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宋高宗明知秦桧是奸臣,为何还重用他20年?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奸相佞臣,若论知名度,南宋宰相秦桧恐怕要居于前列。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评价秦桧:“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赵高……”然而,另一位学者胡适却说:“秦桧有大功而世人唾骂他至于今日,真是冤枉。”如秦桧这等童叟皆知的大奸臣,为何会有如此争议呢?

毫无疑问,秦桧的历史作为,注定要被写入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但从南宋开始,为何每朝每代都有人为秦桧翻案呢?宋高宗赵构也曾认为:“自中兴以来,百废而复备,皆其辅相(秦桧)之力。”笔者没有为秦桧翻案的意思,但有个问题不禁要引起思考:秦桧窃居相位20年,宋高宗为何还要重用他呢?宋高宗难道真的没发现秦桧是奸臣吗?

事情要从秦桧担任宰相那一年说起,公元1131年,也就是宋高宗登基的第4年,这一年,南宋宰相范宗尹被罢相,《宋史》云:

宗尹既去,相位久虚。桧扬言曰:"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或问何以不言,桧曰:"今无相,不可行也。"

即,秦桧先扬言说“我有二策,可安天下”,然后又说可惜现在没有宰相。一个月后,秦桧被任命为宰相他的“二策”终于公之于众,那就是八个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具体的意思是说:反正长江以北已经被金国控制,不如索性承认这个事实,南宋朝廷只需要偏安江南,治理好江南即可。不仅如此,还要把北方逃难到江南的百姓都送到江北,还给金国,作为向金人示好的条件。这就是“北人归北”。

秦桧的这个提议,其实就是变相承认了南宋放弃收复江北的事实。秦桧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二策”让他彻底栽了跟头,要知道,当时的朝臣,大部分都是北方人,韩世忠,陕西人;岳飞,汤阴人;吕颐浩,山东人,难道要将这些人都送给金人?所以说,当秦桧的提议被公之于众的时候,南宋朝廷立即炸了锅,大家无不反对秦桧,最后宋高宗也很愤怒,宋高宗赵构质问秦桧:“朕也是北人,该归哪?”

秦桧犯了众怒,在一片骂声中被罢相。

秦桧之所以会栽跟头,原因有两条,第一,他初居相位,根基未稳;第二,他虽然想迎合宋高宗,但却没有彻底摸清宋高宗的想法。

秦桧的这次失败,让他彻底警醒:若要在朝堂上屹立不倒,不仅需要培养自己的势力,更需要摸准皇帝的心思。

秦桧的高光时刻,总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议和”。其实,作为奸佞,秦桧并非一生下来就是怂包,在北宋末年,秦桧还曾经是主战派。

宋高宗明知秦桧是奸臣,为何还重用他20年?宋高宗明知秦桧是奸臣,为何还重用他20年?

秦桧,字会之,湖北黄州人,其父曾做过县令,秦桧早年曾靠教书糊口,早年的生活十分艰难,因此,他也曾有“大志”,希望自己“若得水田三百亩”。

宋徽宗年间,秦桧考中进士,靖康之乱前,金兵包围汴梁,秦桧多次上书请战,都被宋钦宗否决。当时,北宋打算割让河北向金国求和,派秦桧为和谈使者,秦桧还一度闹辞职。《宋史》云:

桧言:"是行专为割地,与臣初议矛盾,失臣本心。"

秦桧的意思是说,要是专门让我去割地求和,这和我“主战”的主张相违背,失去了我的本心,我宁愿辞职。

后来,金人扣押宋钦宗的弟弟赵枢,又要求北宋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当时范宗尹等70余人都赞成割地求和,只有36人坚决反对,秦桧就在这36人中间。

可见,秦桧虽然是汉奸,但也是需要时间来“孵化”的,并非一出生就是汉奸。

公元1127年,靖康耻,“二圣”被俘,秦桧也在被俘之列。在金国,大多数宋臣坚贞不屈,秦桧在面临威逼利诱的时候,终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他要见风使舵,保住自己的富贵。孟子曰:威武不能屈;秦桧曰:何必逞强!

在金国,秦桧展现出自己圆滑的一面,他八面玲珑,最终当上了金国的“参谋军事”,在金太宗的弟弟完颜昌(挞懒)麾下吃香喝辣,有一次,金兀术(完颜宗弼)还特地宴请秦桧,表达对秦桧的看重。

公元1129年,完颜昌奉命攻打楚州(淮安),秦桧为完颜昌执笔,写下一封劝降书,劝楚州将士投降金国,然而,据《挥鏖后录》记载:

痛扶伤巷战,虽妇人女子亦挽贼俱溺于水。

也就是说,楚州将士拼到断粮,城破后百姓仍然坚持巷战,就连妇人女子也要拉金人同归于尽。秦桧的劝降书虽然没有起到作用,但他却让金人看到了他的忠心,后来,金人放秦桧南归,秦桧来到南宋后,竟然大言不惭,说自己是杀了金兵,夺走船只逃回来的。

宋高宗明知秦桧是奸臣,为何还重用他20年?宋高宗明知秦桧是奸臣,为何还重用他20年?

