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逼杀三个儿子的王莽,是周公再世还是魔鬼附身?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人,西汉权臣、政治家、改革家,篡汉立新,为新朝开国皇帝。王莽统治期间,天下大乱,他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新朝成为中国历史最短命的王朝之一,存续15年。

千百年来,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阴谋家,是枭雄;也有人说他是很有前瞻性的社会改革家,如有史家认为,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社会改革家。胡适认为他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但后世绝大多数人都认定王莽是个篡汉的奸佞小人。

王莽的一生,极具戏剧性,他的一生前后二种面目。篡汉前,他是人人称颂的圣人明贤,被人称为“周公再世”;篡汉建立新朝后,他想凭借自己的理念,罔顾社会实际而强行改革,引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一腔好意变成了人人都咒骂的道德伪君子。

从被誉为道德楷模的圣人,到被咒怨为衣冠禽兽的小人,王莽到底是是怎么从道德制高点跌落到道德底谷的?难道他的谦恭真的是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吗?

逼杀三个儿子的王莽,是周公再世还是魔鬼附身?逼杀三个儿子的王莽,是周公再世还是魔鬼附身?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诗,诗中列举周公和王莽的例子来区别真伪,白大诗人借表扬周公,而嘲讽王莽的伪善。但要理清历史上真实的王莽,到底是真善还是伪善,到底是周公再世还是魔鬼附身,恐怕不是一首诗能说得清的。

由于正史一锤定音,王莽的历史定位不可能更改。今天社会上有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就是一些所谓的史学家、杂家,总喜欢标新立异,重新定位历史人物,其实大多是歪理邪说,幼稚可笑。

今天,我斗胆来分析、评价王莽,不是为他正名,不是为他翻案,而是分析一个世所公认的谦谦君子,为什么前后反差如此天壤之别?很多讲王莽不好,就是一味地附和讲不好,这种人云亦云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面对王莽这样一个独特的历史大IP,对待他人生的变化,就得另辟蹊径,在客观、史实的基础上,寻找王莽变化的心灵轨迹或心理信仰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他敢于放下中国古代士大夫视“忠诚为生命”的信念,篡汉立新,走向时代与传统道德社会的反面?是什么让他敢于舍下中国传统士大夫视“名誉为生命”的价值观?

通过学习研究,个人觉得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剖析王莽,或许可以找到外界认为他变化的心路历程,其实,在我研究的结果来看:王莽,根本上就谈不上变化,他的心路历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初心”,一直未变,他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复古周制,推崇礼仪,理想主义,虽然以个人之力,取得了江山帝位,但由于受到社会、利益阶层的掣肘,和个人能力的有限性、施政纲领天然的缺陷,给社会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导致一腔热血,改良社会的心愿落空,成为社会与时代的罪人。

往好的说:王莽作为时代罪人,其实本人是一心为社会,匡济江山,改良国家,可惜是能力有限,好心办坏事,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那是他一心之下的人世沧桑。

为什么说王莽的人生信条前后一致,改良社会的理想主义信念初心未改呢?因为通过研究发现,王莽一生最大的信念就是恢复周制,复古思想,“礼”字是他的核心。他从仕途腾达之前,到仕途发迹,再到篡汉一统江山,都是为了这个“礼”字。最后接下来,我就从三个方面,从礼的角度来分析王莽,只有在从这个角度弄清了王莽,就可知道王莽到底是周公再世,还是魔鬼翻身,或者什么都不是:

一、王莽发迹前的躬行之“礼”;

二、王莽大权独揽后持柄之“礼”;

三、王莽篡汉立新后的复辟之“礼”。

与那些吊儿郎当的富二代不同,出身世家的王莽为人谦恭,勤奋好学,绝对是别人家口中那个好儿子。

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汉元帝时期。他的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王莽少年时,其父兄先后去世,自然受到姑姑的特别怜爱。

王氏家族当时权势极大,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最显赫的家族。与生活奢侈张扬的王氏其他纨绔子弟不同,王莽这人生活简朴,为人谦恭好学,尊长爱幼,行为检点,他对外结交名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

王莽做得如此之好,以至于他成了这个声色犬马的贵族家族中的一个另类,也不出所料地成为了当时人人称赞的道德楷模,声名远扬。

这是王莽的年少时期的表现,如果你要说这个时期的王莽,是装出来的贤能,是伪善的话,我也要这样的伪善,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做的如此之好,我们宁愿要污蔑他是装出来,那只能说他是少年天才,从娘肚子里一出世,就知道要当伪善人,要篡汉要害人,这不是笑话吗?

