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临终前为何想让堂兄岳乐继承皇位?
作为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幸运登上皇位、权臣多尔衮摄政专权、任性废后、独宠董鄂妃、出嫁为僧、暴死于天花重疾,在这位年幼皇帝的身上有太多的谜团和疑案。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尔衮薨逝,年仅14岁的福临得以提前亲政。终于摆脱了多尔衮控制的福临正值年少叛逆时期,在很多方面有着任性妄为的做法。其中最任性的做法莫过于他在24岁突然天花重疾,临终前对皇位继承人的考虑和选择。
24岁的顺治皇帝得知自己大限将至,并没有按照大清祖制选择皇位传承人,抛开自己的亲生儿子不考虑,竟想要将大清皇位传给自己的堂兄,安亲王爱新觉罗·岳乐。这就不禁让人疑问了,顺治皇帝为何要将这好不容易得来的九五之尊拱手让与他人呢?他难道不知道自己的父皇皇太极为了大清王朝奉献一生、含恨而终吗?
就算福临想要打破祖制,使用“兄终弟及”的皇位传承办法,在皇太极的十一位皇子之中,尚有4子在世,又怎么会轮到关系远一层的堂兄呢?当时的顺治皇帝虽然有些任性妄为,但毕竟已经24岁长大成年了,对于皇位传承这样的重大问题不可能再任性胡来,所以这其中肯定有他的深思熟虑和长久打算。那么,顺治皇帝究竟为何抛开自己的儿子不考虑,抛开自己的亲兄弟不考虑,反倒退而求其次,首先考虑岳乐呢?
顺治临终前为何想让堂兄岳乐继承皇位?
首先,在顺治皇帝的一生中,除了自己最为敬重和爱戴的叔王济尔哈朗,就属和这个岳乐的关系最为亲近。虽然岳乐父亲阿巴泰没有得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重用,但是在顺治皇帝的倍加恩宠下,岳乐在顺治皇帝亲政以后屡受重用,到顺治晚年,更是位极人臣,被委任主持议政王大臣会议。要知道,在顺治朝还没有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中枢机关,那时候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就是最高权力机关。可见,顺治皇帝对于岳乐的信任和仰赖。
顺治皇帝年幼亲政,虽然有些任性,为人做事也带有强烈的叛逆迹象,但他在治理国家、维护朝纲、巩固中央统治方面却可圈可点,称得上是一代英主。亲政以后,他大力推行朝政改革,重用汉臣,极力缓和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初步奠定了大清王朝的疆土范围。
岳乐作为福临深为倚重的重臣,并没有辜负他的隆恩,一直都是坚定的站在福临身后,支持皇帝。他甚至力排众议,亲手推进改革,以实际行动支持自己的弟弟。而福临的那些亲兄弟们则安稳的享受着自己锦衣玉食的生活,全然不考虑朝廷和皇帝的苦衷,福临最小的弟弟博穆博果尔甚至还有造反篡权的心思而被福临处死,这都让年轻的顺治皇帝伤心至极。相比之下,福临更倾向于将皇位传承给这个坚定支持自己、理解自己的堂兄。
至于顺治皇帝的众位皇子,他不是没有考虑,而是深思熟虑以后才想要放弃的。
1、众皇子年幼,不足以担当大任。顺治皇帝一生抚育皇子8位,在他驾崩前,尚有6位在世,不是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但除皇长子早夭外,年龄最大的皇次子福全才刚满8岁,还是一群不谙世事、对朝政一窍不通的孩子。虽然顺治皇帝也年仅6岁就继承皇位,可是他有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助朝政,有孝庄太后在身后指点。深受摄政王多尔衮压迫和欺凌的顺治皇帝还会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个摄政王,让自己承受的这一切再在自己儿子身上重演吗?
2、顺治皇帝驾崩之时,清朝尚未将南明政权消灭,东南边陲台湾岛屿上的明郑王权也是屡次通过长江袭扰内地,长江以南、西北地区皆有战乱需要平息;数年的战乱让中国大地千疮百孔,百业待兴;在江南等地区更是有着强烈的反清势力和抵抗清廷情绪存在。这一切都急需一个英明果敢的君主大加整治,断不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能完成的。所以,从国家大局层面考虑,顺治皇帝选择岳乐继位也不是心血来潮之举。
虽然顺治皇帝在孝庄太后和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下,选择了皇三子玄烨继位为帝,是为康熙皇帝。而后,辅政大臣鳌拜山擅权专政也证明了顺治皇帝之前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但康熙皇帝的丰功伟绩、继往开来也同样证明了顺治皇帝最终选择的正确性。虽然,顺治皇帝在皇位继承人选择问题上有违祖制、令人费解,但却饱含一个年轻帝王的深谋远虑和大局观念,就冲着这一点,也足以说明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当得起一代英主的称号。
参考文献:《清代皇帝传略》、《清史稿》、《清世祖实录》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