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晚年荒唐,此事表现最明显
公元前92年,汉武帝65岁了。
这一年,大汉建章宫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个男的带着剑从中龙华门进入,刚好被汉武帝看见。汉武帝命人抓捕。这男的把剑丢在一边,在一大群侍卫的追赶之下居然成功跑路。
汉武帝晚年荒唐,此事表现最明显
在堂堂皇宫禁地竟能带着剑来去自如?汉武帝恼怒异常,把负责看守宫门的人斩了,又命三辅的骑士大搜上林苑,关上长安城门戒严,十一天后才解禁。
这是个不祥之兆。
1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登·基。8年后,汉朝结束韬光养晦,开始兴兵征战四方。三十年间南征北战,大汉天威远播。如此说来,国家不可谓不强。
然而,战争是要烧钱的,是要劳民的。虽然战绩好看,但对国内的社会来说,却不失为一场灾难。
汉武帝继位之初,国内还是一片太平治世的景象,所谓“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无论国都还是乡野,仓廪都储藏了满满的粮食,府库则有余财。社会人口不断增长,“殷殷屯屯,人衍而家富”。
百姓生活好,社会秩序自然也好。“民朴而归本,吏廉而自重”,犯罪率低,吏治也清明。但经过几十年战争之后,情况完全变了。
史载汉武帝通西域,制匈奴,“师旅之费不可胜记”,以致“民力屈,财用竭”,海内虚耗,一遇凶年便盗寇并起。
情况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许多农民无法继续安于生产,变成流民,以致户口减少。史载公元前107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
流民问题,首先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而政府为了稳定财政,又会将赋税加派到农民身上,以致农民不堪重负,产生新的流民,进入恶性循环。
“亡秦之迹”便是如此。
年迈的汉武帝很清楚事态的严重性,他意识到自己的政策必须做出调整了。不过,另一方面他也担心:
民生凋敝如此,上至官僚,下至百姓,他们会怎么看我?一定有人在暗地里戳我的脊梁骨,盼我早死吧?
比如,太子刘据。
2
公元前128年,29岁的汉武帝终于等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刘据。汉武帝欣喜异常,又是命大臣写赋,又是修建婚育之神高禖之祠,举国欢庆。
刘据出生后,他的生母卫子夫便被汉武帝立为皇后,刘据的身份也随之变为嫡长子。
公元前122年,刘据被汉武帝立为太子,成为帝国的继承人。
然而,随着刘据一天天长大,汉武帝却渐渐发现,太子不像自己。
汉武帝心中的太子,应该跟自己一样雄才大略,应当坚定不移地继承自己的路线,继续开边、兴利、改制、用法,努力建设富强的国家。但刘据却不是这一路人。
史载刘据“性仁恕温谨”,在许多事情上,都跟汉武帝意见相反。比如每次汉武帝要兴兵远征,太子就出来谏征:一个“仁恕温谨”,坚持儒道的人,自然是不喜欢打打杀杀的。
汉武帝对此颇为不满:
“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我现在跑前跑后,苦活累活都干了,给你留个安逸不好吗?言外之意太子这有点不知好歹。
在政治上,史载汉武帝“用法严”,多用酷吏,喜欢搞一大堆刑事案件约束百官;而太子却“宽厚,多所平反,得百姓心”。
对此汉武帝更生气了:合着让我唱白脸当坏人,你跑出来唱红脸,好人都让你当了?朝堂上的酷吏们自然也不喜欢太子:要是这样一个“仁慈”的储君,将来继承了皇位,那还要我们这些酷吏做什么呢?
一边是当今的天子,一边是未来的天子;一个严厉,一个宽厚。表面上太子对汉武帝恭恭敬敬,但实际上,两个人的立场针锋相对。
朝中群臣看得明白,于是“宽厚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要么站皇帝一边,要么站太子一边,大汉的朝堂实际上分裂成两派。
汉武帝嫌弃太子“材能少,不类己”,转而宠爱其他皇子,连太子的母亲卫皇后,也在这个时候失了宠。于是太子常常心怀恐惧,担心自己某日被废。而自古以来被废的储君,几乎没有好下场。
如今汉武帝年迈,随时有可能驾鹤西去。
皇帝一死,太子就当·皇帝了;皇帝早点死,太子就早点当·皇帝了,不是吗?