我们应该要分析的是,为什么少年时期的王莽,与王氏其他子弟不一样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王莽的与众不同?我认为主要原因无外二点:

一是悬殊家境锻炼了坚韧之志。王莽由于父兄去世过早,并未得到世袭荣耀,“一日五封候”与他家无关,王莽只得从小就是由叔父们带大的,也就是说王莽自身家境只能算是家族兴旺,庇护沾光。所以,他从小就有立志之心,锻炼自己的坚韧之志。

王莽的姑姑王政君,一位饱受后宫凄凉的女人。好在能够有一儿子,儿子成了汉成帝后。深知母亲内心凄楚,即位之初就通过加倍恩宠几个舅舅来弥补母亲。王政君的五个平民兄弟在一天之内都被赐封为侯爵,史称“一日五侯”。少年的王莽面对叔叔伯伯们的封侯拜相,有着说不出的苦涩。他虽是太后的亲侄子,可由于父亲早逝,“一日五侯”也没封到他家头上。于是在烜赫一时、骄奢淫逸的王氏外戚集团中,王莽成了生于豪门的孤儿,奢侈大户里的穷人。

二是王莽自尊心与人格的过早修养。由于在叔伯家长大,自然就培养他从小谨慎、懂得感恩、自尊心强,并暗发奋进之坚韧心胸,所以,在其他王氏子孙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互相攀比、斗富的时候,他不追求物质,培养自己的精神洁癖,如衣食简朴、勤奋好学,把自己所学化为自用,融为一体,使周礼铭刻于心。执着的追求,使他成为了一名模范生,独树一帜。

少年初成后,王莽更懂得以礼待人,以德感人。如在对待自家的长辈方面就更加地孝顺、恭敬了。他独自一人承担起赡养母亲和抚养兄长遗孤的责任;但他从不去大富大贵的叔伯家流连,也拒绝那些叔伯们的施舍。他穿着和平民一样的粗布破衣,干着粗活,靠卖苦力养活家人。王莽对寡母极尽孝道,偶尔得些接济也悉数分给周边贫苦的百姓。王莽从穿衣到吃饭和当时街上的苦力几乎一模一样,和他们的唯一区别就是王莽会从破旧的衣衫里掏出一本诗书站在破瓦柴扉下抽空苦读。

王莽尽管不接受叔伯们的施舍,但不等于他不恭敬叔伯。他对待王氏家族里面的叔伯极为十分恭敬;青年王莽就是凭着至忠至孝的节操和知书达理的风度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人们在对王家日益不满的同时,慢慢把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这时王家的领军人物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得了重病,他的儿子们整日骄奢根本不把病危的老父亲放在心上。这位权倾朝野、红极一时的大将军竟落得个床前无孝子的晚来凄凉。就在王凤万念俱灰时,被他冷落许久的侄子王莽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来到了床前,开始了衣不解带的侍奉。几个月后,王凤病逝,临终前他拉着太后妹妹的手,没有提他的儿子,而是全力推荐了王莽。当时人们都称赞王莽为道德楷模。也正是因为这些事情,让汉成帝觉得王莽非常贤能。

当官之后的王莽,继续保持着朴素儒生的本色,他恪尽职守地履行着臣子的职责,对皇上和太后极尽恭顺,对同僚礼敬有加,丝毫没有把王家熏天的权势当作靠山。如果你硬是要说,这个时候的王莽的表现,就是因为算计,早就是一个阴谋家的话,那我只能表示佩服,一个将伪善装饰几十年的人物,也是人中之极品啊。何况,据我的以上的分析,王莽在这个时候根本不是一个刻意而为之的人。试问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家族黄金万两、富贵熏天,你会宁愿什么也不要,一个人甘愿清贫吗?绝对不会,凭这一点,青年王莽就不可能是一个阴谋家。他只是一个躬身于“礼”、执着于“礼”的道德高尚的人。

