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北伐失败的原因
元嘉北伐是南朝刘宋政权主动发起的北伐,战争开始前宋文帝意气风发,意图收复河南,“肃清华域”。但是三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一场豪情万丈的北伐也只能草草收场,辛弃疾更是讽刺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北伐什么只赢得个“仓皇北顾”的结局?自古以来北伐都鲜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北伐当真是无法突破的天花板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元嘉北伐失败的原因
三次北伐的具体经过
刘裕北伐收复了河南土地,但之后河南就沦丧了。宋文帝在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后重新掌握大权,为了建立个人威望以及安抚北来武人,宋文帝决定收复河南。宋文帝是先礼后兵,在北魏与柔然征战时要求北魏归还河南各地,不然就要用武力夺取河南。北魏太武帝一听这事就乐了,你有本事就来拿啊,打什么嘴炮啊。
洛阳长期作为政治中心,一度是正统的象征,天下人莫不以中原为正统,在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围绕着河南打了一场嘴炮。北方政权往往自诩“握帝王之统(洛阳)”,把南方政权贬低为“僭立江表”的僭伪政权。南方政权为了保持自身正统性,不断树立北伐中原的大旗,与北方政权争夺河南地区。王导自东晋建立之初就喊“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中原),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祖逖北伐、庾亮北伐、桓温北伐、谢安北伐、刘裕北伐,都是南方争夺正统的实际行动。
宋文帝通过政治斗争夺回了权力,但他的个人威望还是差点事,所以他想要恢复刘裕的伟大事业-肃清华域。但是河南这么重要的地区,北魏怎么可能拱手相送,尤其是拓跋焘这样的雄主。刘宋政权的请求被驳回之后,宋文帝就想着北伐中原,甚至在个别人的怂恿下还有了“封狼居胥”这一不切实际的念头。
第一次北伐
元嘉七年,宋文帝派遣到彦之率五万大军北伐。北魏在虎牢、金墉、碻磝、滑台的守军并不多,因此主动放弃了四镇。北魏主动撤兵让到彦之滋生了轻敌的念头,到彦之直接西进潼关,大肆扩张。宋军的将士在胜利中迷失自我,全军上下皆大欢喜。但是昔日名将檀道济的下属认为北魏有阴谋,应该会在冬季反攻,但是他的建议被忽视了,全军都沉浸在表面胜利中。北魏名臣崔浩一眼就洞穿了到彦之的弱点,到彦之迅速扩张导致兵力分散,很容易被骑兵冲散。因此选择养精蓄锐,等待冬季反攻。
冬十月,黄河结冰,北魏军队利用天时迅速渡河,开始冲杀宋军。到彦之一路败退,洛阳、虎牢等重要城市相继被北魏夺取,一连串的失败让他心生胆怯。他撤退时丢掉了武器、盔甲等辎重,导致日后南朝宋“武库空虚”,北伐举步维艰。当时济南太守萧承之摆了一出“空城计”,延缓了北魏进攻锋芒。
冬十一月,宋文帝派檀道济北伐。
次年二月,檀道济在北上滑台的路上重创北魏军队,但是却被北魏将领叔孙建切断了粮草运输线,檀道济因为缺粮而退兵,滑台也在北魏的围攻下失守。后来檀道济手下出现了叛徒,叛徒把檀道济缺粮的军机透露给了北魏,北魏大举追击檀道济。但是檀道济用沙子铺底,粮食盖面,制造出粮草丰富的假象。北魏一时不敢贸然出击,并且认为是叛徒卖假消息,把叛徒杀了,后看到檀道济一副慢悠悠的样子,认为檀道济这是故意引诱他们出击,好聚歼北魏军,因此放弃了追击,檀道济得以全军而归,至此刘宋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第二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刘宋内部开始整顿内政,并且在元嘉二十一年开始准备北伐工作。当时王玄谟大肆鼓吹北伐,袁淑更是建议宋文帝席卷北魏之后要封禅泰山,这一连串的拍马屁让宋文帝更加坚定了北伐念头。刘宋现在适合北伐吗?不适合,朝臣大半都反对北伐,只不过这两个人带头吹嘘罢了。而且这两个人也不是什么名将,前者王玄谟是键盘军事家,后者袁淑更是一个不懂军事的文人,两个外行人在指导内行人干事,刘宋不输没天理。
