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张衡的人生经历简介

公元78年,张衡出生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南阳西鄂(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的早逝,家里的生活十分清苦。贫困的生活,不仅没有影响他的求知欲望,反而更加激励他刻苦忘我地学习。

张衡的人生经历简介张衡的人生经历简介

张衡十多岁的时候,就读了很多书,写一手好文章,在远近已经小有名气。

好学多闻的名气传到地方官那儿,地方官找来张衡说:“我看你才学出众,想推荐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么样?”17岁的张衡,拒绝了地方官的推荐。他认为不能成天待在家乡读那些古文经传,更不能去追求做官发财,他要到实践中去探求科学的真理。

于是,张衡收拾好行装,离开家乡,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城、访师求学、探索科学真理的征途。

骊山脚下的不朽名篇

公元94年,张衡来到关中观览西京(长安)名胜,游览了西汉时最高学府所在地三辅(现在的陕西中部地域,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往东到华阴、蓝田一带,加上长安临近的“左冯翊”和“右扶风”,合称三辅)。他跋山涉水,往来游息于坦荡肥沃的渭河平原上,观览了巍峨青翠的终南山和奇险峻峭的华山,接触了关隘和城镇,考察关中的民间风俗习惯、土质和物产以及古代的遗迹、当代的事物,尤其对长安城郊的宫阙规模、市井制度,远近商贾财货的集散,富豪、游侠、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较深切的认识。通过这次游览,张衡积累了丰富、新鲜的文学素材,为他后来写作《二京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95年,张衡游罢秦始皇陵,在骊山脚下写下了不朽名篇《温泉赋》,描写了骊山“汤谷”的优美,春水的清新。他那字字句句的吟哦,散发着无尽的才思,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山川,热爱生活的胸臆。这是他留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

丰富的游学经历

公元95年,18岁的张衡,来到了繁华的洛阳城。张衡在游学长安、洛阳期间,为了增长科学文化知识,他不辞辛苦,求师访友,结识了许多着名学者和优秀青年:有擅长辞赋文学、弹琴吹笛的音乐家马融;有谦虚勤朴、名闻当世的贤士窦章;有学识渊博、潜研时务、着有30多篇政论名着的王符;有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数等学问、豪侠英俊的青年崔瑗……

这些有为青年对张衡都有着很好的影响和帮助。特别是崔瑗,他与张衡的友情较深,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交换心得。后来张衡进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学,也是受了崔瑗的很大影响。

张衡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不停地积累,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志趣也越来越高涨,5年来的游学生活使这个少年才子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亲手制作天文仪器

张衡摸到了科学的大门,从此更加用功了。他读书认真刻苦、力求甚解,善于从古籍中吸取精华。从公元108年到111年,张衡一直在自己的家里夜以继日地专心进修学业。

一天夜晚,已经是五更天了,月落星稀,即将破晓,张衡还在聚精会神、不知疲倦地钻研着扬雄的《太玄经》,看到书里面涉及好多有关天文、历法、数学的知识。他读着读着,发现这样一段话:“阈无谓之宇,辟宇谓之宙。日月往来,一寒一暑。律则成物,历则编时。律历交替,圣人以谋。”张衡顿觉心胸豁然开朗。

茫茫无际的宇宙在吸引着张衡,他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对天文、数学、历法等科学理论进行学习和研究。

他不知疲倦,一边忘我地读书,一边刻苦实践,制造出了许多的科学仪器,对天文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长期的测量。当时了解张衡的人,对他刻苦好学、坚忍不拔的毅力,更是钦佩。他的朋友崔瑗曾称赞他的学习态度是“如川之逝,不舍昼夜”。

天才出于勤奋

公元97年,张衡根据在长安洛阳游学时,从各方面收集来的资料,开始了他的名着《二京赋》的写作。在《二京赋》的写作中,张衡的精神更是感人。他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埋头写作。

时间不停地流逝,张衡仍然忘我地沉浸在《二京赋》的写作中。远离家乡的游学生活,使他十分窘困,在他已经近乎无法生存的时候,仍然坚持写作,一时也没有间断。恰巧,就在这个时候,有位黄门侍郎鲍德到南阳郡去做太守,邀请张衡去助理郡政。为了维持生活,为了学习和写作,张衡应邀做了南阳的主簿。

他充分利用时间,年复一年,度过了一个个严寒酷暑,经过十年艰苦创作,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不断补充,洋洋万言、内容丰富、辞藻瑰丽、富有浓厚“恤民”气息的《二京赋》,终于在公元107年得以完成。这是他“迅发以宏富”、“精思博会”的杰作。

在《二京赋》中,充分表现了张衡横溢的才华和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它斥责了大城市里统治阶级荒淫奢侈的生活,震动了当时的文坛。天才出于勤奋。张衡多年辛勤的汗水,不仅换来了文学上的业绩,而且也赢得了科学上的丰硕果实。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