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从民国第一弃妇到女银行家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曾有一位民国传奇女性,就成功实现了“从内打破”的人生完美逆袭。

如果一个人不爱你,你做什么都是错;不仅不爱你,甚至还恨着你。但请别忘了,握不住的沙,不如扬了它!

你完全可以华丽转身,完成人生蜕变!如同民国传奇人物张幼仪,她的一生不伟大但也精彩,即便半世忧伤,也能半世安然!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从民国第一弃妇到女银行家徐志摩原配张幼仪:从民国第一弃妇到女银行家

身世

1900年,张幼仪出生了,那是江苏宝山县的一个家境优渥的张姓家族。呱呱坠地的她并不知道,那时的中国,女人是很卑微的。

那个后来在她生命里风花雪月的男人徐志摩,那时已经3岁了;林徽因陆小曼还没出世,林徽因小她4岁,陆小曼小她3岁。

生命真的很奇特,缘分妙不可言。张幼仪也许从没想到,她的一生情感会在4人中如此复杂的纠葛。

张家人唤她“幼仪”,“幼”代表善良,“仪”则代表正直与端庄。而此后的她便背负着名字的含义,在娘家和婆家保持谦恭形象。

她的大名“嘉玢”,“嘉”是辈份,“玢”是玉的名称,代表着精美与昂贵。在父亲心中,“玢”还代表着人类至高无上的美德。

人如其名,张幼仪的一生似乎都在诠释着她的名字。

祖父曾是清廷高官,家中积攒有大批土地和大宅子;父亲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张家财富还不足以让他收诊金;母亲是温婉慈爱的传统女性。

张家有12个孩子,8男4女,张幼仪是家中的第二个女儿。

她最喜欢二哥和四哥,二哥张嘉森代表着自由,四哥张嘉璈代表着传统,她就在两种不同的关爱中成长。

她的这两位哥哥也是厉害的人物,二哥是哲学家,四哥是银行家,对她的关爱的和影响都不小。

张幼仪后来曾说:“我生在变动的年代,所以我有两副面孔,一副听从旧言论,一副聆听新言论。我有一部分停留在东方,另一部分眺望西方。我具备女性的内在气质,也拥有男性的气概。”

就连张家人也说,张幼仪身上带有天生的男子气概,甚至拿走了在她后面出生的七弟的男子气,所以才使七弟像女孩子一样柔弱。

估计张家人也更加没想到,以后的张幼仪气魄远超众多男子,成为叱诧风云的银行家和企业家吧。

因家中孩子比较多,张幼仪一直到6岁才断奶。小时候只要想喝奶,她便凑近阿嬷的乳房喝上一顿。这让张幼仪后来笑称这是她身体硬朗的秘诀。

的确,在与徐志摩情感纠葛的人当中,她是最长寿的。

那时的张家,对孩子的教育仍是封建礼教和儒家文化,并时刻将孝道挂在嘴边,教育他们克已守信复礼、注意言谈举止等等。

因为家庭教育,幼年的张幼仪不敢违父母分毫,甚至父亲无须开口,她就能踹度父亲心思,父亲想喝茶时,她已将茶水端去。

母亲对父亲的无条件遵从,让她学会了以后顺其自然的生活,尤其是在男权社会里女子的隐忍与坚韧。

没有父亲召唤,她不能出现在他面前。父亲说话,她要一声不吭;父亲训斥,她要鞠躬感谢父亲的纠正。

张幼仪就压抑住生命中的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波澜,将孩童本应有的天真活泼沉入大海,也为她以后的沉默婚姻埋下了隐患。

她人生开端的画卷,与其说是“波澜不惊”,不如说是“苍白无味”。

张幼仪还是比较幸运的。裹“三寸金莲”是旧时女子的传统,不裹小脚意味着找不到夫家。3岁的她就因裹小脚而痛苦不已,一连哭了3天。

17岁的二哥不忍她受苦,向母亲求情并承诺,如果妹妹嫁不出去,自己照顾她一辈子,母亲这才让她的一双大脚恢复自由。

而多年以后,她也将会明白,她的这双大脚既让她追随了苦难,同样也让她奔赴和感受了远方的幸福。

张家对子女教育非常开明,既让他们学习传统儒学,也与时俱进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父亲把二哥和四哥送到日本求学,五哥和六哥进入新式学堂,家里孩子就请先生上门来上课。