王莽成年后,顺利走上仕途,他结交贤能,礼贤下士。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一方面他建言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赏赐在职官员,增加编制礼乐;另一方面他对士人、平民推行恩惠政策,使孤寡老幼都能得到好处。天下无不称赞他。

但另一方面,王莽也在朝政上打压异己,驱逐可能取代自己的能人贤臣。甚至不惜以武力诛灭触犯怨恨他的人。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王莽逐渐把持了西汉王朝的权柄。

所以,这一时期的王莽,治政理论已经渐渐成熟,以民为重,以礼为尊,是其执政亲民的理念。而要确保自己的执政理念,就必须得朝纲独断,铲除异己,手段血腥。于是,这一时期的王莽,明显带有三大特征:一是执政亲民;二是以礼为基;三是攫取权利。

一、执政亲民的风格:他治家严格得近乎苛刻,所得俸禄赏赐一律扶危济困,自己的妻子却穿着比平民还破烂的衣衫,以至于宾客上门都会把王莽的妻子错当仆妇。王莽还带头捐献钱物,常常将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车马来接济穷人,以消减皇家园林来安置灾民。

为了给侄子寻得名师,王莽三顾茅庐去拜访贫寒的硕儒,感动得那些被冷落多年的大学者热泪盈眶。随着地位的升高,王莽愈发没有显露出一点骄横之气,相反,他更加谦恭。

王莽在治政上更是能臣巧匠,改革官场之风气。他建言应该首先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然后封赏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从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群起效仿。

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灾区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陈崇为宣传王莽,于是上表赞颂王莽的功德,说他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比。

王莽的善行,在日益腐朽的西汉贵族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不但平民一片拥戴,连贵族集团也为他的善行而有所动容,愿意把王莽树立为自己集团的偶像。继任大司马、大将军的王商,主动向外甥皇上和姐姐太后上书要求把自己的侯爵封地分一块给王莽。此事一经朝议,满朝文武竟都激动地要割自己封地给王莽。

二、以礼为基、矫枉过正(这里简单一讲王莽逼杀三个儿子的故事,就可以明白他根深蒂䓢的礼制观。)

1、首杀次子王获。

汉哀帝继位后,其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的外戚得势,王莽退隐居于新野,遂闭门不出,安分谨慎。其间,他二儿子王获因为杀了一个奴婢,而被王莽严厉责罚,且逼王获自杀,得到世人好评。当时许多官吏和平民都为王莽被罢免鸣不平,要求他复出。汉哀帝只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后,但没有恢复其官职。

2、二杀长子王宇。

王莽担心汉平帝的外戚卫氏家族会瓜分他的权力,于是将汉平帝的母亲卫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国,禁止他们回到京师。王莽长子王宇怕平帝日后会怨恨报复,因此极力反对此事,但王莽不听。

王宇于是与其师吴章商议后,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变主意,于是命其妻舅吕宽持血酒撒于王莽的住宅大门,然后想以此为异像,劝说王莽将权力交给卫氏。但在实行程中被发觉,王莽一怒之下,把儿子王宇逮捕入狱后将其毒杀,不仅如此,王莽还把怀有身孕的儿媳吕焉关入监狱,等到孩子一落地,便立刻将她处死。

3、三杀四子王临。

王临是王莽第四子,并被立为太子。

公元21年正月,王莽的第一任皇后(王咸之女)去世,王临与母亲的侍女原碧(也是王莽侍妾)有奸情,王临惟恐事发,与原碧密谋杀死王莽。事情被王莽知道后,将原碧抓起来拷打讯问,原碧将私通之事全部招认,王莽为遮掩家丑,把参与的拷讯的官员杀掉,然后赐儿子毒药自尽,临不肯饮,最后引剑自杀,赐谥缪王,故称统义阳缪王。

从王莽逼杀三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王莽为了成就大业,推崇古礼,发扬礼制,争取威权,不惜对做错事的儿子以“礼”之威仪来逼杀,虽然有助于其个人威望达到巅峰,但未免不讲情义,过于无情,这与周礼相比似乎又显得冲突。

三、攫取权利,心狠手辣。

如王莽在逼杀长子王宇事件中,把儿媳处死,并借机大肆打击了外戚卫氏一族,完全又背离了礼制之仁,凸现出了王莽残酷、血腥的一面。

王莽拥立九岁的汉平帝登基后,由王莽代理政务,得到朝野的一致拥戴。此后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渐暴露。

