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周恩来向邓颖超求婚的始末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周恩来向邓颖超求婚的始末周恩来向邓颖超求婚的始末

1923年春天,邓颖超正在达仁女校小楼上她的宿舍里,和刚从上海来到天津的觉悟社社员谌小岑、李峙山夫妇,商量建立1个研究妇女问题的组织,门外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

“邓先生,”马千里6岁的女儿马翠官跳跳蹦蹦进来了,小手中扬起一封信,“您的信,门房叔叔刚刚收到,说是外国寄来的,让我赶快送给您。”

邓颖超一看信封上那挺拔的笔迹,便知是周恩来从法国巴黎寄来的。

“是翔宇来信吗?”李峙山、谌小岑也凑过来看信。都是觉悟社社员,海外来函一向大家传看。

邓颖超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印着油画的明信片。她不禁奇怪起来。以前,周恩来从法国、英国、德国给她寄过许多明信片,从来都是直接寄出,这次为什么加了个信封?

只见明信片上,芳草如茵,鲜花盛开,春光明媚。3个披散着金色秀发的美丽女郎正迎风奔跑。明信片背后,是熟悉的周恩来的笔迹:

奔向自由自在的春天!

打破一向的束缚!

勇敢地奔啊奔!

聪明、机警、热情、活泼的邓颖超,看了明信片,不觉呆住了。一股甜蜜的热烈的情感猛地攫住了她,震撼了她的心灵。

李峙山和谌小岑把明信片拿过去看了。看着、看着,李峙山扑哧一声,笑了起来:

“喔呀小超,你还不明白,这是翔宇在向你表示呀!”

“表示什么呀?”有点迟钝的谌小岑问。

李峙山瞪了丈夫一眼:“你问问小超吧。”

一向能言善辩的邓颖超,此刻心慌意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比邓颖超年长8岁、已结婚好几年的李峙山像大姐姐似的拍拍邓颖超的肩膀,笑着说:

“小超,这是翔宇在向你表示他的真挚情意啊!他要你打破一切束缚,勇敢地和他相爱啊!用了这样一种含蓄的方式,倒像他一向的为人,感情总是这样细腻深沉。你赶快给他回信吧,我和小岑先走啦。”

李峙山和谌小岑走了。整洁的小房里,邓颖超默默地看着那张不同寻常的明信片,沉浸在她和周恩来相识4年的回忆中。

她想起,4年前那个炎热的夏天初识周恩来的情景。他英俊潇洒,浓眉下一双又大又黑又亮的眼睛,含笑看着她,他身上有着一种吸引人靠近他、相信他的力量。

她想起,他帮助她们排练新剧《安重根》和《木兰从军》,态度那么诚恳,又那么谦虚。

她想起,他带头组织觉悟社,那一次次内容深刻、条理分明的发言,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她想起,1919年双十节庆祝大会,他们被军警包围殴打,她受伤吐血,幸亏他带着宣传队乘卡车及时赶到。她想起,1920年1月31日他被捕,她和谌志笃他们背着铺盖要去坐牢顶替,警察厅花园里,她看到他苍白的脸上那双眼睛依然光彩照人。她想起,北京陶然亭的聚会,他提起联合、改造、救中国……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了法国、英国、德国。越过万里波涛,他常写信给她。信中告诉她,他决定不上学了,而是留在欧洲,就近考察欧洲的社会情况、工人运动和各种政治派别和思潮,严肃思考究竟通过什么途径来拯救中国、改造社会。后来,她收到他从德国寄来的一封很重要的来信。他告诉她,经过反复的学习、观察和思考,他终于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

这封信给她思想上极大的震动。她给他回信,热情地谈到她经过“五四”运动的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阅读进步书刊,她同样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她非常赞同他的信念和理想,愿和他一起共同奋斗!

两颗心因共同的理想和信仰而更加贴近。

1922年秋天,到法国勤工俭学、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李维汉到天津看她,带来周恩来给她的信。李维汉告诉她周恩来在欧洲活动的许多情况,临走时笑嘻嘻地对她说:

“我常听恩来谈起你在‘五四’运动中,斗争十分勇敢,而且坚忍不拔。他对你的印象很深很深啊。这次,是让我当一回传书的红娘吧。”

她听了脸上一红,还以为他是开玩笑。

现在,这张不同寻常的明信片已透露了恩来对她的真挚情意。少女的心,第一次受到爱情的撞击,她禁不住心慌意乱。她还有些疑虑。她知道他一向标榜自己抱独身主义,如今怎么变了呢?她又知道他身边有一位共同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姑娘,她一直以为他俩会好起来。现在,恩来又为什么对她那样表示呢?

邓颖超回信了。信中首先征求他对她和李峙山、谌小岑要建立1个进步的妇女组织的意见。信的最后才说,明信片已收到,含蓄地问他:你不是一向抱独身主义的吗?现在有什么新的想法?

周恩来的回信很快来了,非常赞同他们组织1个进步的妇女团体;笔锋一转,回答了她的疑问,倾诉了他对她的热烈深沉的感情。

他对她说,他到欧洲后,认识到革命和恋爱并非对立,“独身主义”的主张已经改变。马克思和燕妮,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都是理想的革命伴侣。在法国,他的好朋友蔡和森和向警予、李富春和蔡畅,都恋爱结婚了。朋友们也希望他能选择1个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他坦率说到,身边是有一位比较接近的朋友,他觉得她性格脆弱,经受不了革命的艰难险阻。而他已决定一生献给革命,惟有勇敢坚强的小超才能和他终身共患难,同奋斗!希望尽早得到她的明确答复。

邓颖超被周恩来的情深意长的来信深深打动了。她对他长期纯洁的友谊陡然升华为美妙热烈的爱情。恩来确是她理想的终身伴侣。

她和相依为命的母亲商量。周恩来到过她家里,杨振德见过他,很赏识他的才华、思想和品德。只是,她自己婚姻上的悲剧,使她对爱女的终身大事,不能不极其慎重。

她对女儿说,等恩来回国后再决定吧。

周恩来又来信了,更加热烈而迫切地等着她的答复。邓颖超不禁笑起来了。一向沉着、冷静的周恩来,在恋爱中也变得沉不住气了。

她想,母亲的话并没有反对和干涉的意思。既然深深爱他,何必要让他在等待中焦急?

邓颖超写信给周恩来,给了肯定的答复:我们思想相通,心心相印,愿相依相伴,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

发信后她告诉了母亲。母亲默默地点了点头,自然是默许了。

1923年5月,邓颖超在《女星》旬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两性的恋爱,本来是光明正大的事,并不是污浊神秘的。但它的来源,须得要基础于纯洁的友爱,美的感情的渐馥渐浓,个性的接近,相互的了解,思想的融合,人生观的一致。此外,更需两性间觅得共同的‘学’与‘业’来维系着有移动性的爱情,以期永久。这种真纯善美的恋爱,是人生之花,是精神的高尚产品,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将来,是有良好影响的。”

这些话,可以说是她和周恩来真纯善美恋爱的写照。从这时起,她和周恩来结成生死不渝的伴侣。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共同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惊涛骇浪,度过许多美好时光,也经历了一次次严峻的考验,终身相亲相爱,给人间留下永远传诵的佳话。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