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历史上出现的两次《杀胡令》有什么区别?

历史上有两次《杀胡令》或者叫《屠胡令》。

这两次杀胡令,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出于什么目的发生的?

第一次杀胡令

历史上叫《屠胡令》,是冉闵发起的。

历史背景,西晋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看到中原内乱,不满足于游牧生活,周边少数民族联合一同进入中原,史称“五胡乱华”,当然不止五个少数民族。

到了东晋,形成十六国,后赵是石氏建立的国家,后赵皇帝击败陈午,俘获了一位十二岁的孩子,命令石虎收养了他,这个小孩就是冉良,改名石瞻,也就是后来的冉闵。

石虎对冉闵非常不错,就像亲孙子一样对他,冉闵长大后,身高体长,非常勇猛。展现出了军事方面的天赋,打仗几乎没有败过。不管是胡人将领还是汉人将领,都非常畏惧他。

后来拥立石遵,反对太后和丞相专权,后来石氏内部纷争不断,冉闵就想取而代之,于是废杀了石鉴,还把石虎一家子孙三十八人,把石氏族人团灭。建立大魏政权。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亦欲诛闵等。……。闵、农攻斩伏都等,自凤阳至琨华,横尸相枕,流血成渠。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冉闵的杀胡令是对反对的胡族实行的,虽然杀了不少人,可惜人们往往看到了他的背信弃义,以及大肆屠杀胡族的一面,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你不杀不服的人,别人就会屠杀你的,尤其是胡族,不经他人哭,莫劝别人善,五胡乱华以来,汉人是被胡人称之为“两脚羊”。他杀的这些人相对于五胡乱华以来,他们杀的汉人那可是小巫见大巫了!

冉闵虽然有私心,挑起胡汉民族矛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解救了汉人被灭的事实。他建立的政权可是有不少胡人的,也没对他们下毒手啊,只是针对反对自己的胡族而已。

冉闵的结局:他被前燕的慕容俊,命人把冉闵押到了龙城,斩首示众。

一代枭雄冉闵就此落幕!

历史上出现的两次《杀胡令》有什么区别?历史上出现的两次《杀胡令》有什么区别?

第二次杀胡令

这次杀胡令发生在唐朝前中期,东突厥建立后突厥汉国,也叫第二突厥汉国。

默啜可汗是武则天的干儿子。

他是东突厥第二汗国的第二任可汗。

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反复叛唐投唐。

最后死于唐初东突厥突利可汗曾孙,和九姓的偷袭围杀下。

公元693年,默啜可汗在取得汉位后,就迫不及待的显示武力,侵犯到灵州,同时少数民族室韦也反叛大唐,同年西突厥拥立阿史那俀子为可汗,联合吐蕃也入侵武周。

武则天任命李多祚为右鹰扬卫大将军率军征讨,694年,默啜可汗被打败。

次后,多次进犯唐朝边境,默啜这一生都在打仗,反复无常,对唐朝几任皇帝都造成了困扰,投降后得到丰厚的奖励,然后再反叛,唐朝经历神龙政变后,唐中宗李显在705年复辟成功。

因为李显以前和狄仁杰曾率领军队迎击默啜可汗,但是大军还没到时,默啜已经劫掠后逃跑了,所以知道李显知道突厥的性格,喂不熟的白眼狼,自然对突厥没有武则天好了。

706年冬天十二月,默啜可汗再次进攻灵州鸣沙县,继而又进犯原州、会州等地,夺走了陇右牧马万余匹。

唐中宗李显大怒,取消了和突厥的联姻计划,他恨透了默啜可汗的反复无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显发布公开悬赏,《旧唐书》记载:“能斩获默啜者封国王,授诸卫大将军”。这次公开悬赏,可不仅仅是对国家将士们说的,还包括江湖人士以及民间其它人士,所以说这次悬赏也可以说是“江湖人士杀胡令”,针对的是突厥可汗追杀令。此事传到突厥,默啜可汗杀害了大唐使者假鸿胪臧思言。

默啜可汗最终结局:他在716年夏季六月,北征九姓铁勒中的拔野古部,在独乐水大破该部。在返回途中被杀,史书记载:默啜恃胜轻归,毫无防备,途遇拔曳固溃散的战士颉质略突然从柳林中跃出,将他杀死。

历史上的两次杀胡令,最大的区别就是第一次,针对的胡人族群多,人数多;第二次主要是针对个体。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