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死后,其后代竟然当了皇帝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于山东定陶汜水之阳登基,国号为“汉”,是为汉高祖。
汉高祖从说过这样一句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萧何死后,其后代竟然当了皇帝
都知道,在刘邦成为皇帝后,广封异姓王,其麾下功臣皆分获封地,其中,以谋略见长的萧何被封为汉朝丞相,身居高位。但自古以来,向来是狡兔死走狗烹,汉朝建立后,昔日手握重兵的将领自然成为刘邦眼中的隐患,以韩信为主的汉代开国功臣,惨遭陷害,下场凄惨。
那么,曾一路追随刘邦征战天下的萧何,下场又是如何?他又是怎么死的呢?
萧何出身与秦末群雄相似,皆是出自底层。早年间,他在秦沛县任职狱吏,后逐渐结识刘邦等人,并于秦末追随刘邦反秦。楚汉之争中,萧何以过人谋略助汉军多次击败楚军,在楚汉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治国上,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
高帝十一年,在萧何的协助下,刘邦相继剿灭韩信、英布等异姓王。萧何尽心辅佐汉室八年,汉高祖死后,他又谨遵先帝所托,忠心辅助汉惠帝。于惠帝二年病逝,谥号:“文终侯”。
其实,早在刘邦反秦时,早期力量薄弱。为了能够迅速壮大势力,他选择吸纳外部势力共同反秦,同时,承诺建国后分封群雄为王。此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刘邦的实力,使其在楚汉之争中,有足够的资本与项羽对抗,但同时,亦给未来汉室埋下了隐患。
在战争后期,楚军节节溃败,天下之地已为汉军占据,刘邦自然用不到那些异姓势力。可此刻这些势力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刘邦再想卸磨杀驴可没那么容易,一旦处理不好,新生的汉室王朝将就此覆灭。
为此,刘邦在即位后,首先就是安抚诸将,并分别封王划地,待那些异姓王放松警惕后,其才选择逐个击破,除掉威胁。
刘邦对异姓王下手不无道理,他从亭长起事,一路征战杀伐,做到皇帝这个位置,见惯了尔虞我诈、权谋争斗,自然深知人心难测。汉朝新建,诸多异姓王拥兵自重,权力仅次于皇帝,治理一方,威胁不言而喻。
刘邦虽知这些异姓王忠心耿耿,并无反意,但是,他却不敢担保其过世后,这些异姓势力会不会趁机叛乱,抢夺刘氏江山。他为了刘氏江山能够万世永固,必须狠下心来替后世子孙扫清隐患,由此,便有了“汉高祖灭七王”之事。
许多异姓王政治嗅觉敏感,在韩信出事时,他们即预料后大祸临头,随后,剩余异姓王或造反或叛逃,逃离朝廷打压。刘邦在派兵剿灭的同时,还将一些异姓王的家中族人接到关中,说是享受荣华,实则为挟为人质,若异姓王胆敢妄动,其族人必然会遭受屠戮。
刘邦在位八年,对异姓王势力大肆绞杀,先后除掉韩信、彭越、英布等人,而后,又将其他异姓王或贬或废,总之是不惜一切代价解除威胁。至刘邦统治后期,昔日分封的异姓王近乎全被诛灭,唯有实力最低的长沙王吴芮得以逃过一劫。
后人常说刘邦奸诈卑鄙,但是,以刘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便也能够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事实证明,刘邦此举十分存有必要,否则,日后异姓王必将叛乱,到时汉代的“文景之治”、“汉武中兴”都将不复存在。
上文可知,刘邦下手目标皆为武将,那么,文臣就能后顾无忧吗?
显然不是,如萧何,贵为汉室丞相,本身就权力极高,异姓王势力被除后,萧何更是大权独揽,权倾朝野。这自然引起了刘邦的警惕,但是,若空无罪名就削权,又怕臣民猜忌,刘邦只能等待时机,找机会削弱相劝。
终于,刘邦等来一次机会。当时,他刚平定叛乱回来,萧何向他谏言,称:应该将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在内种田耕地。当时,上林苑荒废已久,留之无用,萧何这才如此提议,但是,不曾想,此事惹怒刘邦。刘邦怒斥萧何收受商人贿赂,借上林苑敛财,并降罪将萧何打入牢中。
显然,萧何是冤枉的,刘邦自然心知肚明。堂堂一国丞相,岂会牺牲名誉贪图小财呢,且萧何为人如何,刘邦无比清楚,所谓的收受贿赂,只是他一言堂的把戏。刘邦的真实目的,实为敲打萧何,借此削弱相权。
萧何入狱后,朝堂群臣皆不知所云,他们不知萧何犯了何罪,遂面问高祖,刘邦虽知理亏,但表面仍旧是煞有其事道:“曾经李斯做秦国的丞相,所有立下的功劳全归皇帝一人,而犯下的过错,却由自己承担。萧何作为大汉丞相,徇私舞弊,利用上林苑敛财,收受商人贿赂,自然要降罪严惩。”众臣听刘邦如此说,便不在多问。
萧何一直忠诚于刘邦,可转眼间自己就身陷囹圄,他十分不解,不知道因何事得罪了高祖。为了防止他人受到牵连,萧何遣散了府中门客,其中有一位门客告诉他,皇帝之所以会无故降罪,主要还是丞相权力太大,威望过高,在民间拥护者众多,这很容易引起皇室警惕,从而导致引祸上身。眼下若想保全性命,唯有自毁名誉,引得百姓唾骂,皇帝方会放松警惕。
