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富沈万三和朱元璋是什么关系
对于沈万三一家的致富之路完全可以用“勤勤恳恳和误打误撞”这两个词语来表示,起初沈万三跟随着自己的父亲来到了周庄。
这里的气候非常温和,适宜耕种,灌溉的条件也非常便利,再加上沈家人都有着勤恳肯干的优良品质。
即便他们所拥有的这片土地位于一处低洼地,种植的条件与其他人家相比不是非常的优越,但是沈家一家人却凭借着勤劳肯干的精神,让这块无人待见的低洼地成为一块产量收入颇高的熟地。
后来,随着时间的不断积累,沈家的土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增多,农作物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就这样,沈家通过躬耕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田地更是遍布天下。
"东庄积雪",这个成语所描述的正是沈氏庄园当年的景色。
因为当时沈家的东庄有许多巨大的粮仓,每年都储藏着无以计数的粮食,这些为沈家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后来,沈万三便开始用自己在农业方面积累下来的财富,购置了很多大宅子,并且开始进军商业领域。
凭借着商业方面的聪明才智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得到了当地富甲一方的陆氏的赏识,两人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密,有时候还会聚在一起聊一聊当下的商业局势,一起喝一喝下午茶。
因此,在陆氏年近花甲,看破世间红尘之后,他意识到如果自己离开人世留下来的巨额财产必然会对当时的时局引起动荡,甚至还有可能会引起有心之人的利用与哄抢,在这种情况下,陆氏就决定将这笔巨额资产赠予沈万三。
这笔财富对于沈万三未来宏图而言,可谓是锦上添花,而将财产赠予沈万三管理的陆氏就前往澄湖边开设了云馆,而看透人间世故的他则成为一个道士。
这样的生活,持续到了陆氏离开人世。
而得到这些钱财的沈万三则继续自己的前往商业领域的脚步。
此时此刻,富有商业头脑的沈万三意识到仅仅在周庄内部以及周边的几个城市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内地的丝绸,瓷器,粮食以及手工艺品运往海外。
只有这样才可以拉动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沈万三就开始充分利用周庄交通发达的水路,将商品进行贸易与流通。
正是这个过程中,沈万三不仅将内地的物品运出了海外,而且也从海外带来了很多稀奇物品。
例如象牙,珠宝,香料以及珍贵的药材都是一些非常典型的代表。
很快,沈万三就通过出海通番的方式将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了江南的第一富豪。
对于沈万三的成功,世人都觉得非常的惊讶,为此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人人都说沈万三之所以能够发迹,是因为他的手中有一个能够生财的聚宝盆。
只要将在盆中放进去一个金钗子,就会立刻又出现一个金钗子,放进去元宝,就能取出元宝,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让沈万三成为了当地的第一富豪。
当然,民间传说只是传说,沈万三的发迹之路除了自身的勤恳奋斗和出奇的商业头脑以及贵人陆氏的助力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沈万三有一双审时度势的眼光。
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个国家的商业,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沈万三要想在商业方面得到发展,那么他的背后就必须要有一个坚实的后盾。
因此,沈万三在意识到这种情况之后,就找上了张士诚,对于沈万三送来的钱财以及金银财宝,让张士诚的内心甚是开心。
就这样,张士诚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沈万三的坚实靠山,但是没过多久,沈万三的这座靠山就彻底崩塌,被朱元璋一举歼灭。
这时大家一定会问朱元璋和张士诚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切还要从元末清初说起,张士诚曾是处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拥有一定的权势,此人在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一生经历更是丰富多彩。
从小小的盐商起步,成为消灭元朝的重要人物。
但是不幸的是他是一个荒淫好色之人,在治国理政方面并没有什么作为,甚至做起事情来没有决断力。
因此,在朱元璋和陈友谅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陈友谅曾多次想要和张士诚联手对付朱元璋。
但是目光短浅的他并没有认清当时的形势,他不仅仅拒绝了陈友谅的联合请求,而且还对那些劝解自己和陈友谅联手的大臣进行了处罚。
很快,张士诚就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陈友谅在被朱元璋消灭之后,转头就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张士诚开始了进攻。
此时此刻的张士诚只能说是疲于奔命,因为此时除了朱元璋的攻击之外,已经投降元朝的方国珍和元军都在攻击张士诚。
很快,他就败下了阵地,被押解至明朝都城应天府,自缢而死,这一年的他仅仅只有47岁,而他的弟弟也被朱元璋俘虏。
看着自己昔日靠山倒下的沈万三,转头就去找了取得了胜利的朱元璋,为了能够成功获得朱元璋的信任,沈万三就给朱元璋送去了一大笔巨款。
明朝首富沈万三和朱元璋是什么关系
