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权相蔡京是怎样敛财的
时人了解北宋时期的丞相蔡京,一般都是通过戏曲、文学或影视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蔡京往往被塑造成鼻子上画着一块白的反面人物。确实,蔡京曾经被认定为“北宋六贼”之首,《宋史》更是将其列入《奸臣传》而大加贬斥。
但是也有不少人替他写过翻案的文章,认为金兵入侵、靖康之耻不能都让蔡京来承担主要责任。明代的王夫之认为:“方腊之反,殴之者朱动花石之扰,非新法迫之也。”而作为书法家,一笔好字也为蔡京的形象加了分。从经济角度来看,蔡京延续了王安石变法新政,他当政时期实行的一系列改革的结果使财政收入剧增,大大充盈了国库。正如南宋叶适所说:“宋财赋之入比唐增倍,熙丰以后又增数倍,而蔡京变钞法,以后比熙宁又再倍矣。”
北宋权相蔡京是怎样敛财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蔡京的经济改革最看重的商品专利制度,其在聚敛财富的同时,对商民的危害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实行钞盐法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太子即位,这就是哲宗。但皇帝幼小不懂朝政,于是大小事务都被太皇太后高氏把持着。高氏任用保守派司马光为相,废除了前朝王安石的新法,这就是历史上的“元祐更化”。八年以后,高太后病逝,已经长大成人、终于熬出头了的哲宗开始亲政,重新召集变法派,恢复新法,可惜,壮志未酬,哲宗没过几年也去世了,他的弟弟宋徽宗即位当了皇帝。
在保守派和变法派这两种势力“翻云覆雨”的过程中,聪明的或者说善于投机的蔡京起起落落,前后四次拜相,把持财政大权长达17年之久。虽说蔡京是王安石的粉丝和追随者,他的一些方法也是王安石变法的延续,但他增加了极具“蔡京特色”的手段。比如把王安石认为不宜太多的榷法大大发挥,以新法之名,行搜刮之实,推行了一套比唐德宗还厉害几倍的掠夺商民的聚敛政策。
历朝历代,盐课都是朝廷财政的最重要收入来源,经济变革大多从盐课改革入手,蔡京也不例外。当时,北宋前期的食盐专卖主要有两种形式:在东南地区实行官运官卖,地方政府把持食盐的经营,收入归地方政府所有;其他地区则实行官收商销,允许商人在区域内运盐销售。食盐是一种珍贵的商品,以至于从外面运进来的粮食可以用盐来进行抵付,但是,精明的商人发现了中间的商机,他们勾结主管部门的官吏虚估粮食价格,以换取更多的食盐。后来这个“后门”被发现,为堵漏洞,又实行了现钱买盐、计钱给券的“钞盐法”,买盐也好,买米也罢,都用现钱,这就使盐和粮食脱了钩。值得一提的是,与东南地区盐利归地方不同,在实行“钞盐法”的地区,盐业收入是直接划入中央财政的。
蔡京当政时,恰好赶上这一年山西解池秋雨绵绵无法出盐,于是就用河北、京东地区的盐来顶替原来解盐区的盐,这个收入是归入中央的,于是一时间中央财政收入大大增加。蔡京一看有利可图,便立刻把这一方法推广到了东南海盐区,废除官卖,一律实行“钞盐法”。于是,“盐利尽归于榷货务,不在州县”,也就是说,基本上把盐利都收归中央所有了。
除此之外,蔡京还实施了换钞、加价的手法,使盐利大大增加。换钞,就是通过不断发行新的盐钞来代替原有的盐钞,原有的盐钞如果不赶快交易变现就会作废,后来,发钞的速度越来越快,导致盐钞还没有来得及兑换食盐就发行了新钞。而新钞没有兑盐,还得交“贴输钱”,最后导致盐商的获利空间被大大挤压。而盐钞本身也在一直涨价,从原来的每斤16钱上涨到了每斤40钱,后来又涨到43钱,盐商们叫苦不迭。这些政策使盐商们吃尽了苦头,有的人早上还是富豪,晚上就变成了乞丐,甚至被逼跳河上吊的也有。正如《文献通考》卷16《征榷考三》中记载的:“凡三输始获一直之货,以致使人朝为豪商,夕侪流丐。有赴水投缳而死者,而且重抑配者众,计口敷及婴孩。”