但张家同样有男尊女卑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家中男孩不仅要背诵《论语》《中庸》,还要抄写《孝经》《小学》等等。

而家中女孩子只要能够认一些字就好了,其他就是学习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女性传统道德教育,再有就是帮母亲干活就好。

小小年纪的张幼仪与其他姐妹不同,她心中早就萌生进新式学堂读书的渴望,一个偶然的机会里,12岁的她终于进入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苏州女校就读。

她希望学习3年后取得一张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第4年就可教低年级了,然而在那个年代里,可供女子自己支配的自由并不顺畅。

婚姻

张幼仪9岁时,二哥和四哥从日本留学归来。两位哥哥已是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了,四哥学的是经济学,又成熟稳重,自然就接管了家中预算大权。

因为曾经搬出张家大宅的一家人有过家道中落的窘境。四哥建议母亲,尽快为家中没成家的孩子谋划亲事。女孩子有了婆家,就有了一生依靠。

按照长幼顺序,张家14岁的大姐最先出嫁,但根据属相,大姐不宜在25岁前嫁人,否则丈夫会早早死去。如此成亲重担落在了9岁张幼仪身上。

13岁那年,张幼仪放假回家,父亲给她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男子头有些大,下巴有些尖,戴着金丝眼镜,十分斯文,镜片后的眼睛透着灵气。

这就是徐志摩,是四哥为她挑选的丈夫。

四哥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就做了浙江都督的秘书,在视察当地学校时,看到了《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文章,文笔酷似梁启超,书法气宇轩昂。

后来一打听才知作者是徐志摩,当地一户有钱富商的独生子,教育程度和家世出众,让四哥认定为妹夫人选,其它高矮胖瘦甚至人品,不用多作考虑。

于是当晚就给徐父去了信,提议让徐志摩与妹张幼仪成亲。四哥张嘉璈在当地声望很高,徐父很高兴,当即回信说“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儿媳。”

如此简单的两封信,决定了张幼仪的一生。

但实际上,张幼仪并不是徐志摩心中理想的妻子人选。没有精致的容貌,没有玲珑的身材,没有卓然的才华,皮肤不够白,穿着不够时尚。虽上过1年学堂,但在徐志摩看来,仍然是曾经缠过脚,没有文化的乡下女子。

直到两人结婚多年以后,张幼仪才在佣人口中得知,徐志摩在第一次看到她照片时,眼中没有爱慕和欣喜,充满了嫌弃,还抛下一句寒心的话:“乡下土包子”。

1915年,两人结婚,嫁妆很丰厚,是六哥专门从欧洲采购的,多得火车都装不下,必须用船运到婆家。这是娘家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也是娘家对女儿的爱。

张幼仪象提线木偶一样和徐志摩举行了婚礼。在徐志摩揭开她盖头时,她由起初的娇羞感到失望,徐志摩眼神严肃,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连大家胡乱的闹洞房,比如要看张幼仪的大脚和看她底裤颜色等等,徐志摩都无动于衷,要不是有哥哥和弟弟护着他,她几乎会被气哭。

闹剧过后,两人相对无言。婚姻从沉默开始,两人没有交流,只是顺其自然的做了夫妻。用徐志摩的话说,他是完成父母交给的使命。

无疑,张幼仪很聪明,由于自小在娘家踹度父亲的想法,如今在婆家也能猜测公婆的喜好,慢慢学会了讨好和孝顺婆婆的小技巧。

无论发生什么事,她都淡定稳重,用自己的主见打点一切,对于家庭用度,该省则省,还能想好办法去处理家事。

婆婆喜欢她的聪明、守规矩和能干。公婆不让出门,她也乖乖呆家中做家务,跟公婆做鞋等,毫无怨言。公婆越来越喜欢她,把她当女儿看待。

但是她的聪明、能干和贤惠,在徐志摩眼里荡然无存。她是公婆最好的儿媳,却是丈夫眼里不存在的妻子。两人会履行夫妻义务,因为父母想抱孙子。

徐志摩在结婚几周后,就离开张幼仪开始外出求学,说白了就是要逃远点,但其他再怎么逃,也不能改变既成婚姻的事实。

张幼仪求助二哥让他到沪江大学上学,徐后来又到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上学。他时常给父母写信说学校的精彩生活,却只字未提张幼仪。