他开始排斥异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赶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后拔擢依附顺从他的人,诛灭触犯怨恨他的人。王莽知道要维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强化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于是他主动巴结当时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

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后和朝野的敬重,但为人胆小怕事,过于谨慎。王莽于是一边主动接近和拉拢他,引荐他的女婿甄邯担任侍中兼奉车都尉,一边以王太后的名义逼迫孔光为自己宣传造势,利用孔光上奏的影响力充当自己排斥异己的工具。

如果只是这样,那么王莽也只能说是一个不世出的野心家,一个关爱百姓的统治者。可不幸的是,王莽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开挂,前无止境。不然就此打止,他还可赢得为人臣子盛世的赞誉与恩宠。

但,历史没有假设,王莽也远觉得他的伟大抱负还没有到来。他的恢复古礼的思想远没有兑现,他所认为的理想社会远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终于,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从居摄二年(6年),翟义起兵反对王莽开始,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做皇帝的先河。

当然,王莽篡汉后,本还有机会为自己翻盘洗白,那就是推崇礼制,重唤民心,推进社会进步,民心归顺。然,史实恰好相反,开挂后的王莽皇帝由于执政上的理想、幼稚,导致执政改革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给国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深重,政治动荡,人心思变,整个社会流行所谓汉室当“更受命”之说。这种思潮为王莽代汉创造了一个舆论上的思想准备。西汉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灾荒,经济凋敝,人心浮动,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王莽篡汉正是适应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基本思潮--人心思变,社会思治这一实际情况产生的。

尤其让人惊诧的是,王莽篡汉,迎来不是群雄揭杆,而是万民的拥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现象。

但令人遗憾的是,开局如此顺利的新朝,又是如何在短短的15年中,从万民的拥戴堕落到万民的反对呢?王莽新政错在哪?是恢复古礼制之错还是社会弊病之故?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王莽几大主要的新政,涉及民族、文化等问题不作重点分析:

1、改革官制。参照上古官制与汉朝官制,制定了新朝的官制。中央设置了四辅、四将、三公、九卿和六监。地方上则将全国分为九州,一百二十五郡。州设州牧,郡的长官按照爵位的不同分为卒正、连率和大尹。县则设县宰。

2、实行土地国有。国家禁止私人买卖土地,并对拥有土地的数量严格控制,八口以下的家庭,耕地不得超过九百亩,超过的一律没收。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实行王田制。

3、重新分配耕地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由政府分给土地。以一对夫妇一百亩为原则,不满一百亩的,由政府补足。

4、冻结奴隶制度对现有的奴隶数量冻结,禁止继续买卖和产生新的奴隶、婢女。使其自然消灭。

5、强迫劳动凡是无业游民,政府制定惩罚措施,每人每年缴纳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政府强迫其服劳役,并在劳役期间供给饮食。

6、专买专卖和货币、自然资源归中央实行酒、盐、铁器政府专卖,禁止私人贩售。剥夺富豪。货币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山上水中的自然资源全部国有,由政府开采。

7、建立贷款制度。人民因丧葬或祭祀需要,可以向政府贷款,只需归还本金,不收利息。如果因从事农业、商业生产向政府贷款的,政府收取纯利润的十分之一做利息。

8、政府干预经济。由政府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纵市场。日用品在供过于求时由政府照成本购买,反之则由政府卖出,防止物价上涨。

9、征收所得税。政府对一切工商业都征收纯收入的十分之一的所得税,政府用这项收入作为贷款或者平抑物价的资金。

王莽新政,从内容上看,毫无不妥,且带有明显的社会优越性、思想超前,就是与二千年后的今天而言,也有积极意义。以至于今天很多人认为王莽是一个历史穿透者。近代史学家称赞王莽:“是历史上最有胆识最聪明的一位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可悲的是,本以为以礼制天下,恢复中华古制的王莽,一番雄心壮志,却落得以失败告终,他的新王朝连同他本人的生命也在被他的变革所激起的民变中毁灭。

王莽新政的失败,细究起来,有三大因素影响:

1、强大的社会既得利益集团掣肘;如革除社会弊习,废除奴隶制,土地收归国有后,就侵害了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受到了朝野的反对。这是王莽新政难以发挥作用的根本性原因。土地新政不但没有真正回到百姓的手中,同时地主和土豪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他做了个“两头都没有讨好”的事,这项改革遭到了社会上的普遍反对。

事实上,王莽虽然禁止奴婢买卖,但没有废除奴婢制度,只把奴婢改名为“私属”,奴婢事实上仍然存在,没有解决实质问题。社会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土地新政与废除奴隶制只得又被王莽予以取消。

2、新政超越时代,社会技术与国家治理能力跟不上新政要求的因素影响;如征税,就需要复杂的计算和高超的技术手段,而这些都超出了当时时代要求,新政如何实施,便成了大问题。

3、王莽个人的书生治国的能力原因。史家钱穆所言:“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

作为儒家巨子,不喑社会世事,不从社会实际出发,制定的新政全从个人恢古制出发,不考虑当时社会匹配之现实。王莽当贤臣当CEO可以挑大梁,当皇帝当董事长就显得大局不分、新政虽好,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指望三年五载全然革新社会,谈何之易,如何战略得当,新政推进有先有后,取用贤臣良将,制定长期治国之策,说不定,王莽恢复周礼,大有可为,那今天王莽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圣贤可比。

由于,新政不合时宜,故在执行过程中荒腔走板,如货币改革、城市与官职更名运动,使社会深受其害,同时又形成了更大官商垄断和腐败的产生,最终国家不但没有收益,反而使百姓的负担更重了,人民生活更加苦不堪言。

王莽在国内推行了这些名目繁多改革后,认为自己功绩显赫,伟大无比,应该拥有“四海”。他动用武力威逼羌人献出青海湖一带的土地设立“西海”,同时还人为制造“罪犯”强制移民迁往此地,名曰“疆改”。这种做法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甚至起来反抗。

王莽还在推行国内改革的同时,还在民族问题,犯下大错。对臣服于新朝的少数民族政权用兵,无端挑起战火,使边民遭受战争之苦。王莽还将四周诸国首领,由“王”降为“侯”,把“印”改为“章”。这无疑是对少数民族的羞辱,他们纷纷不再臣服于新朝,并经常侵扰边境,加速了新朝的灭亡。

从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王莽改革的本意和愿望是好的,甚至有历史“穿越”之感,但是他的改革没有结合实际,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了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极大混乱,结果适得其反。随之引发了民变,国人纷纷揭竿而起,很快形成了席卷全国的起义风暴,新莽政权就在这场大风暴中被彻底摧毁了。

值得一提而又令人讽刺的是,王莽作为真正的儒家精神殉道者,格外重视教育。他在国都建立国立中央大学,学子一度高达数万人。而这些学子后来因为毕业后王莽不能解决就业问题,而都返回了老家加入推翻王莽的起义军,其中就有刘秀兄弟。

反观王莽的一生,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理想主义者,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恢复周礼,按照儒家经义照搬全抄。虽然他的许多改革措施的本意和理念都是非常好的,但严重脱离实际,最终导致自己身败名裂,背负了一个篡汉谋逆的骂名,从圣人神坛跌到衣冠禽兽之列。

但王莽基于古礼的探索,对社会的改革,于今天依然有积极的意义。今天,我们来评价王莽,一定要有这样的历史观。当然不可否定的是,由于王莽执政的失败,导致人民生灵涂炭,人口从6000万骤降到2100万这样的人间悲剧,是必须值得批判的。

所以,王莽,谈不上周公再世,也说不上魔鬼附身,他篡汉前后,所事终一,皆是因为要推行周礼,恢复中华传统,跟今天我们一样,似乎有一个强大中国梦。只是这哥们,篡汉前,顺风顺水,贤臣得做,成为社会道德榜样,被誉为“周公再世”;篡汉后,创立新朝,同样也是推行道德文章政治,但因为不喑政治,CEO的身份,做了董事长的事,救民水火的理想没有达到,反而终乱社会,背负千古骂名。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会因为你的好心而将功补过,网开一面,千古恶名终究是要担的。但相对于历史上其他罪大恶极的人物,如商纣王、夏桀等之流,又要客观公正、还其一定的社会贡献,彰显历史公义。

可惜了王莽,一个毕生致力于周“礼”的失败的政治改革家!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