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评价宋神宗赵顼?
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宋神宗赵顼似乎是个王安石背后那个模糊、年迈的皇帝。实际上,这是个弱冠之年继位的少年天子,而且非常老练。他一手把控着朝中大局,先是重用王安石变法,之后将其罢相,自己走到前台亲自操刀,并开启了三大远征。
如何客观评价宋神宗赵顼?
从赵光义开始就走下坡路的大宋,被他注入了闪电般的力量。
少年天子却老练:熙宁变法
赵顼的父亲在位没几年就驾崩了,基本没有什么政绩。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赵顼,没有惊慌失措,没有畏缩不前,没有丝毫的少年心性,也没有任何磨合期,一登基,他就开始娴熟地处理政务。
他英气勃勃,而且极富主见。他无需太后垂帘,也无惧大臣指点,他不愿受任何束缚,他要掌控自己命运。他要掌舵,他要改革,他要重塑往日辉煌。
他不图享受、不贪女色,也没有其它的爱好。每天早上上朝,接着参加讲学、召见大臣,中午回到禁宫,却也不休息,继续读书或审阅奏疏,一直工作到半夜。
他只知道全身心扑到国事当中。他对帝国的深层问题了若指掌。他深知,帝国盛世的隐忧存在已久,前朝皇帝未能及时扫清的积弊全部交给了自己,责任太大!首当其冲的就是财政枯竭。
大宋立国已经100 余年,似乎从赵光义北伐,它就走过了辉煌时代,帝国直入深秋。人们常用“积贫积弱”四个字来予以概括,这话说得一点没错。“积贫”指的是冗官、冗兵使国家财政陷入困境、入不敷出;“积弱”指的是军队虽多、战斗力却不行,泱泱大国竟然要向契丹、西夏赠送岁币。
屈辱的外交、窘迫的财政,让年少的赵顼多少个日夜里仰天长叹。他不能忍受这种屈辱、不能容忍这种窘迫!
面对名臣云集、老臣环绕的朝堂,他一上手就双管齐下。一方面尊重他们,广泛地征求意见,借大臣之口将帝国症状公之于众。这是造舆论,也是减少今后的阻力。另一方面,他开始不动声色地布局人事。
很快,宰执班子中的老臣韩琦、欧阳修势力基本被扫荡一空。他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导师——王安石。
1069年二月十三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历经两年谋划,当天,21岁的赵顼力排众议,任命48岁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君臣一体、亦师亦臣,王安石即将踏上帝国政坛核心,展开“熙宁变法”。
君臣二人从高利贷、差役法、均输法、市易法等各方面将大地主大富豪的利益转移到国家,同时抑制兼并,推行丈量土地减少瞒报,支持垦荒、轻徭薄赋、推动淤田来发展农田水利。
亲自操刀国政:元丰往事
赵顼在位18年,前10年年号熙宁,后8年年号元丰。
熙宁年间,赵顼、王安石发起变法,大宋似乎有个帝国气象了。熙宁末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这是一个分界点。
从此,赵顼来到前台,乾纲独断,亲手操刀变法,亲自指挥战争(对越南自卫反击战和西夏战争)。
他很勤政,既灵活地保留了王安石变法,亲自推行的元丰官制改革成果一直延续到南宋。
壮志未酬身先死
回想赵顼继位当年,大宋已经历五朝皇帝,无尽的屈辱和大量利益的丧失时时困扰着他。他曾雄心万丈,志存高远,积极进取,要慨然恢复燕云、灭掉西夏、再造汉唐盛世,一洗祖宗耻辱,建立万世不朽之功业。
他不修宫殿,不事游幸,平生未尝作快意事,一心扑在富国强兵上,脚踏实地,孜孜不倦,勤勉程度堪称帝王劳模。
他身段灵活,手腕高超,自少年登基起驾驭朝中大臣就轻松自如,他支持王安石实施变法,使得生产发展、财政充裕。
他意志坚定,毫不退步,亲自领导官制改革,恢复三省六部制,撤销虚衔,合并机构,减少冗官,精简军队,减少冗兵。
他在位16年,3次对外用兵:熙河开边拓土千里,交趾自卫反击战虽未消灭敌国但也大败敌军,五路伐夏功败垂成却也占地千里。
这都是主动进攻。可永乐城,是西夏攻入境内,而且大宋遭遇大败!
这种结果,绝不是他想要的。他还在谋划下一次西伐。他想联络吐蕃、回鹘、鞑靼一起发兵,他想李宪从兰州渡河直趋灵、兴州。
可惜,岁月没有再给他留下任何机会。
两年后,当他在集英殿大宴群臣,刚要与大臣们举杯共饮时,不禁手滑,酒具跌落,酒洒御袍。36岁的他,伊然中风的症状。服药之后快10天才稍微好转。此后,剧烈的身心痛苦不断向他袭来。
1085年正月,他再次病重,且难以医治、一病不起。三月,他驾崩于福宁殿。
作为皇帝,他承受着各方的巨大压力,抵制着各种诱惑,为帝国使出了洪荒之力,只是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追求过,对方却不理不睬;你努力过,却获取不了期望的成绩;你奋斗过,却不能在史上留下丝毫痕迹。
这就是命运的无常、人生的缺憾、历史的波折。或许,悲剧正源于此。
悲剧的赵顼就这样壮志未酬身先死。
1年后,王安石病逝;再5个月后,司马光病逝。
就在这十几个月里,历史发生了彻底的转向。
改变的不仅是朝廷行政、政治生态,更是整个大宋命运。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