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举南下伐宋,汝南、颍川两郡太守不战而逃,北魏铁骑席卷刘宋北部边境,但是止步在悬瓤。悬瓤守将凭借千余人,阻敌四十多日,直到刘宋援兵将至,拓跋焘才开始北还。这是元嘉北伐中的一场小战争,但是却暴露出刘宋野战不行、北魏攻坚不行,这两大军事硬伤。
北魏撤军后,刘宋就开始兵分三路北伐,具体战略见下:
1:东路军:统帅为萧斌,总人数6万人;王玄谟、沈庆之、申坦率领一万水军为先锋,经过淮、泗如何,进攻滑台。刘骏则是水陆并进,统领东路军。
2:中路军:臧质、王方回、刘康祖、梁坦率领十万步、骑兵,径直开赴许昌、洛阳。
3:西路军:刘诞攻打弘农(今河南灵宝),开赴长安地区,刘秀之袭扰陇西地一带,牵制长安守军。
以上军事行动由刘义恭统一调遣,刘义恭坐镇彭城,而刘义恭又听从宋文帝安排,可以说此次军事行动主要决策权还是在宋文帝手里。历史无数次证明了,在后方遥控指挥是失败的,军事行动必须指挥官亲临战场。北魏太武帝每逢战争必亲临一线,而宋文帝每逢北伐必微操,这两大军事指挥孰强孰弱,一眼明了。
同时此次北伐并不和国力对等,宋文帝透支了刘宋的国力。宋帝王为了扩大北伐的规模,他不惜改变征兵政策,改成三丁抽一,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同时为了筹措军需物资,他向民间放贷,为朝廷增加了很多军费开支,导致朝廷财政赤字严重。战争过后,江北六州“邑里萧条”,原本发达的地区也陷入经济萧条,这就是透支国力的代价。
元嘉二十七年七月:东路军猛攻镐礅、乐安,北魏守将不战而逃。同时王玄谟用水军攻打滑台,当时王玄谟的水军器械精良,攻坚能力十分强大,滑台岌岌可危。
中路军也十分顺利,胡盛之、到坦之两路攻打长社,北魏守将败逃。随后中路军陆续收复河南一些城市,并且合围虎牢。
西路军向襄阳地区开进,大败北魏军队,一举攻克了潼关。西路军的胜利,严重动摇了北魏在关中地区的统治。截至目前,元嘉北伐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东路军王玄谟围攻滑台数十日都没能攻克,同时拒绝火攻滑台、断滑台援兵等计策,以至于错失良机,围攻滑台三个月都毫无收获。
十月:拓跋焘开始大举南下,派骑兵切断了王玄谟军队退路,并且派人安抚滑台守军。之后北魏军队大举渡河,对外号称百万铁骑,军势甚盛。王玄谟这个键盘侠,一看北魏来临,自己竟然跑了。宋军失去主将,瞬间乱了阵脚,以至于北魏大破宋军。而王玄谟败逃的时候没有把失败的消息传递给其他军队,以至于东路军其他部队险些覆灭。东路军主帅萧斌气得要把王玄谟砍了,但在沈庆之的劝阻下才罢休,并且开始重新部署防线。不过东路军败局已定,刘义恭开始指挥东路军撤退。
东路军的失败引起了连锁反应,宋文帝开始指挥西路军撤退,原本的辉煌战果付之东流,刘宋从全面进攻开始转变为全面防守。拓跋焘在取得胜利之后,兵分五路南下。在平原地区,骑兵的机动性远远胜过步兵,刘宋被打得节节败退。北魏骑兵一直席卷到彭城,宋军固守彭城,北魏一时不能克。但是北伐败局已定,宋军只能固守彭城、寿阳等大城市,而北魏抓住时机大举南下,直到十二月,太武帝拓跋焘饮马长江。
刘宋为了避免拓跋焘渡江,开展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宋文帝感叹道:“要是檀道济还在,我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北魏没有水军,因此饮马长江之后就撤退了,撤退的路上还掳掠走大量百姓。自此,第二次北伐宣告破产,北魏拼命南下满足了拓跋焘“饮马长江”的愿望。但是北魏攻坚能力不足,彭城、寿阳等军事重地始终都在刘宋的掌握下,而且北魏撤退的十分干脆,也没能占领一城一地。(班师之日,兵不戍一郡,土不辟一廛。)
第三次北伐
元嘉二十九年,拓跋焘被杀,宋文帝力排众议开始北伐。派张永攻打碻磝、鲁氏兄弟攻打许洛、臧质攻打潼关、刘兴祖攻打中山。当时刘兴祖建议占据河北,切断河南地区和北魏的联系,逐渐收复河南。但是缺乏战略眼光的宋文帝放弃此计,坚持收复河南的观点。
宋军北伐其实并不顺利,北魏军挫败了张永,以至于张永连夜撤退。张永撤退并没有告知其他宋军,以至于宋军大乱。北魏大举反击宋军,宋军死伤惨重。鲁氏兄弟负责进攻长安,但是东路军撤退之后,他们也就退兵了,北伐再次无功而返。将领们不听指挥,导致第三次北伐失败,以至于宋文帝气得说:“我要是知道你们这个样子,我就亲自在后面持刀督战了”次年,太子为了避免宋文帝再次北伐,发动政变杀了宋文帝,元嘉北伐彻底告终。三次北伐,最后落得个“仓皇北顾”的结局。
元嘉北伐失败的原因总结
1:刘宋缺少优秀将领