只在学校放假时,张幼仪才能见到徐志摩,但相见等于不见,他仍然当她是空气,当她不存在,继续对她“冷暴力”。

除履行夫妻义务,他拒绝与她有任何的肢体接触。连抓痒这种事,他也让佣人来做。夫妻二人几天不说话,沉默得如同死寂。

他完全把父母强迫他结婚的怨气撒在张幼仪身上。

在婚前,张幼仪接触的都是象她的哥哥们那样知书达理,对家庭负责的男人,她以为徐志摩也是。但表象上看起来不错的男人,却让自己寒了心。

即便怀孕也不能改变徐的冷漠。在某次徐志摩回家后不久,张幼仪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很兴奋,她想象着孩子可以代替他父亲陪她聊天。

她以为徐会对她有所改变,但静下来想,她才发现那个让自己想念的人,早就已经不属于自己。

张幼仪还算比较幸运的,她生下了徐家的长孙,徐志摩很高兴,因为完成了父母交给的使命而感到轻松。

儿子取名“徐积锴”,代表刚强、正直、果断和公正,因为给徐家带来了欢乐,也叫“阿欢”。

儿子已然降生,他再没有必要留在张幼仪身边,他要出国留学了,去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攻读银行学和社会学。

儿子出生后,张幼仪也可以常回娘家了。有次国外回来的二哥问张幼仪什么时候去国外与徐志摩团聚,这让她大吃一惊。

她不敢和公婆提,更不敢和徐志摩提,那时的女子本就足不出户。

离殇

二哥希望她出国,不仅是为了她的学业和前程,还因为徐志摩与林徽因在国外的恋情传得沸沸扬扬,他希望妹妹去挽救自己的婚姻。

后来,她以自己学习和教育儿子为出国目的,才让公公同意她出国。但还是在一年后送她出国。公公的目的是让张幼仪看着徐志摩。

原来徐父本让徐志摩学金融学的,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本可轻易拿到,但关键时刻,他放弃经济学,改学政治学了;后又放弃政治学,改学哲学。

他因为想成为罗素的学生,竟然跑到欧洲去,到英国又没见到罗素,罗素却来了中国。他在信中提及到辗转窘境,才让公公认为张幼仪可以去照顾他。

经过3个多星期的漂泊,轮船在马萨诸塞州港口岸。为了迎接与徐志摩的见面,张幼仪在船舱里演练了很久,他想象着在异国他乡与徐志摩的二人世界。

但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多年以后,张幼仪还说:她的目光在人群中扫视,她一下就认出了他,不是因为夫妻之间的心灵感应,而是在所有等侯的人当中,徐志摩是唯一一个看上去最不想待在这里的人。

他不情愿她过去,没有正眼瞧她,没有关怀,只简单问了下父母和孩子的近况,还有旅途经历。

到了巴黎后,第一件事就是带她去百货司买西式服装。然后到照相馆,强装笑脸拍了照片,并把照片寄回家。证明他们在欧洲很好,向家人证明他们很幸福。

之后他又开启了对她的百般嫌弃。她坐飞机呕吐,他嘲笑她是土包子;和中国朋友聊天,他故意用英语以让她难堪。

不是距离消磨了爱情,而是爱情在两人之间根本就没有存在过。除了沉默,就是让人发疯的窒息。

在伦敦的俱乐部住的都是中国人,但当他们第一眼看到她时,都有或多或少的惊讶。直到后来,张幼仪才更深刻理解到惊讶背后的故事。

在这样的环境里,徐志摩会脱去西装,穿上中式长袍。但他会有两张面孔随意切换,上一秒还在和别人谈笑风生,下一秒见到张幼仪,马上会冷若冰霜。

她无所事事,他也很少带她出去。他忙碌而充实,同样把她当空气。两人都为沉默感到窒息。多年后想起来,张幼仪会觉得那时为什么那么没有自我。

张幼仪与徐志摩,徐志摩神色严肃

在徐志摩录取为剑桥特别文科生后,他们搬到沙士顿。她每天经过漫天沙尘的小路买菜并为他做饭,照顾他的生活。但他仍然视而不见。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自己怀孕了,但徐志摩表情瞬间凝重。他没有经过太多思考,决绝地让她把孩子打掉,她说有人因为打胎而死。

