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雅克萨之战清朝已经取胜,为何康熙还要跟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作为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方国家签订的正式条约,《尼布楚条约》意义重大。

《尼布楚条约》的背景,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和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军打赢了两次雅克萨战役。

雅克萨之战只是两大帝国的一次小规模战役,俄国第一次只有450人,第二次也不过826人。清军同样人数不多,第一次出动了3000人,第二次只有2100人。

雅克萨之战的详细过程,这里就不说了。许多人认为清军通过长期围困的办法才打赢第二次雅克萨之战,说明战斗力非常孱弱。事实上,2100人对826人,清军人数虽然占优,但对方有城池可以据守,双方只能说势均力敌。俄军最后只剩150人活着投降,清军既没有付出多少伤亡,又达到了战略目的,这是一次成功的战役。

战后,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康熙为何要在已战胜的情况下与沙俄签订城下之盟?尼布楚条约意义何在?

1、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2、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则捕拿问罪。十数人以上集体越境须报闻两国皇帝,依罪处以死刑;

3、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4、双方在对方国家的侨民“悉听如旧”。

5、两国人持有往来文票(护照)者,允许其边境贸易;

6、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最重要的实际上就是第一条,它划定了了两国的边界范围。

不管认为《尼布楚条约》是亏了还是赚了,都要看看划分地区之前的归属。

实际上,这片地区本来没有归属,或者说归属不明。

雅克萨之战清朝已经取胜,为何康熙还要跟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雅克萨之战清朝已经取胜,为何康熙还要跟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当时清朝在帝国的北部边陲,并没有国界的概念,这片土地地广人稀,满洲人也很少来这里。在这里生活的部族主要是布里亚特蒙古,也被称作“浩里土默特”,清军入关后,把大量满人迁入关内,忙于关内的统一战争,更加管不到这里。

也就是说,这片土地当时算是无主之地,不属于任何一个帝国。这片地区,只有实际控制的概念,而没有国土的概念。

被谁实际控制呢?在明朝崇祯年间,沙俄开始向黑龙江流域渗透,建立了不少据点,当地的蒙古首领已经臣服沙皇。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多年,康熙自己也承认,在条约之前,当地已被俄罗斯控制了五六十年。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以及之后的皇太极多尔衮,为什么选择花费几代人与明朝死磕,而不是往更北,无人实际控制的西伯利亚发展。

因为女真以北,极度苦寒,既不适合耕种,又没有什么出产,连世代生活在关外的女真都不愿往那去。

从气候上看,外兴安岭已经属于亚寒带地区,非但不适合长期渔猎为生的满族,更加不适合农耕地区的汉人生存,在当时条件下,这是片难以控制的地区。

如果这是块富饶的地方,可能努尔哈赤早就带着八旗将它纳入统治,而不用非得花费毕生时间,还在关外不得其门而入。

对于康熙来说,更是如此。清朝立国后,连东北的条件八旗都觉得艰苦,不愿意待在老家,纷纷移居关内,清朝发配犯人,也就是到宁古塔,当时已经被认为差不多到了黄泉。

宁古塔到雅克萨,差不多还有3000多里,更别说再往北的西伯利亚。

所以,清朝宁愿冒着失败的危险也要入关逐鹿天下,而不愿往北发展西伯利亚。

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国家的疆域是有极限的。如果不顾自身实力一味予取予求,最后带来的结果不是国土的扩张,而是自身的毁灭。

一战时候的沙俄,二战时候的日本,都是很好的例子。

回到清朝,西伯利亚就接近它当时的极限。

当时的远东是苦寒之地,地广人稀,清朝要控制这片地区,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无法计算,并且砸进去都不一定听得见响。

雅克萨之战清朝已经取胜,为何康熙还要跟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雅克萨之战清朝已经取胜,为何康熙还要跟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再倒推回明朝,为什么永乐之后要开始收边,为什么明宣宗要放弃交趾,为什么明英宗三征麓川打了胜仗,最后还是把缅甸给丢了,都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国家民族思维来要求古人,在当时,要控制交趾或缅甸对明朝来说都是劳民伤财,那些旮沓地方看上去只出穷山恶水和刁民,收不上什么税,还要倒贴不少,除了穷还是穷,这笔买卖看上去只赔不赚。