对此,汉武帝心里始终有根紧绷的弦。
矛盾的爆发,需要有人点一把火。
3
建章宫闯宫事件发生后,紧接着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便因挪用公款被逮捕下狱。
为了救自己儿子一命,公孙贺便主动向汉武帝请缨,捉拿帝国头号通缉犯朱安世:以朱安世的命,赎自己儿子的命。
朱安世是行走江湖的大侠,抓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人谈何容易?然而公孙贺竟然成功了,他真的抓到了朱安世。不过,被捕的朱安世却笑了笑——这大概是史上最恐怖的冷笑:
“丞相祸及宗矣!”
在狱中,朱安世向汉武帝告发:
“公孙敬声与你的女儿、卫皇后所生的阳石公主私通,为了能与之长相厮守,不惜在通往甘泉宫的路上让巫师埋了小木头人偶,以此诅咒皇上早日归天。”
汉武帝大怒,将公孙贺父子下狱,并命人调查。结果真的在甘泉宫之路挖出了木头人,公孙贺百口莫辩。
汉武帝于是斩了公孙贺父子,灭其族。一同被杀的还有卫皇后所生的两个女儿阳石公主、诸邑公主,以及卫皇后的侄子、卫青之子卫伉。
眼看这么多人被老爹砍了,太子慌了神。这不仅因为他生性“仁恕温谨”,更因为被处理掉的,皆是卫氏一族的铁杆党羽:
公孙贺,其妻卫君孺,正是卫皇后的姐姐。
换句话说,公孙贺等人被清洗,意味着太子在朝中的实力大受折损。他与母亲卫皇后瞬间成了孤家寡人。
然而事情至此远没有结束。因为这作驱邪避灾之用的木头人,宫中到处都有埋。既然“埋木头人”跟“诅咒皇帝”联系在了一起,那么所有“埋木头人”的人,都有问题。
于是宫中掀起一股互相告发的血雨腥风,嫔妃、宫女、大臣,数百人因为这木头人丢了命。
杀人太多,年迈的汉武帝自己也怕。
某日,汉武帝做梦,梦到数千木头人向自己追袭而来,吓得魂不附体。自此以后精神恍惚,身体每况愈下。宫中“谈木头人色变”。
大祸终于临头。
4
眼见巫蛊之祸蔓延开来,太子一直惶惶不可终日:
埋个木头人还不简单吗?这要是脏水泼过来,该怎么洗白?
脏水真的泼过来了。
汉武帝身边的酷吏,赵国人江充,奉行严刑峻法,素来受到汉武帝的赏识。
想当年在赵国的时候,江充曾向汉武帝告发赵国太子刘丹与其同胞姐姐及父王嫔妃有奸情,汉武帝听闻后大怒,下令包围赵王宫,并收捕刘丹。在父亲赵王刘彭祖的求情下,刘丹捡回一条命,但王国太子地位被废。这是昔日江充的“光辉事迹”。
一个人如果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那他多半就不受太子的待见。而江充,的确曾经因事忤逆过太子。眼下皇帝身体欠佳,怕是时日不多。假如日后皇帝驾崩,而太子真的坐上了龙椅,那这天下可还有江充的活路?
于是江充横了心,要趁汉武帝在世扳倒太子。他向汉武帝进言,说汉武帝的病,正是因为巫蛊诅咒:还有人在埋木头人!
老人家信了。命江充带人彻查巫蛊之事。
于是这大汉天下刮起一股“寻找木头人”之风。百姓之间相互诬陷对方巫蛊害人,官吏之间则趁机以巫蛊之事相互弹劾。
血雨骤下,直到在太子的寝宫,挖出了许多木头人。
埋个木头人还不简单吗?
太子崩溃了,想跟老爹辩白,但木头人就在那里,百口莫辩。鬼知是谁埋的什么时候埋的!
太子问自己的老师石德“为之奈何”,石德给太子讲了一堆道理,说了一堆计策,其中有一句话:
“你忘了秦朝扶苏太子的事了吗?”