蔡京的盐业改革政策的核心就是把盐利牢牢把控在中央财政手中,而这种手段收效明显,仅政和五年、六年的两年间政府的盐业收入就达到4000万贯之多。“御府须索,百司支费,岁用之外,沛然有余。”
茶酒也专卖
除了对盐业实施专卖制度外,蔡京同时也大改茶法,把茶业交易的利润也收归中央财政。在蔡京当政之前,北宋大部分地区对茶业都实行商人运销的间接专卖制度,仁宗时期,在很多地区甚至取消了对茶叶的专卖,不再干预茶商的经营。蔡京认为这种方式实施了“四十余年,利源尽失”,于是下令收回经营权,转而实行官卖。但官卖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官府在收茶时要垫付大量的本钱,这就不划算了。因此,蔡京对茶叶也实行“引卖制”,也就是商人经营茶叶需要向政府购买茶引,凭借茶引来进行采买、运输和交易。当时的茶引制度规范极严,引上需注明何时买茶、销往何地,如果临时转卖到其他地方必须申请更改茶饮,否则就按照走私罪论处,而私造茶饮者会被罪以徒配。
通过卖茶引、提价等一系列措施,朝廷在茶业方面的收入也大大增加,仅政和六年这一年,东南地区的茶业收入就猛增至1000万贯。
蔡京的茶法改革转变了官府在专卖上的管理机制,使官府从繁重、复杂的专卖经营中走出来,并实现了专卖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以引榷茶的专卖模式对南宋以及后代茶法影响巨大。
有学者认为,蔡京茶法改革确立的以引榷茶制度,其内涵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政府的专卖收益通过商人来实现;第二,政府规避了生产和销售中的经营风险,获得了“净利”;第三,中央政府垄断专卖收入,避免了地方机构的分利。这种专卖的制度理念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专卖制度不断尝试和累积的成果。
同时,蔡京在酒业方面也进行了不同专卖模式的尝试,不仅设置了都酒务和酒务,实行官榷酒,还在一些地区推行买扑酒课钱和特许酒户制。买扑酒课是在官监酒务亏本和酒利微薄之地,找人买扑,买扑者交纳课额以后即可取得酒的生产经营权。特许酒户制主要是指诸京榷曲后自主经营的酒户和官府酒禁地之外交纳岁课的乡村酒户。从专卖方式来看,买扑酒课和特许酒户制都是官府放弃了对酒的经营权而收其净利。为此,蔡京派出专人管理酒务,不断提高酒的价格以及酒钱的上缴比例,一旦“利入销厚者,皆转为官监”。
改革钱币法
蔡京的钱法改革包括发行当十钱、夹锡钱和钱引。当十钱和夹锡钱都始于崇宁二年:“崇宁二年二月庚午,初令陕西铸折十铜钱并夹锡钱。十一月又令江、池、饶、建州、舒、睦、衡、鄂州八钱监依陕西样铸当十钱,并令将熙宁以来的当二钱改铸为当十钱。”
之所以铸造当十钱,与当时铜产量下降、供应不足导致铜钱铸造额减少有关。除了铜产量少,铸钱额下降以外,铸当十钱利润丰厚。为了防止有人私下里铸钱,蔡京奏请“其钱惟令陕西铁钱地分铸造,却于铜钱地分行使,贵绝私铸之患。如有私铸,并以一文计小钱十科罪”。所铸折十铜钱在陕西、四川、河东流通铁钱诸路之外的其他路分流通。后来,为利所驱,在其他各地都铸造当十钱。但当十钱面值大、使用不便,当时的人对此颇有非议。
《宋史·食货下二》中记载曰:“凡铸(小平)钱用铜三斤十两,铅一斤八两,锡八两,得钱千,重五斤。而当十钱每贯重一十四斤七两,用铜九斤七两二钱,铅四斤一十二两六钱,锡一斤九两二钱。所以铸一小钱,物料火工加上赡官吏、运铜铁之费,费一钱之用始能成一钱,而铸当十钱可以十得息四。一枚当十钱法定价值等于十文小平钱,而用料不到小平钱的三倍,铸造又可取利四分。”这说明,铸钱本身就是有利可图的。