他告诉他,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了,难道就没有人去坐火车了吗?这句话,无疑成为了渣男的经典代表语。

没想到一句求恻隐的话,却换来了更多的冰冷。一个人的才华和背景,都无法证明他的为人。孝顺父母和为人正直,都可以制造假象来伪装。

她原本想换回他的内心,冒着生命危险打掉孩子,以维系婚姻关系,但是作为母亲她确实不忍心。

随后一段时间,徐志摩玩起了失踪,整整一个星期,象人间蒸发了一样,她就一人傻傻地在空荡荡的房间里,不吃不喝。

她曾想到过死,但一想到父母和阿欢,她心又软了、克制住了。一周之后那位失踪的人派来了叫黄子美的说客,他说:

“他想知道,...我是来问你,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儿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他鼓足勇气说了出来,这让她觉得不可思议,这么愚蠢的问题,徐志摩也要借他人之口问出来。

第一次未成功。半年之后,徐志摩又派好友吴经熊来当说客,原本他也是不现身的,在张幼仪要求下,他终于带着离婚协议现身了,还带来四位朋友壮胆。

当她说到要经过自己父母同意才签字时,他紧张得说漏了嘴:“林徽因....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这就是他消失和离婚的原因,他是因为有了女朋友,才急于要做离婚,她毫不犹豫签了字,身边立刻传来他和朋友们庆祝的声音。

她第一次敢用坦然的目光直视他:“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不知这种“好”是不是徐志摩甘愿接受的,即便为了她,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重生

被徐志摩抛弃后,张幼仪首先想到的是亲情,他写信向二哥求助。二哥让她留下孩子,还说自己可以抚养他,并接走了她。

后来她又跟着七弟到了柏林,直到怀孕最后一个月,七弟都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她在生下儿子彼得几天后被离婚。

而徐志摩只在医院育婴室玻璃窗外看了看儿子,那神情就象看一件新奇玩意,眼神中充满爱意却看不到与责任相关的东西。

与对张幼仪的冰若冰霖相比,徐志摩对林徽因热情似火。在初见林徽因后,她就被徐志摩惊为天人,他为此还写下很多情诗,并开展了疯狂追求。

而林徽因的回复很理性,意思是说她不是滥情的女子,爱她就不能让她尴尬,要他必须在她和张幼仪之间做出选择,不能对两人都不负责。

如此让徐志摩疯狂想离婚,但他那时并没有为自己找到一位更好的妻子,他的爱情之梦在他离婚时已经破碎。

因为林徽因已经决定,终止这场被世人诟病的爱情,并随同父亲回国。

虽然徐志摩后来紧随林徽因回了国,又在报纸上发表了离婚通告,他彻底在爱情中疯狂,然而林徽因早已从激情中冷却下来。

她承认与徐志摩有心灵共鸣,但无法让他成为自己的丈夫,她把情感寄托在梁启超儿子梁思成身上,并与他结了婚。

徐志摩终于尝到了被抛弃的凄惨。他不知道在他这段失恋中,张幼仪正在经历丧子之痛,不满3岁的彼得因一场疾病被夺走了生命。

张幼仪在柏林的3年过得非常充实,人也变得很坚强。他独自抚养儿子,学习德文,并申请去裴斯塔洛奇学院学习。

德国的生活,让她真正变成一位真正独立的女性,而这些被人羡慕和称赞的独立,完全是被生活逼出来的。

独立的女性,总是散发一种独特的魅力,张幼仪浑然不知,那时独立的她已经脱胎换骨成了一位让人欣赏的女性。

她虽然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也只有二十三四岁,还是美好的年华。这时一位叫卢家仁的男人闯入她的生活。

