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项羽和蒯通都曾劝韩信自立,为什么韩信没采纳?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史记·淮阴侯列传》

龙且被杀后,项羽感到了恐惧,毕竟龙且所率领的是楚军主力,于是他派出了说客武涉,去游说韩信,武涉对韩信说:“天下人都反对暴秦,因此联合起来反抗,如今秦已经被打败,霸王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恢复了天下秩序,让士卒们可以修养声息。”意思很清楚,项羽是灭秦的英雄,是恢复天下秩序的人,这样的人值得去追随左右。

“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接着武涉又说刘邦是个不义之人,因为刘邦是主动出兵的,他侵占三秦的土地,又联合天下诸侯伐楚,那是因为他的野心是天下,因此不仅是项羽,所有对他有威胁的人他都要铲除,这样的人贪得无厌,不值得追随,追随他就是与虎谋皮。

“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羽和蒯通都曾劝韩信自立,为什么韩信没采纳?项羽和蒯通都曾劝韩信自立,为什么韩信没采纳?

武涉又具体举出关于刘邦不义的例子,他说刘邦多次落到项羽手里,项羽可怜他而没有杀害他,因此他才能活到今天。但刘邦这个人忘恩负义,反过来联合天下诸侯一起伐楚,这样的人根本没有信义。你虽然现在被刘邦信用,那是因为现在他需要你的协助,但最后放反过来,他一定会对付你的。

“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武涉接着说出了关键,他说:“你韩信还能活着,主要原因是项羽还在,当前的形式是刘邦和项羽之争的关键在于你,你帮助刘邦,刘邦就获胜,你帮助项羽,项羽就获胜。但你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后,刘邦下一个要对付的人就是你!你和项羽是老相识,如今为什么不和楚国联合对付刘邦,那样一来就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一。如果放弃这个机会,去保护刘邦,那不是智者的行为。”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武涉算是把问题说清楚了,你可以不帮助项羽,只要你保持中立,就可以三分天下。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向刘邦讨要齐王的位置,就是韩信的真实想法。刘邦满足了他的要求,是要稳住他,用利益去驱使他为自己对付项羽。从那时起,刘邦就把韩信列入了要对付的清单之中,不动手的原因是需要他对付项羽。韩信对于武涉的话,内心里很挣扎,但最后还是拒绝了,他对武涉说:“我在项羽手下,官位不高,就是个执戟郎,我的谋划项羽从来都不采纳,因此我才离开了他。而到了汉军后,汉王让我做三军主帅,给了我最大的信任,和我推心置腹,我才有了今天的一切。汉王信任我,我背叛他还算是人吗?请你去转告项羽,说我谢谢他的美意,就算是死,我也不会背叛汉王的!”

项羽和蒯通都曾劝韩信自立,为什么韩信没采纳?项羽和蒯通都曾劝韩信自立,为什么韩信没采纳?

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争张黡、陈泽之事,二人相怨。……此二人相与,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武涉走了,蒯通来了。他看出了当今天下大势在于韩信,于是他也来劝说韩信。蒯通看出韩信逐利,只不过是有顾虑,第一怕天下人说他忘恩负义,第二是怕自己斗不过刘邦。针对韩信的顾虑,蒯通在武涉的基础上,进一步替韩信分析他所面临的局面。蒯通拿张耳和陈馀做例子,说明他和汉王刘邦之间的关系。他说:“你认为汉王对你好,汉王是利用你而已,张耳陈馀关系好,师生关系又是刎颈之交,但是后来还是反目成仇,原因就是利益,你和刘邦之间也是一样。”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黡、陈泽。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于勾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原足下深虑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蒯通又说道:“你想尽忠报效汉王,认为汉王不会对付你,那就大错特错了,你看看文仲和范蠡就知道了,他们的功劳大不大,但是勾践灭了吴国后,就把他们处死了。你和刘邦之间,论交情不如张耳和陈馀之间那样深厚;论忠诚可信,也不如文仲和范蠡对勾践。就算张耳陈馀交情深,文仲、范蠡忠心耿耿,你看他们的下场怎么样?不还是被杀了吗?”

“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羽和蒯通都曾劝韩信自立,为什么韩信没采纳?项羽和蒯通都曾劝韩信自立,为什么韩信没采纳?

蒯通说:“你现在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自立为王,然后三分天下。因为你的功劳太大了,汉王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封赏你的东西了,这就是功高震主。如今这种情况下,你投靠项羽,他不会信任你;继续跟着刘邦,他会对你心存忌惮。这样的话,你还能安全吗?你是个大臣,但是威望比主君都高,你还能好好的活下去吗?我真是为你担心呀!”

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头上冒汗,连忙制止蒯通继续说下去,并说:“先生先不要说下去了,让我好好想一想!”这说明韩信的内心已经开始动摇了,叛汉自立为王,意味着更大的功业,名将到明君的距离,这是韩信不能拒绝的诱惑。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史记·淮阴侯列传》

但最终韩信选择了放弃,因为他有自己的顾虑和考量,他的顾虑到底是什么呢?说感念刘邦的恩情,那不过是假话而已,要挟刘邦封自己为齐王的时候,怎么没有说恩情的问题呢?韩信认为自己功高,汉王刘邦不能把自己怎么样,况且自己占据了齐地,这个天下最肥沃的地方,手里又握有重兵,因此才有恃无恐。

对于刘邦,韩信心存恐惧,因为他不能忘记刘邦和夏侯婴直入中军夺权的往事,刘邦的心机和城府太厉害了,我只要不反应该就没事,何必自讨苦吃呢?既然放弃了主动作为,只有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