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陆小曼的爱情史:因徐志摩之死哭晕数次
陆小曼(1903年-1965年),翻译家、文学家、画家,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陆小曼,可以说是民国十大才女中最为传奇,最有才华,人生最为坎坷,名气也最大的一位。她一生追求自由、坚持正义、不屈苦难,哪怕被误解被争议也保持着自身独立的人格。陆小曼兴趣广泛、天文地理科学戏曲无所不通,精通英、法、德三国语言,读书过目不忘,天生丽质、美貌出众、气质如兰,而且性格高傲。在北京的大学时代,人称“皇后”。
才女陆小曼的爱情史:因徐志摩之死哭晕数次
陆小曼父亲陆子福(1873年-1930年),又名陆定,常州武进人,晚清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陆定任财政部赋税司司长、中华储蓄银行行长。陆小曼母亲吴曼华,是常州白马三司徒中丞第(副宰相)吴耔禾之长女,外祖父吴光悦,是清朝江西巡抚。吴曼华多才多艺,对诗词绘画和古文学都有很深功底。
陆小曼幼时是在上海度过的。6岁赴京,7岁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9岁到14岁在北京女子中学读书,后转入法国北京圣心学堂,同年,陆定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陆小曼生性超级聪慧,过目不忘,又肯勤奋学习。十六七岁已精通英、法两国语言,弹得一手好钢琴,并长于绘画。学生时代的陆小曼,不仅才能出众,美丽含苞欲放,初露魅力。她既上海姑娘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她每次到外出活动时,中外大学生往往有前后数十人,给她拎包持衣,而她则高傲至极,对那些人不屑一顾。
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要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语和法语、年轻美貌的姑娘去外交部工作,陆小曼成为当然之选,从此陆小曼便成为顾维均的英法文随行翻译。18岁时,陆小曼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她能诗善画,能写一手蝇头小楷,能唱歌能演戏,而且热情、大方、彬彬有礼,更能引人好感的是她那艳丽动人的笑容、轻盈的体态和柔美的声音。陆小曼在三年的外交部翻译工作中,屡屡显出她机警、爱国的一面。因为当时翻译不仅仅把对方的话译出来就算了事,还须随机应变。她看到外国人有蔑视华人的语言行为,就以牙还牙,巧妙地对付。可以说陆小曼在少女时代已经完美地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女性的才华和美貌。
才貌双全、活泼机智的陆小曼就是金庸笔下黄蓉的原形,而且陆小曼生平事迹也成为了一代言情作家琼瑶笔下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金庸和琼瑶都是徐志摩陆小曼的远房亲戚。金庸的母亲是徐志摩父亲的堂妹(所以徐志摩是金庸是表兄),金庸的堂姐又嫁给了琼瑶的舅舅(所以金庸是琼瑶的舅叔公),而琼瑶的外公则是是中国第一任交通银行行长常州人袁励衡(袁励衡之弟常州人袁励准是宣统皇帝的末代帝师),出生常州豪门的袁励衡袁家与陆小曼的母亲吴家又有联姻关系。所以这里出现了一个离奇的亲戚循环套:徐志摩——金庸——琼瑶——袁励衡——吴曼华——陆小曼,这和另一个常州豪门庄家有趣的亲戚链相辉映:庄蕴宽——盛宣怀——陈衡哲——瞿秋白——吴祖光——庄逢甘、庄逢辰(中科院兄弟院士)。而且琼瑶的母亲和阿姨们也都是常州知名的才女,琼瑶的大姨袁晓园是中国第一个女税务局局长、中国第一个女外交官,她与著名语言学家常州人赵元任共同创造了汉语拼音;琼瑶的小姨袁行庄是著名的女作家,代表作有《新儿女英雄传》。正所谓“世界不大真不大,究竟多小请围观”!
