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朱元璋是如何从乞丐逆袭为开国皇帝的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是我国古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也是一位乱世枭雄。

朱元璋原本只是一位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的贫民。16岁那年,由于父母双亡,朱元璋不得不在皇觉寺出家为僧,后又以乞讨为生,度过了三年的流浪生活。

1352年,朱元璋投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凭借着智慧和勇敢,他逐渐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和亲信,并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1356年,郭天叙去世,朱元璋成为了郭子兴起义军的统帅,成为了威震一方的诸侯。之后,他先后灭亡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割据势力,逐渐称霸于南方。从1367年开始,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攻打元朝,并在1368年灭亡了元朝。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为明,他就是明太祖。

明太祖即位后,继续南征北战,先后平定了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区,并最终统一了全国。并且,他先后13次出兵攻打北元,保证了明朝边境的稳定。与此同时,他还制定了明朝的政治制度,重视生产,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至此,明朝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统治地位也逐渐稳定。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洪武之治”。

但是,明太祖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明太祖崇尚特务机构,建立了“厂卫”制度,设立了锦衣卫。并且,他还不断屠杀功臣,制造了“胡惟庸案”、“蓝玉案”等著名案件,导致明朝的开国功臣被诛杀殆尽。不过,明太祖屠杀功臣也为后来靖难之役朝廷没有大将可派埋下了伏笔。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走进明太祖朱元璋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吧!

一.世代贫农,出家为僧

在江苏北部有一个名叫沛县的小县城,今天,这座小县城和谐平静,人们生活的幸福安宁。但是,没有人会知道,我国古代仅有的两个平民出身的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都是来自于沛县。

沛县有一个以朱为姓氏的家谱堂号,名叫沛国堂,直到今天,以“沛国堂”为家谱堂号的朱氏家族依然繁荣昌盛,并以出身于沛国朱氏为荣。在古代,沛国朱氏也是十分显赫的家族,并世世代代居住在沛县。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不断侵扰着中原地区。为了躲避金兵的侵扰,中原地区的众多人口陆续向南方迁徙。沛县地处中原地区和江淮地区的交界处,是金兵南下的必经之地。因此,一些沛国朱氏的成员也加入到了向南方迁徙的队伍中,其中,有一支沛国朱氏的成员迁徙到了金陵句容通德乡朱家巷(隶属于今江苏句容华阳镇)。

南宋时期,句容朱氏有一个成员名叫朱仲八,以务农为生。朱仲八的儿子朱百六(明德祖)、孙子朱四九(明懿祖)都生活在句容,并都以务农为生。

到了朱四九的儿子朱初一(明熙祖)的时候,朱家被官府定为“淘金户”,每年要向官府上交一定数目的金子,但是,句容没有金矿,不产金子。于是,朱初一只能去外地用农作物换取金子来上交官府。不过后来,朱初一就逐渐交不起了。于是,朱初一为了躲避官府,就带领全家搬迁到了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并继续以务农为生。朱初一从句容搬迁到盱眙的时候,他的儿子朱五一年仅12岁,朱五四(明仁祖)年仅8岁。

后来,由于元朝繁重的苛捐杂税,导致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贫困。于是,朱初一的两个儿子朱五一和朱五四不得不再一次搬迁到外地。随后,朱五一搬迁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朱五四搬迁到了虹县(今安徽泗县)。不过后来,朱五四也跟随朱五一到达了濠州,并一直居住在濠州。

朱五四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重四、次子朱重六、第三子朱重七、第四子朱重八。

1328年10月21日,朱重八出生在濠州一个贫民家庭。他在家中兄弟中排名第四,是朱五四的小儿子,也在家族兄弟中排名第八,所以名叫“重八”。

朱重八少年的时候,由于家庭贫穷,曾经依靠给地主放牛来勉强度日,成为了一个“放牛娃”。这时候,朱重八的生计还能勉强维持下去。

不过很快,朱重八的人生就跌进了低谷。1343年,濠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1344年,濠州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在这次灾难中,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大哥朱重四先后去世,并且,三哥朱重七早逝。因此,朱重八家族只剩下了朱重八和他的二哥朱重六,以及大嫂王氏和年仅8岁的侄子朱文正。至此,年仅16岁的朱重八彻底跌进了人生的低谷。

面对父亲、母亲和大哥的去世,朱重八兄弟二人却买不起一口棺材,甚至,他们连安葬父母和大哥的土地都没有。后来,他们的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于是,朱重八兄弟二人就用几件破衣服将父母和大哥的尸体简单包裹了一下,把他们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安葬好父母和大哥以后,为了生计,朱重八不得不与二哥朱重六、大嫂王氏、侄子朱文正分开,开始各自逃生。

后来,朱重八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前往皇觉寺投靠了一个名叫高彬的和尚。不久,朱重八就在皇觉寺剃度出家,当了和尚。他在皇觉寺的生活很苦,每天都要扫地、上香、烧火做饭、打钟敲鼓、伺候师父和师兄的起居,如果他没有完成任务,就要受到老和尚的训斥。不过,虽然这样的生活很苦,但是,起码他可以继续维持生计。

然而,朱重八在皇觉寺出家不到一年,濠州又发生了大饥荒,连皇觉寺也得不到施舍了,寺庙里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于是,住持只好让寺庙里的和尚外出化缘。就这样,年仅17岁的朱重八离开了皇觉寺,四处流浪乞讨,开始了他的乞丐生活。

