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体育运动“蹴鞠”历史源远流长
蹴鞠是一项在中国流传了2300多年的传统体育运动,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很多人都知道蹴鞠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却很少有人知道蹴鞠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具体规则。
中国传统体育运动“蹴鞠”历史源远流长
蹴鞠历史源远流长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之义,“鞠”为外包皮革、内填米糠、羽毛等物的球。“蹴鞠”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
蹴鞠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书中记载: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
据史料记载,蹴鞠起源于齐国故都临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已流行起娱乐性的蹴鞠游戏了。在史学文献《战国策》和《史记》上,都曾这样描述当时临淄的富实:“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这里的“蹋鞠”就是“蹴鞠”,这也是中国开展“蹴鞠”活动最早也是最明确的记载。
到了汉代,蹴鞠得到大规模发展,不仅娱乐性蹴鞠得到继承,还出现了表演性和竞赛性蹴鞠。也是在这一时期,蹴鞠开始用于军中练兵。刘向《别录》中就曾记载:“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意思是说,蹴鞠除象征“兵势”、有训练武士的作用外,也用于丰富军中生活,使战士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情绪。
蹴鞠到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不仅出现了蹴鞠组织,更有专门从事蹴鞠的艺人,规则、场地、设施等也更为完善。比如出现了充气球(一说南朝以后就出现了充气球)、球门,“白打”的踢法也逐渐规范。从汉唐时期,蹴鞠开始传到西亚、日本和朝鲜,后来又远播埃及、希腊、罗马、法国和英国等地,并在英国发展为现代意义的足球。
辽金元时蹴鞠是朝廷节庆节目之一。明朝,蹴鞠仍在广泛流行。但随着朱元璋称帝,军人蹴鞠就被明令禁止。到了清代,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只知道满族人曾将其与滑冰结合起来,出现了“冰上蹙鞠”的运动形式。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足球的传入,中国传统的蹴鞠活动就开始慢慢被取代,并渐渐没落 。
蹴鞠玩法其实并不难
古时的蹴鞠与现代的足球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但了解后会发现,蹴鞠玩法其实并不难,共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而区分方法也很简单,主要是看球门:没有球门的被称为“白打”,双球门的为直接对抗,单球门的为间接对抗。
直接对抗 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球入对方球门多者胜。直接对抗也是汉代蹴鞠的主要方式,被用于军事练兵。
间接对抗 间接对抗的蹴鞠,球门放在场地中间,双方没有身体接触和激烈的对抗,隔球门而战,更像是一种表演赛。单球门的间接对抗是唐宋时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比赛时,球门中间有一个两尺多高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鞠球穿过风流眼多者胜。
白打 无球门的散踢方式称作“白打”,历时最久,开展得也最为广泛。相较于直接和间接对抗,白打更像是蹴鞠的花样技巧赛,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中国是世界足球的发源地
虽然世界上对足球的起源众说纷纭,但这些争论最终于2004年被国际足联一锤定音。
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并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临淄是足球的故乡,不仅是你们的骄傲,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是所有喜欢足球、喜欢世界杯的人的自豪。”
亚足联秘书长维拉潘随后也在由中国足协和淄博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淄博临淄是世界足球发源地,并向淄博市颁发足球起源地纪念杯和证书。
如今,在足球的发源地淄博,蹴鞠运动和蹴鞠文化正在慢慢复兴。近年来,临淄一直在认真研究和挖掘蹴鞠历史和文化,让以蹴鞠为典型代表的齐文化充分融入城市建设与发展中,不仅建设了宣传蹴鞠文化的足球博物馆、蹴鞠公园,临淄蹴鞠小镇也应运而生。
不仅如此,为了让蹴鞠文化更好传承和“走出去”,在各方的努力下,蹴鞠已经“踢”进了临淄乃至山东多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每年临淄的齐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中,也会举行仿古时蹴鞠的活动和比赛,让市民和游客能够近距离地了解蹴鞠运动,也让独特的地方文化濡染城市,将“蹴鞠”打造成为临淄的一张鲜亮的体育文化名片。 水 草编辑整理
历史上的“蹴鞠粉”
●北宋的“球迷”皇帝 北宋时期,蹴鞠不论在宫廷还是民间都极为流行。这些“球迷”中最著名的就是北宋的三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徽宗赵佶。
当时,蹴鞠已被用于军中练兵。赵匡胤和赵光义原本都是军人出身,喜欢运动,工作之余最主要的体育活动就是踢球。赵匡胤做了皇帝后,还带着赵光义和赵普、石守信等几个人一起踢球。《宋太祖蹴鞠图》画的就是他们踢球的情景。
与赵匡胤和赵光义不同,“球迷”赵佶并不喜欢亲自踢球,而是特别爱看球赛。为此,他在宫里专门成立了一支蹴鞠队。为人所熟知的高俅也是因球技高超而获宠,可见赵佶对球赛的痴迷程度,也算是玩物丧志的典型了。最终,北宋王朝就在赵佶的玩乐中灭亡了。
●唐代皇帝多“铁杆” 唐朝的皇帝中,铁杆球迷大有人在,唐太宗、唐玄宗都爱看蹴鞠,唐文宗甚至常常爬上“勤政楼”去居高临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之后的唐僖宗还会亲自加入足球队,冲锋在前。据说,唐僖宗曾放话,如果办个大唐足球大满贯比赛,自己准拿第一名。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温逼迫着从长安搬迁到洛阳的路上,生死不弃的,是一班恶少出身的“国家足球队员”,足见昭宗对蹴鞠的喜爱和与队员的深厚感情。
●诗人也是“蹴鞠粉” 不仅是皇帝,很多诗人也是蹴鞠的“粉丝”,其中不乏李白、杜甫、刘禹锡、韦应物、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为了喜爱的蹴鞠,李白高歌“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白居易吟唱“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王维惊叹“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杜甫则写道“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这一行行文采飞扬的诗句,描写出蹴鞠的魅力,更表达了诗人们对蹴鞠运动的热爱。
●“蹴鞠将军”霍去病 汉武帝时青年英雄霍去病就是一个喜爱蹴鞠的将军。霍去病出身贫苦,少年时沉浸于街上蹴鞠,练就了健壮的躯体和勇敢无畏的精神。成年后,霍去病出征塞外,蹴鞠也是他行军路上的最大爱好。《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记载,霍去病即使出征在塞外,粮草有断绝的危险,他仍然率领兵士们在草地上筑起球门来比赛蹴鞠。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