萧何听后,顿觉醒悟,他这才知道自己险些犯了大错。随后,他自污名节,隐去功利,整日昏昏而过,刘邦见其并无野心,又是老年之躯,便下令释放萧何。萧何当时已经六十岁左右,对于刘邦的开恩,他不禁诚惶诚恐,无比感激。
其实,萧何在狱中的这段时间内,每日镣铐相伴,出狱后,腿脚已然不再利索,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整个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狼狈至极,但就是这样,他亦不敢回府沐浴更衣,而是第一时间前往宫中面见圣上。刘邦见到蓬头赤足、污秽不堪的萧何,心中有些过意不去。
在萧何就要跪拜行礼时,刘邦赶紧上前扶起,安抚道:“相国不必多礼,上林苑之事以调查清楚,实为朕冤枉了相国呐。相国之举本是为民请愿,朕却不允许,与那昏庸无道的夏桀、商纣并无区别,而你却是贤能之相。我之所以降罪于你,就是为了让百姓看到你的贤能和朕的过错啊。”刘邦一番话显然有些口是心非,但是,对于萧何能力的肯定,却是发自内心的。
萧何作为一代名相,自然能够品出刘邦话中含义,无非就是敲打一番,让自己收权收势罢了。有了这次教训,萧何比以前收敛了许多,鲜少干涉国事,对刘邦更是恭敬有加,最终,得以善终。现今,在闽侯上街邱阳村,有萧何的后人,不但有萧氏族谱为证,上街还完好地保留着萧家建于清中后期的古厝。
根据其族谱记载,萧何后代建立了南齐和梁。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是萧何的第二十四世孙,萧衍之父萧顺之与萧道成同辈。因此,萧衍为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502年,萧衍被禅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史称:梁高祖武帝。
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汉高祖刘邦病逝,享年62岁。同年,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萧何继续担任承认,辅佐新帝。
若说汉室基业的创立,韩信功不可没,而韩信当年正是通过萧何举荐,方才受到刘邦重用。韩信为人英勇,善于统兵作战,在楚汉战争中功勋卓著,可以说刘氏天下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汉朝建立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拥兵自重,坐拥一方。韩信之勇猛无可匹敌,刘邦担忧自己病逝后,韩信会起兵夺取刘氏基业,到时刘氏子孙怕是难以抵抗。
为此,他决定自己做那个刽子手,为子嗣铲除隐患。但想要干掉韩信谈何容易,一旦事情透露,不仅会逼得韩信造反,其他异姓王亦可能趁机起兵,到时世间将会重燃战火,新生的大汉王朝将面临覆灭危机。刘邦深知韩信本领,哪怕是他亲自上阵,亦不能与之对敌。既然动武不成,刘邦便想到了智取,当韩信被擒后,仰天感叹“狡兔死、走狗烹”。
刘邦见此心有不忍,看在韩信之功上,将其免罪,贬为淮阴侯。不过,韩信其人性格刚烈,哪能受得了此等屈辱。眼下王位已无,打拼了半生仅落得个有名无实的淮阴侯,他心中自然愤懑难平。于是,韩信私下联系赵国相陈稀,准备共同谋反。二人商讨,陈稀于北方起兵,韩信则于长安响应。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起兵造反,刘邦率军亲征,长安顿时兵力空虚。
韩信准备趁机起兵,不曾想消息泄露,谋反之事被吕后所知。吕后迅速与萧何紧急商讨应对,萧何献计,假传北方战捷,叛军皆除,邀韩信入宫庆贺。韩信接到此消息后,并无多想。在他看来,陈稀败给刘邦亲军,显然是意料之中,韩信觉得吕后等人并不知自己计划造反一事,自然无惧进宫。然而,韩信还是小瞧了汉室耳目,不知造反之事早已泄露。
之后,他未有防备的前往宫中,刚跨入宫门,即被四周埋伏的士兵生擒,捆扔于长乐宫钟室内,最终被残忍杀害。或许韩信永远也不会想到,设下诡计诛杀自己的,正是当初极力举荐自己的萧何,可谓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好坏皆由一人做。
后世观点,吕后、萧何害死韩信之事,或许是经刘邦授意。韩信作为西汉功勋将领之首,若没有刘邦同意,吕后、萧何是没有胆量擅自决断的。韩信遇害时,刘邦恰好出征平乱,显然,这是其有意为之,故意避开韩信遇害之地。
这说明,他不愿背上诛杀功臣的罪名,最后,坏人由吕后、萧何做。最终,汉高祖刘邦成功扫清异姓势力,得保西汉两百余年基业。
《集解东观汉记》云:“萧何墓在长陵东司马门道北百步。”《正义括地志》云:“萧何墓在雍州咸阳县东北三十七里。”这两处记载,都说明萧何死后被葬在咸阳市的西北方向,就在北原的长陵,也就是在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区内矗立的这个土冢就是传说中的萧何墓。
但是,这个墓地十分破败,村里的老人说:“原来的萧何墓至少比眼下的大两三倍,两座土冢几乎是连接在一起的,原来,这周围都是住的人,旧社会来逃难的人,外地要饭逃难的人,都在这儿打个洞救住下了,慢慢的变成了眼下的样子。”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