从1345年到1348年,朱重八历经了长达三年的乞丐生活,先后去过安徽、河南等地区,并在1348年回到了皇觉寺。在这三年的乞讨中,朱重八走遍了很多地方,积累了众多的人生经验和社会技巧,见过了世面,也开阔了眼界。这三年,对朱重八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为了后来能够在乱世中开创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天下的局势也在风云涌动。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并不是汉人建立的王朝。因此,元朝统一天下以后,元朝的统治集团对汉人进行了各种盘剥,给老百姓强加了各种苛捐杂税,严重加深了老百姓的负担。而且,元朝时期,自然灾害不断发生,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并且,元朝对其统治下的区域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划分,名叫“四等人制”。第一等级是蒙古人,也就是元朝的“国族”;第二等级是色目人,指的是西域各族和少部分契丹人;第三等级是汉人,指的是北方各族,包括北方汉人、女真人、大多数契丹人;第四等级是南人,指的是南方各族,包括南方汉人和其他民族。长期以来,汉人和南人作为低等的人群,饱受歧视和盘剥,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

乱世出英雄!元朝统治者的暴行,终于激发了农民起义军。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率先发动起义,号称“红巾军”,并以韩山童为明王。不久,韩山童被杀。于是,刘福通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皇帝,国号为宋,年号“龙凤”,韩林儿被称为小明王。

红巾军起义以后,各地纷纷响应。不久,徐寿辉在蕲州发动起义;李二(芝麻李)在徐州发动起义;郭子兴在濠州发动起义。至此,元朝的统治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此时,朱重八已经经历了三年的乞讨生活,让他积累了众多的社会经验,也让他了解了当时天下的局势。而不安于现状、想要出人头地的朱重八也希望可以在乱世之中能够拥有一些成就,开创一番事业,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因此,朱重八决定离开皇觉寺,加入到反抗元朝的起义队伍之中。

至此,年仅24岁的朱重八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也开始了他的传奇生涯。

二.投身义军,羽翼丰满

1352年的一天,朱重八收到了少年玩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去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

一开始,朱重八对这件事有一些犹豫,考虑该不该去参加红巾军。但是,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知道了这封信,要去告知官府。于是,他才决定去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至此,朱重八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也开始了他的传奇生涯。这一年,朱重八年仅24岁。

朱重八投身义军以后,作战勇猛,机智灵活,很快就受到了郭子兴的喜爱和赏识。于是,郭子兴把朱重八调到了元帅府,并任命朱重八为亲兵长,负责掌管自己的亲兵。从此,朱重八成为了元帅郭子兴的亲信和心腹。

郭子兴有一个好友名叫马公,马公在去世时,将他的女儿马氏托付给郭子兴收养。后来,郭子兴越来越喜欢朱重八,也越来越觉得朱重八是个人才,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朱重八。很快,朱重八就正式与马氏成亲了。从此,军中的人都称呼朱重八为“朱公子”。不久,朱重八正式改名为朱元璋。

就在朱元璋的人生一帆风顺、连连高升的时候,义军内部却是危机不断,矛盾重重。此时,濠州红巾军一共有五个元帅,却分为两派。其中,郭子兴为一派,孙德崖和其他三个元帅为一派。两派之间勾心斗角,明争暗斗。

此时,徐州红巾军首领李二被元军杀害,他的部下彭大、赵均用率兵到达了濠州。于是,孙德崖等人就开始拉拢赵均用,想要借助赵均用的势力打击郭子兴。不久,赵均用派人绑架了郭子兴,并把郭子兴毒打了一顿,打算杀掉他。

不过,彭大和郭子兴的关系十分交好。于是,彭大就把郭子兴被绑架的事情,告诉了郭子兴的亲信和心腹朱元璋。很快,在彭大的支持下,朱元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濠州红巾军的两派结怨就更深了。

朱元璋看到濠州红巾军内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知道他们不能够成就大事。于是,他决定发展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1353年,朱元璋回到了老家招募兵力。很快,朱元璋少年时候的玩伴徐达、郭英、周德兴等人纷纷投靠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就成功招募700多人。回到濠州以后,郭子兴十分开心,就任命朱元璋担任镇抚。

不久,朱元璋打算前往定远发展,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势力。于是,他从自己在老家招募的士兵中精心挑选了24人,前往定远。而这24人大多数都在后来成为了明朝的开国元勋和名将,包括徐达、汤和等人。

很快,朱元璋就在前往定远的途中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的民兵3000多人,又招抚了豁鼻子秦把头的800多人。于是,朱元璋统领这支部队继续向定远进军。不久,朱元璋就攻破了定远附近的元军阵营,元军统帅缪大亨率军向朱元璋投降。然后,朱元璋从这些降兵里挑选了由汉人组成的2万名精壮士兵,编入到了自己的部队里。随后,朱元璋率领这支部队向滁州进军。

在进军滁州的途中,一个名叫李善长的定远人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占领滁州以后,他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也前来投靠他。并且,朱元璋还收养了20多个义子,其中,他最有名的义子名叫沐英

有一次,朱元璋和李善长交谈。朱元璋问:“现在天下这么乱,怎么才能平定天下?”李善长告诉朱元璋:“只要效法汉高祖刘邦,不胡乱杀人,知人善任,很快就可以平定天下。”打那以后,朱元璋就开始以汉高祖为榜样,以平定天下作为自己的目标。

朱元璋是如何从乞丐逆袭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是如何从乞丐逆袭为开国皇帝的

就在朱元璋攻入滁州的时候,郭子兴在濠州处处遭受孙德崖、赵均用等人的排挤。于是,朱元璋将郭子兴接到滁州,并把3万精锐大军交给了郭子兴。

1355年,朱元璋占领了和州,并被郭子兴任命为总兵官,负责镇守和州。从镇守和州开始,朱元璋开始严明军纪,善待老百姓,严禁部下对老百姓进行烧杀抢掠。至此,朱元璋逐渐赢得了民心,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和传颂,这为朱元璋后来能够统一天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此时,朱元璋已经羽翼丰满,成为了义军中的一个势力很大、骁勇善战的将领。很快,一个事件的到来,直接把朱元璋推向了统帅的地位。

