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楚昭王:孔子眼中的有道明君

孔子自言出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直游历各国,向各国君主推行自已的政治主张,可是说实话,这些君主有不屑一顾的,也有跟他讲客气话的,但是真心听进去了,准备给他机会实现自已政治主张的就一个人——楚昭王。

史记中记载,楚昭王是实打实的准备给孔子七百里封地,让孔子传道授业,实践他的政治抱负的。结果昭王身边令尹子西就问他,大王,您手下搞外交的人有人能比子贡厉害的没?昭王说没有;您手下相佐之才有比颜回厉害的没?昭王说没有;您手下的将帅有比子路厉害的没?昭王说没有;您手下的官吏有比宰予能干的没?昭王说没有。

然后子西来了一句:“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

昭王一想,是啊,你手下这么多贤能弟子,我再给你一块封地,你给我弄个国中之国我怎么办?于是打消了给孔子割地分封的打算,虽然最终楚昭王并没有真的给孔子分封地盘,但也确实对孔子待之以城,并从人格上征服了孔子。

史书记载昭王临死前病重,巫师说叫他搞个祭祀活动了去灾免祸,他来了句“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也就是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不过是也。就这么一句今天的人看来很普通的话,孔子听说听后大赞,说:“昭王知大道矣!”

昭王知不知大道我们也说不清楚,但他确实改变了楚国。在他之前,楚国王族权位之争,凶名在外。兄弟相残、叔侄相杀,夺位登基的情况屡见不鲜,然而,在昭王经历过亡国之危后,兄弟几人却显的异常团结。在昭王临终之时,想将王位传给兄弟子西、子西坚决推辞,又改为传给子期,子期也推辞,最后改为传位子闾,子闾推辞了五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假意接受,好让昭王安心离去。昭王死后,子闾跟另外两个兄弟子西、子期商量说,我之前答应接受王位,只为大王临死前能安心,现在我们还是要把王位给昭王的儿子,最终还是由昭王儿子来继承的王位。

楚昭王:孔子眼中的有道明君楚昭王:孔子眼中的有道明君

这在之前楚国的王位交接过程中,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就从这一件事情,你就可以想像一下这个人的人格魅力强大到了什么程度?

这可能也是他接受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才得到了这样的结局吧。自武王时期屈瑕伐罗,兵败自杀开始,一直到楚昭王时期,两百年间,《春秋》史书明确记载,楚国统兵大将,在外战败,一律自杀,没有一个兵败的大将可以活着回到郢都,改变就从昭王这里开始,从《春秋》史料记载来看,就是从昭王开始,楚国统兵大将在外吃了败仗以后,不用自杀了。

你现在知道楚国的版图为什么扩张的那么惊人了吧?你得想想当时楚国统兵大将得有多大的心理压力啊,要么就打胜仗,要么就提头回见。

而昭王可能是接受了孔子仁政的思想,改变了这一切,征服了人心,所以才能在身后,为子孙保住了王位的传承。

甚至在千百年之后的唐朝,宜城人都还立着昭王庙以示记念。大诗人韩愈路过宜城,看见昭王庙,有感而发的写了一首《题昭王庙》,诗中写道:“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可惜如今的宜城人,估计就连听到楚昭王的名号,都会感觉非常陌生吧。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