蔡京除铸造大钱外,还铸造了夹锡钱,其主要原料仍是铁。蔡京想用夹锡钱取代铁钱,以提高其购买力,使其像旧日的铜钱一样,但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北宋政府之所以违背价值规律地铸造当十钱、夹锡钱,就是为了满足军政之需及皇室、官僚的奢侈消费。发行当十钱本身就可以给政府带来可观的利益,也给私铸者带来了巨大利润。当时的监察御史沈畸说:“游手之民一朝鼓铸,无故有数倍之息,何惮而不为,虽日斩之,其势不可遏也。”由于劣币排斥良币,还导致了没到年底而东南之小钱尽矣,钱轻而物重的情况。
徽宗也知道其弊端:“京之初为折十钱,人不以为便,帝亦知之。故崇宁四年以后,稍更其法,但大观元年京再得政复行之。”(《宋史·食货下二》)大观三年,宋徽宗罢了蔡京的相位,当十钱在河北和京东沿海地区被禁止。政和元年又正式下诏废当十钱,此后当十钱逐步完全罢行,而仍如改法前以小平钱与当二钱并行。
蔡京还曾改交子为钱引,并不蓄本钱而增造钱引,以至于引一缗当钱十数,不过未能持久。
功罪任评说
客观地说,蔡京也算是宋代政坛上的一大奇观:他在北宋的政坛上活跃了50余年,经历了数位皇帝,其中四次拜相,主政近20年。“直至八十高龄,目昏眊不能事事,仍殊无去意。”(《宋史·蔡京传》)这一点,就连名头更大的王安石也不能及,在历代变法之臣中也很少见。
其实,蔡京推行的专卖制度中的一些做法,比如引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也被后世所借鉴。但是,诸如换钞、加价、比较等捞钱的手段就很糟糕。不仅盐商深受其苦,茶商的待遇也差不多,比如,当时的茶商们把茶专卖的象征物——笼蔀叫作“草大虫”,意思是说茶法“伤人如虎”。
蔡京的强征暴敛也让老百姓(603883,股吧)吃尽了苦头,生活负担大大加重。在比较法的督责下,老百姓被硬性摊派杂以土灰的贵盐,因此叫苦不迭。茶业实行了比较法后,地方官抬高茶价,增加税收,结果,卖不出去的高价茶也跟盐一样被摊派给了每家每户。在陕西,每斤茶叶收五六贯钱,都够买上两三石米了。
蔡京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当然是皇帝和朝廷了,宫中的费用和中央财政都与蔡京改革“绑”在了一起。面对蔡京的各种进奉,宋徽宗就曾高兴地对左右说:“此太师与我奉料也。”但徽宗对蔡京的情感也很复杂,他不信任蔡京却又得依赖他,蔡京三次罢政,被人取代,他的政策也屡被终结,但结果还是蔡京出山复行旧制。
蔡京以贪渎闻名,他在任时设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岗之役;建延福宫、艮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大肆搜刮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他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以致币制混乱,民怨沸腾,时称“六大贼首”。
世事难料,常常是“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挥兵南下,宋徽宗禅位给了宋钦宗,边关战事吃紧,蔡京举家南迁逃避战乱。此时,侍御史孙觌等开始上书极力陈述他的奸恶,于是蔡京以秘书监的身份调职南京,后来连贬为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到衡州居住,又迁到韶、儋二州。走到潭州时,蔡京去世,终年80岁。野史传说他当时随身携带大量珠宝钱财,却因没人卖给他水米茶食而最终饿死,这个结局,也是让人唏嘘不已。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