至此,朱元璋的人生开始进入到了统帅阶段和诸侯阶段。

三.割据江淮,称霸南方

1355年,郭子兴因病去世,小明王任命他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并任命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

此时,虽然郭天叙在名义上是这支义军的统帅,但是,滁州和和州的义军大多数都是朱元璋招募的,而且,朱元璋在军中的威望也要远远大于郭天叙和张天佑。所以,郭天叙并没有实权,只是一个“傀儡”。至此,朱元璋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这支义军的统帅。

郭天叙不满足于只做朱元璋的“傀儡”,想要有一番功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摆脱自己的傀儡生涯。于是,1356年,郭天叙率军攻打集庆(今南京)。结果,郭天叙在攻打集庆的时候,被叛徒陈埜先出卖,兵败被杀。于是,朱元璋正式成为了这支义军的统帅。

朱元璋成为统帅以后,采取了谋士朱升提出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条战略成为了朱元璋发展初期的基本思想,也是朱元璋在后来的扩张战争中的指导思想,为朱元璋后来能够建立明朝和统一全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接着,朱元璋率军南下,进攻集庆。不久,他就旗开得胜,大破元军,一举占领了集庆。随后,朱元璋把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此时,朱元璋已经成为了这支义军的统帅,又拥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和指导思想。至此,朱元璋正式成为了威震江淮的一方诸侯,基本上奠定了明王朝的“雏形”。这一年,朱元璋年仅28岁,而距离他开始投身义军,才只有4年的时间。

朱元璋成为诸侯以后,开始了疯狂的扩张战争,不断打击元朝和其他割据势力。1357年,耿炳文占领了长兴,徐达占领了常州,朱元璋亲自占领了宁国,赵继祖占领了江阴,徐达占领了常熟,常遇春占领了池州,缪大亨占领了扬州。至此,朱元璋的势力已经横扫了大半个江南和江淮。1359年,朱元璋发兵进攻浙江。不久,常遇春占领了衢州,胡大海占领了处州(今丽水)。

此时,朱元璋已经威震江淮、江南和浙江,他的势力遍布今天的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至此,朱元璋的势力大大增强,诸侯地位彻底稳固。

在这一时期里,朱元璋也在着手落实朱升提出的建议。他下令高筑城墙;实行屯田制度,鼓励军队和百姓一起参加农业生产;让康茂才掌管水利工程,负责兴修水利;减少百姓的赋税,换取民心;严明军纪;网罗天下的人才。经过几年的努力,朱元璋的军营粮草充足,府库充盈,民心归附,人才众多。至此,朱元璋的势力大大增强。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在寻找新的指导思想。1360年,朱元璋任命刘基(刘伯温)为谋士。刘基针对当时的天下形式,向朱元璋提出了避免两线作战、逐个击破的建议。至此,这个建议成为了继朱升在1356年提出建议以后的又一个指导思想,也是朱元璋在后来的争霸战争中的指导思想。

从1356年到1360年,朱元璋一共经历了4年的、以扩张为主要目的的战争,势力日益增强,并与陈友谅、张士诚在南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于是,他不得不面对来自于当时天下最大义军陈友谅的威胁。至此,朱元璋开始了他以争霸为主要目的的战争。

陈友谅原本并不是一个诸侯,而是天完皇帝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陈友谅出身于沔阳一个渔民家庭,1355年,陈友谅在沔阳加入了倪文俊的起义军。1357年,陈友谅以倪文俊想要谋害徐寿辉为理由,杀死了倪文俊,并统领了倪文俊的军队。接着,他率军在江西、安徽、湖北等地不断打败元军,还出兵攻打朱元璋,占领了众多城池和土地,成为了天完政权中十分显赫的将领。

1359年,陈友谅挟持徐寿辉把“都城”迁到江州(今九江),并自称汉王,从此,陈友谅逐渐掌握了天完政权的实权。1360年,陈友谅在采石杀死了徐寿辉,并正式称帝,国号为汉,史称“陈汉”。

所以说,陈友谅的崛起生涯与朱元璋有些相似。第一,都是出身卑微,朱元璋出身于贫农家庭,陈友谅出身于渔民家庭;第二,都在成为义军将领以后,立下了赫赫战功来增强自己的威望,朱元璋占领了安徽等地的众多城池,陈友谅占领了江西、湖北、安徽等地的众多城池;第三,他们的诸侯地位都是从其他诸侯那里得到的,朱元璋是在郭天叙阵亡后而成为了诸侯,陈友谅是挟持并杀死了徐寿辉而成为了诸侯。

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崛起历史讲究水到渠成,并不明目张胆的篡权,有一点“温水煮青蛙”的味道。而陈友谅的崛起历史,其行动方法太过于野蛮狠辣,其行动目的太过于直接。最终,陈友谅先后杀死了两位上司,成为了一方诸侯。

早在1358年的时候,陈友谅就开始不断率军进攻江淮一带,从朱元璋手里夺取了众多的城池和土地,严重威胁着朱元璋义军的生存。

到1360年,陈友谅称帝的时候,他的势力已经遍布湖南、湖北、江西三个省的全部,以及安徽、浙江、福建的部分地区,拥有60万以上的军队,成为了当时天下最强大的义军。

此时,朱元璋经过了4年的扩张战争,虽然力量不断增强,其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安徽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浙江的小部分地区,但是,他的力量与陈友谅相比,堪称是天壤之别。

1360年,陈友谅率军占领了池州,严重威胁着朱元璋的总部应天的安全。于是,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率军收复池州。不久,徐达、常遇春旗开得胜,一举收复了池州。随后,常遇春将从陈友谅军俘虏的3000多人全部坑杀了。常遇春坑杀陈友谅士兵的事件成为了后来龙湾之战的导火索。