她记得二哥说的话,她和徐志摩离婚事件在华人圈里闹得沸沸扬扬了,为避免更多闲话,五年之内尽量不要让人看到她单独和某个男人在一起。这次感情也就作罢。

接下来随之而来的打击让她悲痛欲绝。儿子彼得再次发病,医生发现在儿子小肠里有一条寄生虫,就在肠子和皮肤的中间。

但德国医疗不能治、不能将虫子抓出来,瑞士高昂费用又承担不起。求助国内的徐家二老,又说无法承担费用。

1925的3月9日,彼得永远闭上了双眼,张幼仪非常伤心。而此时徐志摩忽然出现,他只看到彼得的骨灰盒。

原来是婆婆担心张幼仪,才让徐志摩专程看望的。两人已然再无任何关系。许久未见的两人,仿佛重新认识一样,张幼仪也不再唯唯诺诺。

后来张幼仪也才知道,徐志摩提出的同她一起到意大利旅行,不是为了给自己疗丧子伤,只是为了逃避国内王赓的追杀。

张幼仪知道徐志摩又恋爱了。这次的对象是陆小曼,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京城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哈尔滨警察厅厅长王赓的妻子。

王赓曾是徐志摩的好友,得知两人婚后相恋,王赓怒不可遏,扬言要杀掉徐志摩。原本王赓是让徐志摩照顾陆小曼的,结果却照顾出了爱情。

如此,身在意大利的徐志摩疗的是爱情之伤。他时刻关注着国内动向,还让胡适帮忙留意,告诉他什么时候可以回国。

终于有一天,警报解除以后,胡适告知他王赓已经改变主意,决定同陆小曼离婚了,并决定不再追杀徐志摩。

徐志摩收到消息开心不已,为了躲灾而躲在张幼仪身边5个月,他们之间结婚后都没有相处过这么长的时间,想想有些讽刺。

于是,徐志摩迫不及待回了国,张幼仪带着彼得骨灰再次回到汉堡,为了完成后面的学习,她认为只有知识才能让自己坚强。

也许是国内徐家二老为徐志摩婚事操碎了心,经常忘记给她寄支票,她除了要付房租和学费外,还有交通费、生活费等。

钱没寄到时,她几乎连饭都吃不上。彼得的离世,让她失去了再次学习幼儿教育的动力,她有了回国的想法。

徐家二老的信让她有了回国的台阶,让她回国帮他们作决定,因为他们尊重她,只有她亲口承认与徐志摩已经离婚了,才同意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

在国外整整5年,坚毅的她回国了,在她的同意之下,徐志摩和陆小曼结了婚。

逆袭

回国后的琐事也比较多,娘家的事、原婆家的事等等,几乎都会汇集到张幼仪这里来,徐家二老依然待她如亲生女儿。

徐家二老每次一有事就来找她。在她们眼里,张幼仪才是他们的儿媳。尤其是陆小曼进门以后,二老更是苦不堪言。

他们对陆小曼的行为相当不满,说陆小曼要求徐志摩吃她剩下的饭,还要求徐志摩抱她上楼等,张幼仪也只得好言劝说。

对于娘家父母的去世,张幼仪是张家唯一有主见的女儿,他们后事的每个细节,都是张幼仪操办的。

为解决生计问题,张幼仪将国外学到的教育知识和语言结合起来,在东吴大学教德语,教了一个学期后,人生之路又出现的另一条路。

一个由几名女子创办的商业银行代表找到她,希望她出任银行总裁,明确说是看中她与四哥的关系,想要保住银行里的钱。

张幼仪以为自己会在教育事业上走完一生,但她认为自己可以尝试银行管理。她只答应作银行副总裁,以免和四哥成竞争对手。

没想到从没做过银行管理的张幼仪,竟然能做得非常优秀。

女子银行经营很困难了,欠的死债很多,许多钱很久都无法收回,银行帐上几乎分文不剩,收回款成了最紧迫的事。

为此,张幼仪亲自出面与借贷人沟通,利用自己的各种关系,将自己的银行建筑抵押给奖金雄厚的银行,才获得资金周转。

在银行人员管理上,更是以身作则,银行人员干劲比以前大了许多。

渐渐地,很多人将女子银行作为储蓄首选。张幼仪曾因身为上海女子银行副总裁的所作所为,一度被传为佳话。

在银行上班的同时,张幼仪还一边给自己充电学习,她不希望自己教育程度不够,影响在工作中的表现。

在银行工作的经历,打开了张幼仪的商业头脑。她和几个朋友又一同出资开了服装店,由她出任服装店总经理。

“云裳店”顾客几乎都是各界精英,“南唐北陆”的陆小曼和唐瑛更将“云裳”服装穿出了时尚的口碑。

徐家二老同陆小曼的关系仍然紧张,直到徐母病重,他们也不希望陆小曼插手他们的后事操办。张幼仪只好以义女身份办了徐母后事。

对于感情,张幼仪的身边不乏有追求者,但她都选择了拒绝,她认为她的生活不需要爱情点辍,也同样可以过得很精彩。

张幼仪二哥组建中国民主社会党时,张幼仪就管理过财务,她总能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维持收支平衡。人们对她赞美不绝,能干、有魄力等等。