后人普遍认为,秦桧南归,是金人派遣的,但也有人认为,秦桧一开始就想着如何逃脱金人之手,他是故意讨好金人,才捞到南归的机会。但不管是哪种情况,秦桧若想如愿,都必须先讨好金。所以说,秦桧拍马屁的功夫,这个时候恐怕已经练成了。

公元1135年,金太宗去世,其弟完颜昌主政。秦桧猜出宋高宗赵构意在议和,秦桧趁机上奏重提议和,虽然遭到大多数朝臣的反对,但却得到了宋高宗的欣赏,宋高宗对秦桧多次提拔,两年后,秦桧重新进入枢密院。

其实,当时金太宗去世,金国内乱不断,是抗金的大好时机,韩世忠、岳飞等人都跃跃欲试,为何秦桧认为宋高宗的内心其实不想开战呢?对一个宋朝人来说,打败金国,收复失地,当然是首要任务,但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保住自己的皇位才是第一要务。

宋高宗刚建立南宋的时候,和金国有国仇家恨,他任用主战派大臣李纲为相,多次挥兵北上,结果一路惨败,两年来,宋高宗除了一路逃命,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获。

有人认为,宋高宗之所以不愿主战,是怕打败了金国,父亲(宋徽宗)和哥哥(宋钦宗)被迎回来,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其实,这种说法多虑了,宋高宗之所以会选择妥协,是一位他从骨子里认为南宋根本打不过金国,拼到最后,南宋的宗庙怕被打光了。

秦桧不愧是揣摩人心的牛人,他号准了宋高宗的脉搏,所以,他多次提及的议和主张,就深入了宋高宗的内心。

公元1138年,秦桧第二次成为宋朝宰相,在秦桧的建议下,宋高宗和秦桧进行密室政治,私下决定和金国媾和。秦桧这么做,有三大好处:

其一,大权独揽,得到宋高宗的信任;

其二,秘密进行,不受其他主战派的弹劾和干扰;

其三,若和谈成功,自己能继续当太平宰相。

在秦桧的不遗余力下,宋金和谈成功,主战派的岳飞被迫害致死,与此同时,秦桧趁机打击异己,形成自己的政治联盟。

宋高宗明知秦桧是奸臣,为何还重用他20年?宋高宗明知秦桧是奸臣,为何还重用他20年?

秦桧拍马屁,远不止“议和”这点事,在立储上,秦桧可谓老奸巨猾。早在公元1129年,宋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夭折,宋高宗几经努力,就是生不出儿子,无奈之下,收养了太祖的两位七世孙,分别是赵瑗(宋孝宗,后改名赵昚)和赵璩。当时,朝臣们普遍支持年长的赵瑗,多次提议立赵瑗为太子,宋高宗满脸敷衍,让群臣摸不透心思。

公元1138年,也就是秦桧第二次担任宰相的那一年,赵构任命赵璩为吴国公,这个封国比赵瑗大得多,另一位宰相赵鼎误以为赵构要废长立幼,带领百官强烈反对,唯有秦桧另辟蹊径,秦桧私下对赵构说了一句话,让赵构欣喜不已,秦桧云:

“赵鼎欲立皇太子,是待陛下终无子也,宜俟亲子乃立。”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说:赵鼎想让陛下立赵瑗为太子,是希望陛下终身都没有儿子,其实我认为,陛下应该立自己的亲儿子!

秦桧的老同事张浚曾说过一句话:“近与(秦桧)共事,始知其暗。”意思是说,秦桧这个人,为人处世太阴险了,秦桧对宋高宗说的这句,尽显小人之心,其实,当时宋高宗赵构年仅31岁,秦桧的意思是说:陛下以后还能生出儿子,赵鼎这些人老盼着你生不出,还干涉你立太子。秦桧的一句话,不仅戳到了宋高宗的痒处,更把赵鼎等人说成小人,进一步获得宋高宗的信任。这等巧言令色,不可不谓无耻!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宋钦宗的九弟,若北宋没有发生靖康之耻,赵构是根本没有机会继承皇位的。既然赵构成为了宋朝皇帝,他最想做的一点,就是得到天下人的认可,而南宋偏安江南,若想让人们认可,其实难度较大。秦桧摸准了宋高宗的心思,为他开启了粉饰太平之路。根据《宋史》记载:

宋高宗年间,天降瑞雪,秦桧要为赵构歌功颂德;海水清澈,秦桧让地方上表祝贺;公元1143年没有日食,秦桧又将赵构夸一遍,后来,虔州的一个木匠锯开一块木头,木头里竟然有“天下太平年”5个字,秦桧更加激动,让史馆大书特书,一定要将此事记录下来。

总之,秦桧主政,月月都有祥报,就连金兵南下,朝廷商议迁都时,秦桧也有“祥瑞”递上来,为了拍马屁,秦桧无所不用其极。

宋高宗作为南宋第一位君主,他虽然诛杀岳飞,和金人媾和,但他其实并不是糊涂蛋。比如,秦桧报了这么多祥瑞,到底是不是祥瑞,宋高宗心知肚明。比如,秦桧建议和金人议和,议和对恢复宋朝江山(非对宋高宗本人)是否有弊,宋高宗也是知道的。也就是说,宋高宗的内心是分得清忠奸的。那他为何还会重用秦桧呢?

纵观宋高宗时期的宰相,鲜有超过3年任期的,唯有秦桧窃居相位长达20载,宋高宗明知秦桧是奸臣,为何还要重用他呢?

其实,在封建王朝,许多君王都是如此,嘉靖重用严嵩乾隆重用和珅,并非不知严嵩、和珅之奸,作为帝王,有时候也需要谋取私利,自己出手不方便,因此需要一个迎合自己的奸臣来背锅。但当君王和奸臣长期绑定在一起的时候,君王又无法彻底把自己撇清,于是君王便不能主动将奸臣定义为“奸臣”,因为一旦如此,自己就不是“明君”了。这就是秦桧一直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权力的背后,细思极恐!

公元1155年,在民族英雄岳飞去世13年后,一代奸相秦桧病逝于自己家中,善终。真应了那句话: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