得知常遇春坑杀自己的士兵以后,陈友谅觉得这是朱元璋和常遇春对他的挑衅。于是,他亲自率领10多万军攻打朱元璋。随后,陈友谅率军绕过了池州,直接进攻应天的门户太平(今当涂)。不久,陈友谅占领了太平,并杀死了朱元璋的大将花云。此时,朱元璋的总部应天已经暴露在陈友谅军的攻击范围内。于是,陈友谅依靠自己兵多将广,继续东进,打算占领应天,一举消灭朱元璋。最终,陈友谅与朱元璋在应天郊外的龙湾进行了一场大战。至此,龙湾之战爆发。

面对陈友谅大军的东进,朱元璋的帐下乱作一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有的人主张迎战陈友谅,并且收复太平,有的人主张弃守应天,还有的人主张向陈友谅投降。于是,朱元璋询问谋士刘基的意见。刘基说:“那些主张弃守应天和主张投降的人就应该斩首。陈友谅大军接连取胜,已经成为了骄兵。‘骄兵必败’!只要我们诱敌深入,使用伏兵袭击他们,就可以很容易将他们打败。”听了刘基的建议以后,朱元璋坚定了抗击陈友谅的决心,并采纳了刘基的建议。

朱元璋部下有一个名叫康茂才的人,是陈友谅的朋友。于是,朱元璋决定使用诈降计,让康茂才写信给陈友谅,表示康茂才愿意与陈友谅里应外合,让陈友谅率军前往江东桥接应康茂才。

陈友谅得到康茂才的信以后,十分开心,就率领全军前往江东桥。江东桥是一座木桥,朱元璋连夜派人将它修建为石桥。

陈友谅率军到达江东桥以后,并没有看到木桥,而是石桥。此时,陈友谅的内心已经有些怀疑。于是,他喊了几声康茂才的名字,还是没人答应,陈友谅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

此时,朱元璋把埋伏在江东桥的大军全部出击,对战陈友谅的大军。陈友谅大军措手不及,迅速溃败。陈友谅只能率领败军向江边逃去,打算乘船撤退。碰巧这时潮水消退,许多大船搁浅,无法动弹。结果,朱元璋大军赶到江边,再一次大败陈友谅,陈友谅军被杀死的、淹死的士兵不计其数。最后,陈友谅只能率领少部分士兵,乘坐小船撤回江州。随后,朱元璋趁势收复了太平、安庆等众多地区。至此,龙湾之战结束。

龙湾之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第一次主力对决,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这场战役中,朱元璋成功消灭了陈友谅军的大量有生力量,光俘虏的士兵就有2万人,并且,朱元璋还从陈友谅军俘获了大量的战船。另外,朱元璋成功的从陈友谅手里收复了大量的失地,使得自己的势力转危为安。

龙湾之战是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战争的转折点。这场战役初步改变了朱元璋“挨打”的局面,为朱元璋后来能够消灭陈友谅初步奠定了基础。从此,朱元璋开始在他与陈友谅之间战争中占据上风。同时,这场战役也是陈友谅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沉重打击了陈友谅的势力。从此,陈友谅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龙湾之战以后,朱元璋开始大规模向陈友谅进攻。1361年,朱元璋占领了陈友谅的都城江州,陈友谅兵败逃到武昌,随后,朱元璋陆续占领了江西和湖北的东南部,势力大大增强,势力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扩张,给予陈友谅以沉重打击。

1362年,陈友谅的部下胡廷瑞将重镇龙兴(今南昌)献给朱元璋。于是,朱元璋将龙兴改名为洪都,并派侄子朱文正、大将邓愈等人驻守洪都。1363年,张士诚派大将吕珍率军进攻安丰,刘福通不敌张士诚,只能派人向朱元璋求救。于是,朱元璋出兵救援刘福通,并把小明王接到滁州。此时,陈友谅觉得朱元璋兵力空虚,认为自己反攻的机会已经到来。于是,他率领60万大军进攻洪都。至此,历史上著名的洪都保卫战爆发。

此时,朱元璋率领主力正在与张士诚作战,不能分兵,就给洪都守将朱文正下达命令,要求朱文正守卫洪都,等待大军前来救援。

洪都守将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是一个平时里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公子哥”。而且,洪都内的守军只有2万人。因此,陈友谅觉得此战自己是胜券在握。结果,朱文正却在这场战役中显示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面对陈友谅的兵临城下,朱文正立即召集将领开会,商量如何保卫洪都,并表示誓死保卫洪都。

为了激励将士抗击陈友谅,朱文正亲自登上城楼鼓舞士气,号召将士们英勇作战。陈友谅发动了几次对洪都城的进攻,结果遭到了朱文正军的殊死抵抗。并且,与朱文正一起镇守洪都的大将邓愈是一个擅长使用火器的将领。在邓愈的指挥下,朱文正军使用火枪向陈友谅军射击,使得陈友谅军遭到了巨大的伤亡。陈友谅看见很难彻底打败朱文正军,只能下令停止进攻。随后朱文正迅速命令部下修补城墙。

洪都保卫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守城战役之一,也是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场战役中,朱文正一共投入了2万人,陈友谅一共投入了60多万人,双方一共对战了85天。最终,朱文正大获全胜,成功保卫了洪都。陈友谅遭到了沉重打击,只能被迫停战。并且,洪都保卫战为后来的鄱阳湖之战赢得了充足的时间。

不久,朱元璋率领20万大军救援洪都,陈友谅得知朱元璋救援洪都的消息以后,立即停止进攻洪都,迅速前往鄱阳湖,迎战朱元璋。最终,双方在鄱阳湖进行了最后的决战。至此,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鄱阳湖之战爆发了。