而此时的徐志摩和陆小曼婚姻并不被人看好,两人中间出现了翁瑞午。为负担陆小曼不菲的开销,徐志摩经常要打几份工。

终于有一天,一份电报送达了张幼仪,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在途中坠毁,他是飞机上唯一的乘客,在飞机坠毁时当场死亡。

张幼仪不明白电报为什么送到她这里,徐志摩的妻子是陆小曼,只有她才有去认领尸体的资格。

但送信人说,已经去过徐志摩家,但陆小曼站在烟雾缭绕的门内,说什么也不相信徐志摩是真的死了,拒绝接受这份电报,拒绝认领尸体。

想想真的有些可笑,那位努力为她赚钱的人死了,她竟然连人家尸体都不愿意认领。不知道之前徐志摩有没有一刻想到过张幼仪的好来。

她只好让八弟带着儿子阿欢去认领。

林徽因和陆小曼都没有参加徐志摩的葬礼,陆小曼还让人把徐志摩身上的寿衣换成西装,把棺材换成方形的西式棺材。

张幼仪无法理解这种西式做派,甚至徐志摩最后的清静也要她来争取,她强压心怒火:“你只要告诉陆小曼,我说不行就好了。”

陆小曼打着浪漫与西式的旗号,从徐志摩身上一味地索取,从未尽到妻子的责任,反而让徐志摩为她到处奔忙,而在他死后,还拒绝认领他的尸体。

这种所谓的爱,确实很可悲。

徐志摩死后,徐父每月给陆小曼打去300元钱,徐父死后,张幼仪还是会为陆小曼汇去300元,她认为这是帮阿欢完成对继母的供养。

直到陆小曼与翁瑞午同居,张幼仪依然没有中断汇款,直到有一天,翁瑞午找上门来,说他的财产可以供养陆小曼,她才停止汇款。

在徐志摩死后,张幼仪也将无依无靠的徐父当成了亲人,在侍奉的13年中,从没认为是累赘,反而认为是自己不可推托的责任。

不得不说张幼仪真有经商眼光和头脑。张幼仪曾经收购了大量的制作军服必备的染料,并囤了起来。等到市面上没有这种染料,就连从国外也购买不到时,她将染料以高出原价100倍的金额出售,从而赚了一大笔钱。

之后她又将这笔资金,用作投资棉花和黄金,凭借出色的经商头脑,张幼仪成为战争年代少数能赚钱的商人大佬之一。

曾经有一位姓宋的太太,每天都到她家里来向她学习投资,张幼仪怎样做,她就跟着学,也因此赚了许多钱。

张幼仪是出色的银行家,也是有名的企业家,还有很有眼光的投资者,在事业上她风生水起,是巾帼英雄,但她的感情仍然没有归宿。

后来,53岁的张幼仪到了香港。在这里她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孤独半生的她终于遇见了文质彬彬的另一半苏纪之。

她还写信问了哥哥们的意见,二哥先表态让她自己做决定。后来她又征求儿子的意见,儿子表示非常支持。

她终于收获了20年美满的婚姻,20年虽然不是很长,但她品尝到了做妻子的滋味,她在自己的墓碑上冠了“苏”姓,叫“苏张幼仪”。

张幼仪与儿孙们

苏纪之得肠癌去世后,她去美国和儿孙们在一起。1988年,88岁的张幼仪走完了传奇的一生。

张幼仪的事迹,虽然隔着一个世纪,却仍然散发着正能量的光辉和温暖。

确实,即便命运有时跟我们开了个玩笑,我们也应该坚韧不放弃,因为也许你的一转身,很可能就是完美的蜕变与逆袭!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