1922年,陆小曼19岁了,人越来越漂亮,身材也越显婀娜娉婷。在这一年,她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王赓(常州府无锡县人)结婚。王庚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普林斯顿大学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后,再入美国西点军校学习。在这桩婚事中,陆小曼完全是被动的,她觉得自己和王赓之间在性情和爱好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局局长,王赓要小曼随同前往,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据说由于陆小曼当时是名满京城的社交界人士,因此她到哈尔滨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到处贴满了她的海报。由于性情不投,结婚半年后,两人失和成为无可否认的事实。此时徐志摩似天外来客,闯进了陆小曼心扉。
徐志摩奉父母之命与张幼仪结婚后,深深感到和妻子之间缺乏感情。张幼仪是个贤淑的女人,但不适合徐志摩这样的浪漫诗人。1922年3月,徐志摩在柏林与张幼仪离婚。1920年至1921年间,徐志摩在伦敦认识了林徽因,这才是他想像中的理想女人,美丽、纯洁、天真、活泼。他们两人在英国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回国后,他仍忘不了这个清新脱俗的“林家女孩”。但林徽因回国后经过权衡,即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婚。泰戈尔来华期间,徐志摩得以和林徽因再次接触,重燃旧情。但林徽因此时心意已决,不久便和梁思成共赴美国求学。徐志摩因此灰心到了极点。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候,徐志摩遇到了同样忍泪度日的陆小曼。他们的相遇,使他们的忍泪和灰心渐渐化成了愉悦和希望,这段万众瞩目的惊天爱情就此拉开了序幕。
至于陆小曼和徐志摩相识的场合,大致是在舞会上。他们两个,一个是貌美如花的江南才女;一个是风度翩翩的江南才子;一个是朵含露玫瑰,一个是抒情的新诗,干柴碰上烈火,怎么会不迸发出爱情的火花?陆小曼原来沉静的心中掀起了波澜,丈夫虽然也受过高等教育,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武夫,不懂女人心理,不会讨其所好。亲切的志摩为她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一个能写浪漫爱情诗篇的诗人,一个风度翩翩的风流才子,更不容易的是他能读懂小曼内心痛苦而深沉的世界。因此陆小曼与徐志摩费了半生的周折终于走到了一起,帮他们联姻的是著名画家常州人刘海粟,为他们证婚的是梁启超。
徐志摩陆小曼结婚以后回到了上海,上海是陆小曼生活时间最长的城市,她在上海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7岁赴京前是她在上海的童年生涯。1926年与徐志摩婚后去海宁硖石之前在上海小住,是她与上海的第二次握手,那次尽管时间短暂,但陆小曼的心是涂了蜜的,因为身边有一个苦苦等候和追求的伴侣。1927年到1931年徐志摩失事前为一个阶段,那时她的生活是奢侈而放任的;1931年徐志摩失事后到1949年为第二阶段,她受到剧烈震动,人变得消极而沉寂;解放后为第三阶段,她重新振作起来,获得新生。陆小曼惊世骇俗的感情世界不为当时主流社会所接纳,从证婚人梁启超开始,包括徐志摩父母,还有一些保守顽固的社会舆论,都对陆小曼负有偏见。而对徐志摩的去世,对陆小曼的打击不光是个人的精神摧残,还包括有整个圈子对陆小曼的控诉了。
1931年11月11日,徐志摩搭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南京,于13日回到上海家中。18日,徐志摩乘早车到南京,住在何竞武家。徐志摩本来打算乘张学良的飞机回北京,临行前,张学良通知他因事改期。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才于第二天,即1931年11月19日,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北京。登机之前,他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短信,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于中午12时半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机上连徐志摩共三人,都刚届36岁,无一生还。时年陆小曼29岁。
陆小曼在万国殡仪馆中,哭晕数次,清醒后,便坚持要去山东党家庄接徐志摩的遗体,被朋友们和家里人死命劝住了。徐志摩的遗体从济南运回上海后,陆小曼见到了现场唯一的一件遗物:一幅山水画长卷。这幅画是陆小曼于1931年春创作的,堪称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风格清丽,秀润天成。更为珍贵的是它的题跋,计有邓以蛰、胡适、杨铨、贺天键、梁鼎铭、陈蝶野诸人手笔。徐志摩把这张手卷随带在身,是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只因手卷放在铁箧中,故物未殉人。陆小曼看着这张画卷,想到徐志摩的种种好处,泪水涟涟,百感交集。自此,她一直珍藏着这幅画,如同保护自己的生命。徐志摩失事后,陆小曼受的打击最大,遭受的批评也大,徐志摩的一些朋友不愿再跟她来往。徐志摩的朋友们认为是陆小曼不肯北上才导致悲剧上演。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从此陆小曼不修边幅、蓬头散发,似乎一下老了好几十个年头。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思念之情,我们还可以从她在徐志摩死后的几篇文章中看到。在徐志摩死后一个多月,陆小曼写了《哭摩》,这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悲伤痛苦跃然纸上。1964年秋10月,陆小曼住进了医院,陆小曼住院时,隔壁病房正好住着老朋友刘海粟。两人在病房里碰到,真是感慨万千。他们聊起了已经遥远的往事,聊起了在地下已经三十余年的志摩,聊起了当年的那些朋友。临终前几天,陆小曼嘱咐堂侄女陆宗麟把梁启超为徐志摩写的一副长联以及她自己的那幅山水画长卷交给徐志摩的表妹夫陈从周先生,《徐志摩全集》纸样则给了徐志摩的堂嫂保管。1965年4月3日,一代才女、旷世佳人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过世,享年63岁。
陆小曼的一生,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从少女时代孤芳自赏众星捧月的公主皇后生涯到被人追捧、簇拥的社会名流生涯;后半部分,则是在徐志摩死后,整顿衣裳起敛容,荆杈布裙素面天,洗尽铅华,戒烟作画。这样的她,正是徐志摩生前所希望看到的。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郁达夫说:陆小曼是一位振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
刘海粟说:陆小曼的旧诗清新俏丽,文章蕴藉婉约,绘画颇见宋人院本的常规,是一代才女,旷世佳人。
徐志摩说: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荡起的心泉秘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