朱元璋率军到达湖口以后,迅速派兵驻守泾江口(在今宿松境内),又派兵驻守南湖嘴(在今湖口境内),还派兵驻守武阳渡(在今南昌县境内)。至此,朱元璋对陈友谅军形成了“关门打狗”的局面。

决战时,陈友谅军依靠自己船大且坚固、火器猛烈的优势,对朱元璋军发动强烈的进攻。朱元璋的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领舰队英勇抗击陈友谅军,使得陈友谅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不过,朱元璋军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接下来的几天里,陈友谅不断依靠大船的优势迎战朱元璋,朱元璋由于船小,不断被陈友谅打败。

朱元璋是如何从乞丐逆袭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是如何从乞丐逆袭为开国皇帝的

于是,朱元璋采用了部下郭兴的建议,决定使用火攻。朱元璋准备了7艘小船,每一艘船上都装满了火药和柴草,恰好此时刮起了东北风。于是,朱元璋命令敢死队驾驶这7艘小船,等到它们靠近陈友谅军的时候,再点火进攻。陈友谅军遭到了朱元璋的火攻,迅速溃败,被淹死的、烧死的士兵不计其数,并且,还有众多的大船被大火烧毁。至此,陈友谅军遭到了沉重打击,成为了鄱阳湖之战的转折点。从此,朱元璋开始掌握了鄱阳湖之战的主动权。

后来,陈友谅再一次对战朱元璋。陈友谅看准了朱元璋的旗舰,命令部下疯狂进攻朱元璋的旗舰。朱元璋迅速撤到其他船上,结果,他原来乘坐的旗舰被陈友谅摧毁。接着,朱元璋的部下俞通海率领6艘大船,攻入陈友谅舰队内部,冲乱了陈友谅舰队的阵形。随后,朱元璋迅速下令所有舰队攻击陈友谅军,大败陈友谅。陈友谅只能率领残余势力撤退。从此,陈友谅开始全面转为防守,再也不敢主动进攻朱元璋。至此,朱元璋彻底掌控了鄱阳湖之战的主动权。

随后,朱元璋乘胜向陈友谅发动猛攻,陈友谅节节败退。陈友谅的部下士气低落,军心动摇,不断向朱元璋投降。陈友谅得知此事以后,十分生气,下令将所有的俘虏全部杀死。但是,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动下令医治陈友谅军的伤员,还悼念陈友谅军阵亡的士兵。结果,陈友谅军人心涣散,几乎土崩瓦解。

陈友谅见到自己败局已定,只好率领残余势力从南湖嘴突围,企图从长江回到武昌,结果在半路上遭到了朱元璋的大军围堵。陈友谅只能下令从泾江口突围,结果遭到了朱元璋大将傅友德的截击。然后,傅友德下令部下万箭齐发,陈友谅中箭而死。陈友谅军见到皇帝被杀以后,迅速溃散。至此,鄱阳湖之战以朱元璋的胜利而告终。

鄱阳湖之战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作战,也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在这一战役中,朱元璋一共投入了20万大军,陈友谅一共投入了65万大军。最终,朱元璋大获全胜,陈友谅兵败被杀,他的部下损失殆尽。

鄱阳湖之战也是元末明初诸侯争霸战争的转折点。这场战役中,朱元璋消灭了天下最大的诸侯陈友谅。从此,朱元璋开始后来居上,成为天下最强大的诸侯,也为朱元璋后来统一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鄱阳湖之战堪称明朝的“立国之战”,是明王朝建立的关键性战役,为后来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友谅去世以后,他的儿子陈理在武昌即位。不久,朱元璋向陈理发动了进攻。此时,陈友谅军已经在鄱阳湖之战中损失殆尽,根本无法阻挡朱元璋大军的西进。

1364年,陈理的部下张必先率军从岳州前往武昌救援陈理,并将部队驻扎在洪山,结果,张必先被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打败并被生擒。

张必先兵败的消息传到武昌以后,陈理军人心惶惶。朱元璋看到这个形式,就派陈友谅的旧部罗复仁前去劝降陈理。于是,陈理打开城门,向朱元璋投降。至此,由陈友谅建立的、仅仅存世4年的陈汉王朝宣告灭亡。

陈理投降以后,朱元璋迅速占领了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势力大大增强,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都扩张了两倍以上。至此,大半个南方已经落入了朱元璋的手里。

1364年,朱元璋被小明王册封为吴王,这是朱元璋正式建立政权的开端。为了区别张士诚建立的“东吴”,历史上把朱元璋建立政权称作“西吴”。

灭亡陈友谅以后,朱元璋开始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江苏的张士诚。张士诚原本只是一个盐贩子。元朝末年,他率领盐徒发动起义。1354年,他在高邮自称诚王,并建立国号为周。1356年,张士诚将都城迁到平江(今苏州)。1363年,张士诚自称吴王。并且,张士诚横扫了今天的长三角地区,占据着江苏的大部分地区和浙江的一部分土地,成为了南方诸侯中仅次于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割据势力。

1365年,朱元璋发兵进攻张士诚,张士诚节节败退。很快,朱元璋横扫江北,几乎占领了张士诚在长江以北的江苏所有土地,给予张士诚以致命打击。至此,张士诚的势力范围只剩下苏南和浙北。

1366年,朱元璋再一次发兵攻打张士诚。不久,湖州、杭州的守军都向朱元璋投降。至此,张士诚的都城平江已经成为了孤城。于是,朱元璋发动了进攻平江的战役。至此,平江之战爆发。