思前想后,太子看了看剑。
七月初九,秋风瑟瑟。太子假传圣旨,收押了江充等人,将鼓捣木头人的胡人巫师烧死,又亲自监斩江充。监斩时,太子大骂江充:
“赵虏!前乱乃国王父子不足邪!乃复乱吾父子也!”
江充人头落地,太子再无回头路。
5
长安大乱,流言纷纷,都说“太子反了”。
有人逃出长安,跑到汉武帝所在的甘泉宫报告长安发生的事。
老人家起初是清醒的,说太子一定是因为心里害怕,又与江充不合,才发生这样的事。便派人再去长安了解情况。然而,汉武帝派去之人却素来不讨太子喜欢,没敢进长安城便回来向汉武帝谎报:
“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
汉武帝听闻勃然大怒,急令丞相刘屈氂[máo]领兵征讨太子。太子在长安将城里的数万百姓武装起来与刘屈氂交战,打了五天,死者数万,长安城中血流成河。由于百姓们听闻是“太子谋反”,所以都不敢依附太子。太子最终兵败,一个人逃出了长安。
事后,刘据的门客,尽被斩杀;凡是跟随太子造反的,一律灭族;被胁迫参与谋反的军民,一律发配敦煌。
八月初八,太子逃无可逃,绝望中自缢身亡,他的两个儿子,也旋即被杀。皇后卫子夫,也早已在宫中自杀。
一场木头人引发的祸乱,随着太子之死,终于落下帷幕。
然而杀戮却没有停止。因为汉武帝突然“醒悟”了。
壶关三老令孤茂上书替太子鸣冤。看到“太子进则不得见上,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无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汉武帝心里有所触动。
后来,巫蛊之乱时众多相互告发经过调查,发现大多不实。汉武帝怅然。守护汉高祖祭祀庙的田千秋又给汉武帝上书:
“儿子擅自调动父亲的军队,其罪当受鞭刑;如今,天子的孩子误杀了人,该当死罪吗?我梦到一白头翁教我这么说的……”
汉武帝一听,守高祖庙的人梦到白头翁,这说的不会是高祖托梦吧。
至此,汉武帝终于相信自己的太子是被逼而反的,哀痛不已。修了一座思子宫、一座归来望思之台,悼念被自己逼死的亲儿子。
好的,既然太子是含冤被逼身亡的,那么当初那些构陷太子的人、逼迫太子的人,是不是应该血债血偿了?
在汉武帝的授意下,杀戮继续。丞相刘屈氂等与太子之死相关的人物,在后来都因这样那样的理由,被汉武帝送去太子身边了。
又一次,大汉杀红了半边天。
6
公元前89年,汉武帝风烛残年。
有感于近三十年来大兴兵事,劳民伤财,有感于太子之死,汉武帝内心甚为自责。在桑弘羊等人上书建议屯戍轮台,继续开疆拓土的时候,汉武帝下了一道《罪己诏》。
在这道诏书里,汉武帝说道: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后世有很多皇帝,在形势困窘的时候,便下罪己诏,企图挽救局势,挽回民心,比如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一生下了六次罪己诏。然而古往今来众多罪己诏中,只有汉武帝这一道,最有效。
随着这道诏书的颁布,汉武帝的政策正式转向守文,结束了连续数十年的征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恢复民生。
公元前87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十三年后,汉武帝的曾孙,太子刘据幸存的孙子刘病已,当上了大汉天子,即汉宣帝刘询。
天道轮回,皇位继承又一次回到了刘据这一支。而刘询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他沿着曾祖父临终前转变的道路,以昭宣之治让大汉这架马车,继续奔驰了近百年。
不过有件事着实令最爱君不解。
关于帝王的谥号,刘询不顾儒臣的反对,坚决给自己的曾祖父汉武帝上了谥号“武”。要知道在汉朝,必须是有为的帝王,才可以拥有谥号。
而对自己的祖父刘据,刘询也上了谥号。
这个谥号是:戾。
关于这个谥号,历来争议颇多:有说意为“冤屈”,也有说根据谥法,“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这谥号是好是坏?为什么给被逼死的祖父上这样的谥号?这其中的曲折,大概只有刘询自己知道吧……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