这笔巨款对于沈万三而言可谓是雪中送炭,因为此时的朱元璋由于长期的战争积蓄已经花的所剩无几,于是对于沈万三送来的这笔钱朱元璋选择欣然接受,打算用它来扩建自己的军队,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
没过多久,沈万山又一次向朱元璋送去了金钱和粮食,这一次朱元璋又一次选择了笑纳,其原因非常简单。
无非就是建国之初,需要这些钱,一次又一次地送礼,一次又一次的欣然接受,给沈万三造成了一种错觉,那就是朱元璋愿意给自己当靠山,继续在商业发展中做霸主他甚至还认为自己以后就可以当着朱元璋的面,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
很快,在后续的发展中,他就为自己的无知想法和愚蠢行为付出了代价。
明史卷113《高皇后传》中曾对沈万三的愚蠢与张狂的行为有过明确的记载,当时朱元璋在成功建立大明王朝之后,打算将南京该地区进行修葺。
但是毕竟当时国家建设不久,经济紧张,在这个时候,财大气粗,一心想要讨好朱元璋的沈万三抓住了机会,竟然对朱元璋说道:“我愿意帮助修筑都城的三分之一。”
沈万三此话一出,他不仅没有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与赞同,反而在心中对此人更加的忌惮。
不得不说,沈万三对于南京都城的建设可谓是费尽心思,甚至还提前三天完成了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
在完成这项工程之后,特地举办了一场庆功宴,在宴会上的沈万三对那些来参加宴会的大臣们各种吹嘘。
看着这样的他,朱元璋的内心非常气愤,便讽刺的说道:“以前有一个白衣天子,他将自己称之为素臣,在我看来此人就是您老人家呀。”
朱元璋在说完这句话之后,讥讽地一笑。
沈万三在听到这句话之后,不仅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因为朱元璋的这番话变的更加的张狂,甚至还要开心的答谢朱元璋的夸奖。
而真正激怒朱元璋的并不是此事,而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沈万三竟然要代替朱元璋犒劳三军。
三军不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在朱元璋那个时期,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权势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支柱。
现在的三军就是陆海空三军,而古时候的三军主要指的是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
前军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开路,侦察,参与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在行军的过程中需要带上大部分军事物资,而中军是作战的主力部队,主要是由骑兵和步兵组成的。
后军虽说是由大量的农民工组成,但是他们为前方的战士提供了稳定的物资支持。
因此,三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位统治者都非常注重三军的重视,当然重视权力的朱元璋也不例外。
因此,当沈万三在提出要代替朱元璋犒劳三军的时候,朱元璋脸上的表情变得越来越凝重。
但是此时此刻的他并没有选择将自己的怒火发泄出来,而是暗示道:“我的军队有百万余人,你怎么能做到全部都发放呢?”
很明显,这句话无非就是朱元璋想给沈万三找台阶下,可谁知,沈万三不仅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听懂朱元璋的言外之意,反而大摇大摆的走到朱元璋的面前,狂妄的说道:
“皇上,您千万不要推脱,我这里有的是钱,别说百万两银子了,就算是百万黄金我也能拿得出来,犒劳三军的事情就由我来做吧,一定包您满意。”
面对沈万三不依不饶的请求,朱元璋心中的怒火越加旺盛,他心想你一个匹夫凭什么来犒劳我的三军,简直就是一个刁民。
于是朱元璋愤怒的说道:“一介平民竟要犒劳天子的军队,是一个犯上作乱之人,应当诛杀。”
马皇后劝谏说:“我听说所谓法律,是用来惩罚不法之徒的,而不是用来惩罚不祥之人的。平民百姓富裕到可以与国家相匹敌,是他自取不祥。不祥之人,上天将会降灾于他,陛下为什么要去诛杀他呢。”
在马皇后的一番劝解之下,朱元璋便将沈万三流放至云南充军。
在被流放至云南之后,他往日在江浙一带的很多朋友都特地去往云南看望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茶马古道,将很多物品都运输到了物资缺乏的滇西北,乃至进藏。
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具有商业头脑的沈万三又一次依靠茶马古道重操旧业,重新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经商之路。
就这样,沈万三在云南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阶段,在1393年的时候离开了人世,并且被安葬了贵州省福泉市福泉山下,虽说沈万三在死后得到了安葬,但是这对于沈万三而言,他的心中始终都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回到自己的故乡。
终于在1498年的时候,沈万三的五世孙沈延礼带着自己的儿子沈博及女沈琼莲,将沈万三的遗骨从福泉山迁葬到了江苏周庄银子浜,实现了沈万三最后回归故乡的遗愿。
其实,朱元璋与沈万三之间的关系无非就是一个位高权重的政治家和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之间的较量。
虽说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是不可分离,紧密相连的,但是不可否认,在绝对的权力面前,沈万三的这些钱财根本不值一提。
因此,在沈万三一次又一次地无脑炫耀之后,终于将朱元璋惹怒,最终发配至云南,客死他乡,结局令人惋惜。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