宋文帝是通过政治斗争夺回的权力,因此对大臣们保持很重的警惕心,大臣、宗室诸王为了避免皇帝猜忌,他们都不敢当将。比如刘义庆,史书评价“少善骑乘,及长以世路艰难,不复跨马。”自幼擅长骑射,但是为了避免被猜忌,不复跨马。刘气冀:“不欲以功勤自业,无它经略,唯饮酒而已。”不想建功立业,就想着喝酒。他们为啥这样?是因为受制于政治生态的影响,都在尽可能的求自保,尽可能的避免重蹈刘义康的覆辙。大量优秀将领不敢领兵打仗,硕果仅存的檀道济更是死于政治斗争,刘宋严重缺少优秀将领。
北伐失败后宋文帝感慨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朝臣们都认为不应该北伐,但是王玄谟这种人怂恿宋文帝北伐,以至于惨败。王玄谟本身也不是优秀将领,沈庆之评价“佛狸(拓跋焘)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第一次北伐因为有檀道济在,所以从容撤退。但是第二次北伐没有檀道济,北魏一度饮马长江。这一点就凸出了优秀将领的作用,宋文帝当时的政治班子缺少优秀将领,不适合北伐。而与之对比的拓跋焘本身就是一个名将,更别说其他的优秀将领了。关键是双方的指挥官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一个亲临战场,一个微操遥控,这两种指挥能是一个水平线上的吗?刘宋和北魏的高下立判。
2:刘宋战斗力不足
这个战斗力不足是相对的,在水域上北魏的骑兵不如刘宋的步兵、在攻坚战上北魏也不是刘宋的对手,但是在野战上面,刘宋根本就不是北魏的对手。宋文帝提出北伐之后,刘康祖认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为什么?因为秋高马肥,河南平坦的地势非常适合骑兵冲杀,刘宋主力是步兵,与骑兵对阵很吃亏。沈庆之更是认为认为:“马步不敌,为日已久矣”。刘宋步兵劣势早就有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一支优秀的骑兵,北伐很难有什么成果。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军基本上都反对北伐,这就是看到了刘宋战斗力不足的弱点。但是王玄谟等人的声音淹没了他们,宋文帝听从外行人的建议,以至于北伐失败。
在这里要提一下,支持北伐的核心人物有两个,其一是王玄谟、其二是袁淑。王玄谟三个月都攻不下滑台,导致第二次北伐失败,他要为此买单。而另一个就更搞笑了,袁淑提议和拓跋焘野战,这不是典型的以卵击石吗?如果不是因为刘宋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我都认为他们两个是奸细了。拓跋焘能挫败元嘉北伐,王玄谟肯定是数一数二的功臣。
3:南北人武力差距
纵观历史,南方政权很难北伐成功,这一点其实涉及到南北人武力差距。北方民风尚武,这并不是说北方人不喜欢读书,而是因为北方长期作为抗胡第一线,人不尚武就无法在乱世中存活下去。战争就是绞肉机,羸弱的人会被战争带走生命,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来。经过战争的长期冲刷,北方存活下来的人战斗力比较高。南方经历的乱世比北方少,优越生活条件滋生了百姓厌战情绪,所以南方人比较倾向于自保。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时南方人就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但是每次北伐,南方政权的战绩都不怎么理想。孙权其实就是南方政权战斗力的一个缩影,东吴保家卫国时战斗力非常高,但是对外扩张战斗力就不行。
纵观南朝北伐史,北伐鲜有成功,虽然北府兵开创了一时威名,但这并不能代表就是南方战斗力高。北府兵的主要兵员是南迁流民,也就是衣冠南渡时北方人乔迁到京口的流民。民风、饮食习惯、基因决定了北方人身高,而在冷兵器时期身高、体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斗力。更别说北魏依赖的骑兵了,刘宋去哪里给你搞骑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军队攻打南方时很容易在水师上吃亏,同样南方军队攻打北方时很容易在骑兵上吃亏,这两大军事硬伤在历史上非常常见,因此也出现了各种神翻转的战争。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