被吴国里面别有用心的人知道了,向吴王夫差告发说:“丞相伍子胥将要谋反,他已经给自己的儿子在齐国安排了退路。”
听到消息的吴王夫差大怒,说:“伍子胥竟敢欺骗我!”
等到伍子胥出使齐回国后,吴王就派人赐给子胥一把“属镂”剑让他自杀。
自杀的时候,伍子胥告诉使者:“一定取出我的眼睛挂在吴国都城东门上,以便我能亲眼看到越军进入都城”。
这一段在《史记》中这么记载,【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
伍子胥死后的第三年,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唯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勾践利用了这样的机会,突然对昊国都城姑苏一带发动袭击,焚烧宫室,虏杀太子。
等到夫差疲兵远返,勾践以逸待劳,再接再厉,以重兵围困吴地。 终于迫使夫差自杀, 吴国覆亡。
夫差自杀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史记》中这么记载,【“吾无面以见子胥也!”】
这个故事在《史记》里面有很详细的记载,想看的朋友可以翻一翻。都说“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我想司马迁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第一、在一帆风顺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第二、失败并不可怕,哪怕是像勾践一样!只要敢于与失败作斗争,胜利迟早会来;
第三、忠言逆耳利于行,吴王夫差没有听取伍子胥的建议,最终国灭身亡;勾践善于纳谏,卧薪尝胆,最后获得成功。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