平江之战中,朱元璋下令将平江城团团包围起来,使用高过城墙的木塔楼向平江城发起进攻,又让士兵使用弓弩、火铳站在木塔楼上向城内射击,还使用大炮轰击平江城。张士诚派他的弟弟张士信上城楼督战,结果,张士信被朱元璋的大炮击中而阵亡。此后,张士诚军人心惶惶,士气低落。

于是,朱元璋派人劝降张士诚,结果遭到了张士诚的拒绝。并且,张士诚下令部下死守平江。粮草耗尽以后,张士诚下令士兵以枯草、老鼠作为食物,弹药耗尽以后,张士诚下令士兵以屋顶的瓦片作为弹药。1367年,平江城被朱元璋军攻破,张士诚下令部下与朱元璋军展开了巷战。很快,张士诚就被朱元璋彻底击败,张士诚兵败自杀。至此,平江之战以朱元璋的胜利而告终,也标志着张士诚彻底灭亡。

灭亡张士诚以后,朱元璋开始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浙江的方国珍。1367年,朱元璋派汤和率军进攻浙江,不久,方国珍投降,至此,方国珍宣告灭亡。

接着,朱元璋又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福建的陈友定。1367年,朱元璋派胡廷瑞、何文辉率军从江西进攻福建,又派汤和、廖永忠率军从明州海路进攻福建,还派李文忠率军从浦城进攻福建。同时,朱元璋还派人去延平劝降陈友定,结果,陈友定杀死了朱元璋派去的人,表示誓死保卫福建。

不久,朱元璋军占领了杉关。陈友定急忙下令将军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驻守延平,一部分驻守福州,互为掎角之势。不久,朱元璋军占领了福州、建宁,并且,汤和率军攻打延平。至此,陈友定败局已定。

面对朱元璋的进攻,陈友定的部下不断要求出城作战,结果,陈友定却怀疑他们要投降朱元璋。于是,陈友定下令处死了萧院判。结果,陈友定的部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向朱元璋投降,进一步削弱了陈友定的势力。

不久,延平城内的军械所发生火灾,并引发了大规模的爆炸。于是,朱元璋军趁势对延平发动进攻,并一举攻入了延平。陈友定得知朱元璋军攻入延平的消息以后,想要吞药自杀,结果,被朱元璋军救活。最后,陈友定和他的儿子陈海一起被朱元璋下令处死。至此,陈友定宣告灭亡,也标志着朱元璋占领了除广东以外的所有东南沿海地区。

在灭亡天下诸侯的同时,朱元璋也在不断出兵打击元朝,给予元朝的统治以沉重打击。1367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北伐元朝,北进中原。不久,徐达旗开得胜,陆续占领了山东、河南、陕西的大部分土地,给予元朝以致命打击,并对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形成了合围之势。至此,元朝统治摇摇欲坠,灭亡已经成为定局。

随着天下各路诸侯相继灭亡,以及元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此时,朱元璋想要称帝的愿望越来越膨胀。这时候,他越来越觉得他的“上司”小明王是他称帝的障碍。于是,1366年,他派廖永忠去滁州将小明王接到应天,却在小明王在瓜步(今南京六合)渡江的时候,派人把船凿沉,将小明王淹死。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正式称帝,国号为明,年号洪武,他就是明太祖,又叫洪武帝。至此,存世276年的大明王朝正式建立了。

四.统一全国,洪武之治

明太祖称帝以后,就开始了统一全国的行动。于是,他派兵继续打击元朝,并灭亡了元朝。并且,他还不断出兵攻打北元,使得北元的势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保证了明朝的边境稳定。与此同时,他又派兵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并最终统一天下。

1368年,徐达率领明军占领了通州,逼近大都。元顺帝慌忙逃出大都,经过居庸关逃到了上都。至此,存世97年的元王朝宣告灭亡,也标志着从936年被石敬瑭割出的、被少数民族统治了432年的幽云十六州重新回到汉人的势力范围内。

元朝虽然灭亡了,但是,元朝的残余势力却还在,历史上把元朝的残余势力称之为“北元”。

为了保证北部疆域的安定,明太祖决定彻底消灭北元。1370年,朱元璋派徐达、李文忠、冯胜出兵攻打北元。不久,明军大获全胜,元昭宗逃到了漠北。至此,明太祖第一次讨伐北元以胜利而告终。

1372年,明太祖派徐达、李文忠、冯胜率军攻打北元。结果,徐达和李文忠都被北元打败,冯胜虽然取胜,却害怕东察合台汗国趁机东进。于是,冯胜不得不放弃甘肃。至此,明太祖第二次讨伐北元以失败而告终。

1381年,北元大将乃儿不花入侵明朝的边境。于是,明太祖派徐达、汤和、傅友德率军北征北元。不久,明军在胪朐河(今克鲁伦河)附近大败北元,给予北元以沉重打击。

1387年,明太祖派冯胜、傅友德、蓝玉率军攻打北元大将纳哈出。不久,明军大获全胜,占领了辽东。至此,辽东被纳入了明朝版图。

1388年,历史上著名的捕鱼儿海之战爆发。明朝大将蓝玉大败北元,给予北元以沉重打击。从此,北元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1392年,明太祖派大将周兴讨伐北元。不久,周兴大败北元,一直追击北元到彻彻儿山,给予北元以毁灭性打击。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北元再也不敢靠近明朝的边境。至此,明朝的边境逐渐稳定下来了。

事实上,明太祖时期,明朝一共对北元发动了13次军事打击,给予了北元以沉重打击,为明朝初年的边疆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明太祖也在消灭其他割据势力,彻底统一天下。1368年,明太祖派兵从海上进攻广东的何真,不久,何真投降,至此,广东被彻底平定;1369年,徐达攻打山西的扩廓帖木儿,不久,山西被彻底平定;同年年底,明军占领了陕西的所有土地,彻底平定了陕西;1370年,明太祖派汤和、傅友德灭掉了明夏,平定了四川;1382年,明太祖派傅友德、蓝玉攻打云南的把匝剌瓦尔密,平定了云南;1393年,明太祖派兵占领了河西走廊,平定了甘肃。至此,明太祖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在统一天下的同时,明太祖也在着手治理天下。