明朝皇帝们放弃交趾和缅甸,虽然也有不同意见,但大多数人也同意这样的做法。客观上看,它也确实起到了稳定边境和节省国家财力的作用。

以清朝当时的国力,如果仅专注于东西伯利亚,或许可以实现实际控制,但现实并不给康熙这个机会。

康熙面临的局面实际上更险恶。

雅克萨之战发生在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

在战争发生四年前的1681年底,清军才刚刚攻入云南昆明,基本平定持续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

两年前——康熙二十二年,海岛上的明郑政权刚刚灭亡。

康熙自即位6年后开始亲政,已经打了将近10年的仗,国力之消耗可想而知。

国力是一方面,还有迫在眉睫的威胁。

这时的清朝,版图还远不如极盛时期,西北方向,只是继承了明朝晚期的领土,和后来极盛时期的疆域还不能比,如下图所示。

康熙所要面对的,正是西北方向准噶尔汗国的威胁。

准噶尔并不是弱者,在当时它是个横跨中亚的汗国,极盛时期实际控制的面积达到700多万平方公里,比之当时的亚洲霸主大清帝国也毫不逊色,与之开战,清朝需要打的是整体战,而不是像之后乾隆出征缅甸、安南等局部战争。这场战争,延续了70多年,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才最终将准噶尔平定。

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同一年(康熙二十八年),准噶尔就打到了漠北蒙古。第二年,已经挺进到克什克腾旗(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同一年,与清军在乌兰布通交战,这里离北京只有800里。

这时候,如果康熙还和沙俄去争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显然极为不智的行为。

雅克萨之战清朝已经取胜,为何康熙还要跟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雅克萨之战清朝已经取胜,为何康熙还要跟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康熙必须做出选择,是打算在东北和西北两线同时开战,还是快速解决东北方向问题,腾出手来全力对付葛尔丹。

这个选择,其实不难做出。以清朝的国力,即使不跟沙俄在东北方向发生大规模战争,只要沙俄在清准战争中扶持准噶尔,为其提供支持,清朝就将难以应付。

条约的本质,实际就是清朝和沙俄对远东利益的分配。

尼布楚条约以外兴安岭划界,东西伯利亚划归俄国,但沙俄长期没有向东扩张的动力。直到1840年以后,俄国才开始控制远东,而扩张的动力还是东方海参崴和旅顺这样的不冻港。

也相当于签订尼布楚条约后,沙俄老实了150多年。清朝以东西伯利亚交换了沙俄对清准之战保持中立,以东北方向换取了西北方向的利益。

我们还可以以俄国卖掉阿拉斯加为例来对比。

卖掉领土,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俄国也并不能说做错,它在性质上,与尼布楚条约是有些类似的。

俄国当时刚刚打完克里米亚战争,被英国、法国、奥斯曼等国家击败,损失惨重。经过长期战争,俄国国库已被掏空,而阿拉斯加孤悬海外,与清朝时期的东西伯利亚有些类似,没有什么收益,还要耗费财力。对俄国威胁更大的是,阿拉斯加紧邻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如果再次与英国交战,那里非但守不住,还可能成为英国进攻俄国的跳板。守也守不住,还得花钱,权衡之下,干脆卖给美国了事。

同样的,放到当时时代背景下,还没进入近代的中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并没有什么问题。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笔生意也算不上亏。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后,实际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面对着从欧洲东进的沙皇俄国,中国虽然在思维上保持着古老的朝贡和睦的模式,但在操作上已经开始把俄国当做一个平等的国家来进行外交。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按国际法行事,与外国订立条约。

事实上,俄国方面,始终对《尼布楚条约》是耿耿于怀的。

18世纪40年代,沙俄科学院院士米勒认为:(条约)是“戈洛文由于畏惧,迫不得已几乎完全按照中国方面提出的条件来进行谈判”,“这个条约使俄国人不仅丧失了一片较大的领土,而且也丧失了阿穆尔河的航行权...第一次遏制了俄国人在那些地区的武力扩张。”

著名历史学家和中俄关系专家何汉文说:《尼布楚条约》是20世纪之前,“中国外交史上唯一胜利的条约”,“使五十年来,俄国人在阿穆尔河一带的侵略阴谋,都成了泡影。”

吕思勉先生说得更为透彻,他认为:

此约俄人认为系用兵力迫胁而成,心怀不服,而中国对边陲,又不能实力经营,遂伏下咸丰时戊午、庚申两约的祸根。

吕先生所说的祸事,正是169年之后的《瑷珲条约》和随后的《北京条约》,俄国人铭心镂骨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终于在1858年-1860年找到了报复的机会。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