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唐朝宰相娄师德曾带领军队多次抵御吐蕃入侵

娄师德,唐朝唐高宗时期的著名宰相,也是一位名将。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也是通过科举考试才得以进入朝堂为官。最开始被皇帝任命为江都县尉,这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从此有了机会报效祖国。后来慢慢地,凭借着突出的政绩,他被皇帝所看重,最后官至监察御史。

但是他依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仍然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吐蕃入侵唐朝边疆之后,他便放弃了自己眼下所拥有的身份地位,参加了军队,跟随大军一起讨伐吐蕃,并且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再次得以被众人刮目相看。后来,再次征服吐蕃无奈失败,被皇帝贬官。幸好在这之后,才华再次被皇帝所看中,将他调入京城,拜为宰相。

张鷟曾经这样评价他:纳言直而温,宽而栗,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万顷之波,浑而不浊,百练之质,磨而不磷,可谓淑人君子,近代之名公者焉。

根据历史记载,娄师德从小便刻苦努力,就是想要有一天能够进入朝堂报效国家。老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他二十岁的时候他考取进士,因此被皇帝任命为江都县尉。后来根据自己的努力,他的地位逐渐升高,在最后担任监察御史一职。

值得一说的是,关于娄师德还有一个小故事,那便是成语唾面自干的由来。在那时,娄师德的弟弟或多或少因为兄长的缘故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在分别之前,娄师德曾经这样询问弟弟:“我现在是当朝宰相,你也即将担任刺史一职,因而我们家风头太盛,地位太高,应该怎样才能安然于世呢?”弟弟回答说:“如果有人朝我的脸上吐口水,那我也绝不还嘴,不让你担心。”

娄师德却不认可这样的观点,对弟弟再次说道:“这才是我最担心的,如果人家朝你脸上吐口水,那你应该笑着接受,让口水自己干掉。”由此看来,这娄师德深知朝堂为官之道,对于弟弟的教导更是放在心上。

仪凤三年,吐蕃入侵唐朝边境,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是唐高宗,面对这样的挑衅自然不能容忍,于是便命令李敬玄率领军队讨伐吐蕃,并在京城附近募集士兵。令人意外的是,本为文臣的娄师德在当时可谓是位高权重,但却头戴着红巾前去应幕。当高宗知道之后十分高兴,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便任命他为朝散大夫,让他跟随大军出征。

唐朝宰相娄师德曾带领军队多次抵御吐蕃入侵唐朝宰相娄师德曾带领军队多次抵御吐蕃入侵

在这次战争中,大将李敬玄带兵失利,唐朝的军队屡次遭遇失败,因此军队中许多士兵纷纷逃走。好在娄师德接到唐高宗的命令,开始重新召回那些逃跑的士兵,使军队重新振作。娄师德知道这个时候的唐朝想凭借武力征服吐蕃实力远远不够,于是便亲自出使吐蕃与吐蕃的将领谈判,凭借着三尺不烂之舌,最终说服了吐蕃将领,双方达成一致。

在几年之后,吐蕃再次卷土而来,早有准备的娄师德便带领军队八次战胜吐蕃,使吐蕃望之而怯,不敢再来。唐高宗便为娄师德加官进爵,将他封为河源军经略副使。除此之外,娄师德还亲自带领将士开垦荒田,为边境积累了许多粮食,受到了武则天的大力赞赏。

尽管如此,娄师德还是遭遇过与吐蕃作战失利的打击,并被皇帝所贬斥,但是好在不久之后凭借着出众的才华又被皇帝召入宫中,担任宰相一职。由于之前在边疆囤粮训练士兵表现良好,于是武则天便再次将娄师德派往边疆,继续之前的事业。在他的用心经营下,边疆地区的粮食储备富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再需要从中原地区运粮而去。因此娄师德得到了武则天的认可,在朝堂中被委以重用,他也更加用心的处理朝政大事。

宋朝的文学家司马光曾经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评价娄师德:师德在河陇,前后四十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是时罗织纷纭,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人以是重之。

这娄师德也可以说是一个例外,在身居高位之时仍然能够放下身段主动参军,这种魄力又有几人能有?在他的带领下,唐朝的边疆地区愈发的稳固,吐蕃军队也不敢轻易来袭,因此娄师德是唐朝顶梁柱一般的存在。

参考资料:

《新唐书·卷一百八·列传第三十三》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