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打败方腊的到底是谁?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主要讲述了北宋末年众多好汉被官府欺压而纷纷前往梁山落草为寇、对抗朝廷,后来被朝廷招安,又为国四处征战,最终走向灭亡的故事。
提到这本小说,人们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善于收买人心的宋江、机智聪明的吴用、勇猛过人的李逵等经典人物,他们在施耐庵笔下被刻画的十分生动,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上述几位,打虎英雄武松也是威名赫赫,令人喜爱。
在小说当中,武松曾经趁着醉意将景阳岗上的老虎打死,后来他的兄长武大郎被奸夫淫妇潘金莲、西门庆所害,他又手刃仇人为其报仇。
加入梁山后,武松被任命为步兵统领,他跟随宋江接受招安,并帮助朝廷四处剿灭叛军、抵御敌国。在征讨农民起义军方腊时,武松失去了一条左臂,宋廷赐其十万贯钱以表嘉奖,最终他八十岁时于六和寺坐化,算是得到了善终。
小说里,方腊是被独臂的武松擒获,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击败方腊的人并非武松,而是当时的名将王禀。
王禀,生年不详,据史书记载是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河南开封人氏。论起出身,王禀相当不一般,因为他的八世祖王抟、十世祖王玙、都在唐朝时官居宰相,其二十八世祖王导更是东晋的开国功勋,在历史上那是响当当的人物。到了宋朝,王禀这一支不但从王家世代居住的琅琊迁到了汴京,还大多投身行伍,留下了从军的传统。
受到家中人的影响,王禀从小也是研习兵法,锻炼身体,并在从军后很快得到提拔,被任命为婺州观察使,步军都虞候。宣和二年(1120)十月初九,因为朝廷对自家产业的无情压榨和剥削,本是漆园主的睦州青溪,也就是今浙江淳安人方腊暗中纠集贫苦大众和社会闲散人员,发动了著名的方腊起义。
历史上打败方腊的到底是谁?
当时的百姓早就不满朝廷的统治,宋军战斗力也因为朝廷挪用军资、欠发军饷而大大减弱。因此,仅仅数月之内,方腊率领装备并不精良的民众四处征伐,却能够大败官兵,再加上他的义举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百姓和各方势力的积极响应,他的起义军在巅峰时期一度占领六州五十二县,势力范围包括今天的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这年十二月末,方腊率军攻破南方重镇杭州,一举切断了朝廷的经济命脉,这下,宋徽宗才如梦初醒,连忙派出大宦官童贯担任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率汴京禁军、陕西官兵南下镇压起义。宣和三年(1121)正月,大军浩浩荡荡出发,只是挂职平叛的童贯将军队兵分
两路,其中一路就交给了王禀率领。
二月份,王禀所率的一路兵马就长驱直入包围了杭州,叛军则很快因为粮草不足被迫撤离。作为一方重镇,杭州的丢失极大地打击了叛军的积极性,也提振了宋军士气。为了夺回主动权,方腊在三月初再次组织主力强攻杭州,但准备充分的王禀轻松守住了城池,也给叛军好好的上了一堂"守城课"。再次击败叛军,王禀打算乘胜追击,于是紧接着,他便进军攻打方腊的家乡睦州。
三月十九日,王禀占领方腊的出生地兼根据地青溪县,将只剩少部分兵马的方腊逼得退守帮源洞。五天后,和刘镇率领的西路部队会合后的王禀率领宋军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了最后的七万叛军,首领方腊、其妻邵氏、其子方亳等人都被生擒至汴京定罪。这场战争后,立下战功的王禀被封为宣抚司都统制,在众将领中地位很高。
宣和四年(1122),宋与北方的金国结盟,约定一同讨伐辽国,事成后宋朝取得燕京故地。然而消灭辽国后,金国背弃盟约发兵攻宋,其大将完颜宗翰率领大军将太原重重围困。早在金兵到来之前,贪生怕死的童贯便弃城而走,但当时的太原知府张孝纯与王禀都不愿意将这座重要的城池拱手相让,于是带领全城军民选择了留守应战。
在全城军民的奋战和王禀的随机应变之下,占据实力优势的完颜宗翰围攻了长达九个月时间却久攻不下。令人气愤的是,当时忙于自保的北宋朝廷自始至终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支援太原。
因为长期的孤立无援,太原城最终还是被攻破了,城破后,王禀身先士卒与敌巷战,身中数十枪却仍然撑着最后一口气携子投汾河而死,可谓非常壮烈。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