在政治上,根据元朝的官僚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在元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一)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丞相制度从公元前309年秦武王开始设立,到1380年被明太祖彻底废除,一共延续了1689多年。至此,丞相制度正式退出了封建王朝的历史舞台,也标志着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二)在地方,明太祖废除了行省制度,设置了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司法,三者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使得地方权力分散,也使得中央的权力大大集中,从而完成了中央集权制度。

(三)明太祖在各个府县的重要地区设置了巡检司,负责通缉盗匪、把关盘查,从而使得地方的治安得到了彻底的保证。

朱元璋是如何从乞丐逆袭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是如何从乞丐逆袭为开国皇帝的

(四)明太祖下令草创《大明律》,又在《大明律》的基础上,修订了《大明律诰》,使得明朝的法律得到了保证。

(五)明太祖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针对元朝末年纲纪败坏、吏治败坏等问题,进行打击贪污,规定了贪污60两以上的官员就要被处死,并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郭桓案”、“空印案”等案件。事实上,明太祖一共发动了6次大规模的打击贪污的事件,诛杀贪官污吏多达15万人,使得明朝初年的官场风气得到了改善。

在经济上,明太祖为了发展生产,恢复社会的生产力,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明太祖下令开垦荒地,增加明朝的耕地面积。并且,他还采取了强制性的手段,把地少人多地区的人口迁移到地广人稀地区,让他们在那里开垦荒地。到1390年前后,明朝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将近400万顷。同时,明太祖又下令兴修水利,到1395年,明朝一共开通4万多处塘堰,又疏通了4千多条河道,促进了明朝初年的农业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明太祖实行了屯田制,又将屯田制分为民屯、军屯、商屯,使得明朝的农业制度得以确立,保证了明朝初年的农业稳定。

(三)明太祖鼓励百姓栽桑养蚕,并且,他还鼓励百姓种植麻、棉等经济作物,进一步促进了明朝初年的生产力发展。

(四)明太祖多次下令减免赋税,解放奴婢,崇尚节俭,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五)明太祖还下令丈量土地,清查户口,使得明朝的生产资料得以稳定,也使得明朝的社会秩序得以稳定。

(六)明太祖下令发行新的纸币,即“大明通行宝钞”,也是明朝唯一发行的货币,使得明朝的货币得以稳定。不过,明太祖对于印造宝钞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了明朝初年的通货膨胀。

(七)明太祖下令实行开中法,让商人通过向边关输送粮食来换取食盐经营权。至此,延续了千年之久的食盐官营开始向民营转变。

在军事方面,明太祖不断加强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并加强了对边境的防御力度,还加强了对功臣和名将的笼络。为此,他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明太祖废除了掌管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让他们来统率全国的军队,却没有调遣军队、发布命令的权力。并且,他又将调遣军队、发布命令的权力交给兵部,但是,兵部却没有直接统率军队的权力。至此,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相互牵制,有效加强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二)明太祖设立卫所制度,作为明朝的军事制度。

(三)明太祖通过明朝宗室子弟与功臣子弟的联姻,加强对功臣的笼络。比如,太子朱标的正妻是大将常遇春的女儿,同时,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所以说,朱标的正妻也是蓝玉的外甥女;燕王朱棣的正妻是大将徐达的女儿等等。

(四)明太祖在边疆设立了13位藩王,让他们来世世代代镇守边疆,这就是明朝初年的“十三卫”。这13位藩王分别是皇次子秦王朱樉(封地在西安)、皇三子晋王朱棡(封地在太原)、皇四子燕王朱棣(封地在北平)、皇七子齐王朱榑(封地在青州)、皇十三子代王朱桂(封地在大同)、皇十四子肃王朱楧(封地在甘州)、皇十五子辽王朱植(封地在广宁)、皇十六子庆王朱栴(封地在宁夏)、皇十七子宁王朱权(封地在大宁)、皇十九子谷王朱橞(封地在北平宣府)、皇二十子韩王朱松(封地在开原)、皇二十一子沈王朱模(封地在沈阳)、皇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封地在平凉)。

在文化方面,明太祖大力改造了蒙元王朝留下的文化习俗,将中原地区的文化习俗作为明朝文化习俗的正统。为此,他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明太祖下令废除了蒙元王朝的文化习俗,建立了明朝的文化习俗。比如,废除了蒙元王朝的官服,制定了具有明朝特色的官服;废除胡跪,恢复了汉族传统的跪拜方式;禁止胡姓,甚至打击了一些汉族复姓;禁止胡语;禁止收继婚习俗等等。至此,中原地区的文化习俗得以恢复,蒙元王朝留下的文化习俗渐渐消失了。

(二)明太祖重视教育,兴建学校,设计国子监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并将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

(三)明太祖下令开设科举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不过,明朝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的文体为八股文,因此,明朝的科举制度又被称为“八股取士”。

洪武年间,明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恢复。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洪武之治”。

五.巩固皇权,立孙为储

明太祖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即使他后来称帝并统一天下了,却仍然具有很强的小农意识,这就引发了他在称帝以后巩固皇权和册立储君的两个主要问题。

明太祖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还当过乞丐,因此,他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卑的心理。虽然,他在后来从乞丐逆袭为开国皇帝,却十分担心会有人抢走他的皇位。于是,他开始了巩固皇权的行动。

