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与“烛影斧声”
公元960年,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后,传闻契丹军队将南下进攻后周。当时,后周恭帝年仅7岁,太后向大臣范质求助。范质建议将统兵大权交给赵匡胤,让其领兵抵御契丹军队。赵匡胤率领部队到达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县陈桥镇)时,其部下将一件黄袍披在其身上。自此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始了帝王统御之路。至976年赵匡胤去世时,足足做了17年皇帝。在这17年里,赵匡胤励精图治,采取先南后北的策略,基本上平定了当时的割据政权,为建设大一统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其去世时,只剩下,一南一北的南方吴越钱氏政权和北方的北汉刘氏政权。
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与“烛影斧声”
关于赵匡胤的突然死亡,《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两句简单的话。但宋代本朝的一些记录,把赵匡胤的突然死亡,描绘的有声有色。至今,河南一带民间还有太后骂驾的豫剧。关于赵匡胤的死亡众说纷纭,赵匡胤的死一直以来是一个不解之谜,成为历史上一桩悬案。
司马光《湘山野录》记载:开宝九年十月的一天,天气极为寒冷,太祖急唤弟弟晋王赵光义进入寝宫,太祖斥退旁人,留下他和晋王两人自酌自饮。酒过三巡后已到深夜,太祖见晋王总躲其后面,显出极其害怕的样子,心中便有几分得意。见殿前雪厚几寸,便用玉斧刺雪,还不时地对晋王说:“太容易了,真是太容易了。”当夜,晋王留宿于禁宫。第二天天快亮时,禁宫里传出太祖驾崩的消息。晋王按太祖遗诏,于灵柩前即皇帝位。这段记载,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所谓“烛光斧影”的疑案。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烛光斧影”,其实就是晋王赵光义戕兄夺位的真实反映。按照常例,皇帝安排重大事情,绝不会在宫内酒桌上。而“烛光斧影”疑案中,赵匡胤独召其弟入宫,加上赵光义喝酒时退避,赵匡胤玉斧刺雪,这样的情节正是赵匡胤与赵光义两人争斗状态所需的描写。赵光义狠心杀死亲哥哥,在本朝史书上,只能轻微带过一点,不能让本朝太宗皇帝的丑事,公布于众。基于这样的推断,司马光的《湘山野录》这样含糊不清也就可以了解了,要不不仅仅《湘山野录》被封杀,而且司马光本人也会遭到追究的。
据《烬余录》记载,赵光义喜爱上已归降的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费氏。孟昶死后,花蕊夫人被赵匡胤纳为妃子,并且宠爱有加。赵光义胆大妄为窥探费氏,趁着赵匡胤生病卧床之机。利用深更半夜赵匡胤熟睡之时借机调戏花蕊夫人,没想到赵匡胤被其惊醒。气得赵匡胤用玉斧砍他,待到皇后、太子等众人赶到之时,赵匡胤只剩最后一口气了,赵光义趁机逃走。第二天,赵匡胤就升天了。
不难想象,赵光义趁着黑夜无人,赵匡胤生病昏睡不醒时,调戏花蕊夫人。哪知,动作太大惊醒了赵匡胤,盛怒之下赵匡胤砍杀赵光义,可惜体病身虚,体力不支,最终没有砍中赵光义。赵光义预料自己下场会很惨,便狠下心杀死了亲哥哥,后慌忙逃走。
“烛影斧声”是否子虚乌有?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医官贾德玄坐于府门……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简单地说,就是赵匡胤过世时,赵光义并不知晓,也没在宫中呆过。
同一作者不同的记载方式,使“烛光斧影”一案显得扑朔迷离。因为,赵光义继承帝位后,公元979年发生了赵匡胤的长子德昭被迫自杀,981年次子德芳无故而死及逼走亲弟弟赵廷美。尽管,宋史上记载的“金匮之盟”的事,但赵光义“烛光斧影”、“戕兄夺位”的嫌疑还是很大。
据载,南宋高宗赵构选赵匡胤的后代继位是对赵光义夺位愧疚。当时,宋室南渡后,朝野普遍认为宋室的遭遇是天命所至。赵匡胤未失德,其子孙不能享国。还有人附会说,金统帅金兀术赵匡胤投胎来索取自己的江山的。只有把江山归还赵匡胤的子孙,天下才安宁。
但史学界也要观点认为,赵匡胤因为吸取北周孤儿寡母被他夺取天下的教训,当年儿子年幼,于是传位给亲弟弟赵光义。
历史真相如何?相信随着现在科技技术的发展,赵匡胤之死一定会真相大白的。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