1382年,明太祖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锦衣卫是一个特务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拥有侦查、缉捕、审问等权力,可以使用刺心、剥皮、抽肠等酷刑。甚至,明太祖还让朝廷上执行杖刑,导致很多大臣在朝廷上惨死。至此,明太祖开创了明朝的“厂卫”制度,成为了明朝皇帝巩固皇权的一大特色。

在开创特务机构的同时,明太祖还开始了诛杀功臣的行动,进一步强化皇权。

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的罪名杀死了丞相胡惟庸,将他诛灭三族。之后,明太祖开始诛杀他的党羽,结果,有1.5万人被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

此后,明太祖以“胡惟庸案”为突破口,不断打击功臣,让“胡惟庸案”的牵连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功臣惨遭诛杀。“胡惟庸案”一共延续了10年时间,牵连了几十位功臣和开国元勋,大约有3万人被诛杀。

1390年,明太祖以李善长与胡惟庸“交通谋反”为罪名,将李善长满门抄斩,一共杀死了李善长全家70多口人。这一案件中,宋濂由于受到孙子的连累,也受到牵连。于是,明太祖将宋濂全家贬到四川。不久,宋濂在前往四川的途中病逝。

不过,直到这时,明太祖并没有将所有的功臣全部诛杀,而是留下了一大批功臣,让他们去辅佐太子朱标,并为朱标建立了史上最强大的“太子班底”。

朱标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运、势力最大的太子。相比于朱标,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立储问题上的争执。比如,汉高祖曾经在刘盈和刘如意中争议继承人的问题;汉光武帝曾经在刘疆和刘庄中争议继承人的问题;曹操曾经在曹丕曹植中争议继承人的问题;唐高祖曾经在李建成李世民中争议继承人的问题;最厉害的还是康熙帝,他在晚年的时候,爆发了以争夺皇位为目的的“九子夺嫡”。

明太祖一共有26个儿子,但是,朱标却成为了历史上最没有争议、势力最大的太子。明太祖的其他儿子在稍微长大一些,就会被明太祖下令离开京城,前往封地就藩,而皇子一旦前往封地就藩,就注定与皇位无缘了。因此,朱标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会是明太祖的继承人。

朱标能够拥有如此的待遇,与明太祖的出身有着很大的关系。明太祖是贫农出身,虽然当了皇帝,仍然有很强的小农思想。因此,明太祖十分向往普通老百姓“一家三口热炕头”的生活。说的直白一点,在明太祖心里,他的所有后妃之中,只有马皇后是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们之中,只有朱标是他的儿子。而其他的妃子和皇子都只是他统一天下的“奖品”。

为了进一步稳固朱标的太子地位,明太祖为他打造了历史上最强大的“太子班底”,留下了众多的功臣和名将来辅佐朱标,使得朱标成为了仅次于明太祖的“二号人物”。明太祖封左丞相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封右丞相徐达为太子少傅,大将常遇春为太子少保,并且,“太子班底”的其他成员还有刘基、冯胜、汤和等人,这些人不是名臣,就是名将,明太祖让他们共同组建了历史上最强大的“太子班底”,可见明太祖给予了朱标历朝历代最好的太子待遇。

从1377年开始,明太祖开始让朱标监国,让他进一步熟悉政务,并给予了朱标很高的监国大权。

一般来说,太子监国的时候,皇帝会专门派人监视监国太子,并要求监国太子时时刻刻向自己汇报工作。如果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监国太子没有处理的权力,必须由皇帝亲自处理。还有一些情况是,皇帝说是让太子监国,实际上只是让监国太子站在皇帝的身边,看着皇帝处理政务,长长见识。

但是,明太祖却给予了朱标极大的监国权力。明太祖赋予了朱标“听断决定,然后奏闻”的监国大权,意思就是,无论遇到多么重大的事情,大臣都要先向朱标上报,由朱标处理,然后,只要把处理的结果告诉明太祖就可以了。不过,朱标也确实没有让明太祖失望,在长达15年的监国生涯中,朱标把国家大事处理的井井有条,成为了明太祖的得力助手,为“洪武之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此可见,如果不出意外,朱标继承皇位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朱标却没有“皇帝命”,1392年,被明太祖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去世,享年37岁。

朱标去世,让明太祖十分悲痛,他追封朱标为“懿文太子”。并且,他坚决要让朱标的后代继承皇位,而不是从他的其他子嗣中选择皇位继承人。原因很简单,明太祖虽然有26个儿子,却只把朱标看作是他的儿子,其他的儿子都只是他得到皇位的“奖品”。所以,只有朱标的后代才是他的后代。因此,明太祖坚决要求让朱标的后代继承皇位。

朱标一共有5个儿子,其中,朱雄英的生母是朱标的正妻常氏,也是朱标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说,朱雄英是朱标的嫡长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朱雄英一定会在后来成为皇位继承人,但是,1382年,朱雄英去世,享年8岁。朱雄英去世后,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就成为了继承人。1392年,朱标去世后,明太祖正式册封年仅15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此时,朱允炆年幼,明太祖害怕朱允炆会在自己去世以后,镇不住那些原来打算留下来辅佐朱标的开国功臣,于是,明太祖打算把他们全部杀掉。

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大将蓝玉造反。于是,明太祖下令处死蓝玉,又开始追查蓝玉的同党。结果,曹震、张翼、朱寿、傅友文等一大批开国功臣全部受到牵连。“蓝玉案”中,明太祖前前后后诛杀了2.5万人。1394年,明太祖下令赐死了大将傅友德;1395年,明太祖下令赐死了大将冯胜。

至此,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诛杀殆尽。这为后来靖难之役朝廷没有大将可派埋下了伏笔,也是后来燕王朱棣能够攻入南京、即位称帝的重要原因。

1398年6月24日,结束元末战乱、建立明朝、开创了“洪武之治”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皇宫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享年70岁,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