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帝王之术玩得出神入化,让功臣相互制衡
幼年贫穷,跟着父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童年为地主家放牛,勉强糊口,聊以续命。
十四岁父母长兄饥寒交迫,相继死亡;姐姐嫁人,三哥倒插门,与二哥相依为命三年。
实在活不下去了,十七岁入庙为僧,开始了托钵讨饭的生活。
二十五岁投身义军,刀尖舔血,召集乡党,建立功名,迅速成长为义军首领。
四十岁功成名就,成为一代帝王。
说道到这里,聪明如你,一定猜到了这个人就是朱元璋:一个把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玩得非常彻底的草莽皇帝。
1368年春季,一天早朝之后,刚刚做了洪武大帝的朱元璋,回到内室,感觉有点饿,便顺手拿起桌案上的烧饼,啃了起来。
刚咬了一口,门外传报,说是刘伯温觐见。
朱元璋听了,心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你刘伯温一直料事如神,今天我倒要看看,是不是啥事你都能掐算出来。”
于是朱元璋把啃过的烧饼,随手扣在了盘子底下,然后传刘伯温进来。
“刘爱卿,你可知道我这碗里扣的是什么吗?”
朱元璋不等刘伯温说话,便一脸坏笑地问他。
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天下时,刘伯温总能准确地预见敌情的变化。给朱元璋的锦囊妙计,都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这种隔物竞猜的把戏,对刘伯温来讲,只不过是小菜一碟:“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盘里扣的是皇帝吃过的烧饼。”
朱元璋一听来了兴致:“爱卿真乃神机妙算,今日我正好没什么事,你就在此,帮我预测一下大明运数如何?”
刘伯温一听赶忙谢罪说:“天机不可泄,皇帝的命数我哪敢妄加预测啊。”
朱元璋兴致颇高,对刘伯温说:“别害怕,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啥我都赦你无罪。”
见皇帝这么坚持,刘伯温觉得再矫情,把皇帝惹毛了,啥都不说也犯死罪了。
于是在朱元璋的怂恿下,刘伯温巴拉巴拉将大明的运势,朱家子弟将来的德性,来了个竹筒倒豆子,说了个明明白白。
就这么着,成就了一本预测奇书《烧饼歌》。
朱元璋听着刘伯温侃侃而谈,心中一边佩服刘老仙绝顶聪明,一边吸凉气:“这家伙料事如神,为我所用,能助我打天下。假如一旦被我的敌人用了,不是一样可以把我撵下台么?”
刘伯温看着朱元璋若有所思的脸色,心中也在吸凉气:“他能够走到今天,可不是光靠运气。那么多成王称帝的起义者,曾经谁的势力都比他大,却全都帮他成就了帝业之后,让他灭的没了踪影。”
刘伯温越想越害怕:“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统治者,我对他了解越多,离死也就越近啊。”
刘伯温的害怕,很快得到了验证。
洪武六年,胡惟庸成为了当朝丞相。
当初选丞相时,朱元璋征求过刘伯温的意见。
刘伯温以为是皇帝信任自己,便很不客气地否决了朱元璋提出的几个人选,其中就有胡惟庸。
见刘伯温这样,朱元璋就问他:“别人都不行,你觉得你当丞相行不行啊?”
聪明绝顶的刘伯温大概太想位极人臣了,听了朱元璋的话,便挺不客气地说道:“我倒是有丞相的水平,但是......,还是皇帝自己定夺吧。”
看着刘伯温离开的背影,朱元璋的脸上一片寒霜:“你还真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哈!”
胡惟庸上台了,对于曾经给自己使过绊子的刘伯温,开始了不遗余力的报复。
他在老乡淮西集团领袖李善长的支持下,不断到朱元璋面前谗言刘伯温。
朱元璋按照胡惟庸提供的罪证,对刘伯温进行了惩罚,撤了他所有的官职,将他撵出了京城。
从朱元璋闹革命开始,由他的乡党组成的淮西集团,和由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就是两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在朱元璋南征北战的过程当中,这两股力量,都付出了不可抹煞的功劳。
战争年代,朱元璋需要有人冲锋陷阵,而两派的人同生共死,互相倚重,所以朱元璋没有心思怀疑他们的忠心,两派的人也没有闲情互相拆台。
朱元璋和两派,以及两派之间的关系,犹如蜜月期的伴侣,心无芥蒂在腥风血雨中,互相帮衬着走到了胜利的一天。
朱元璋帝王之术玩得出神入化,让功臣相互制衡
天下太平,帝国成型,朱元璋的内心有了别样的想法。
他想借力打力,清除大明江山的一切威胁。
注意,是一切威胁:这里可以有真正的威胁,也有朱元璋臆想的威胁。
刘伯温,成了他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第一人。他怕有朝一日,刘伯温再辅佐李元璋把他踩在脚下。
除掉刘伯温刻不容缓,但是朱元璋没有亲自出手,直到胡丞相上台,朱元璋开始布局了。
胡惟庸这个人本就心胸狭窄,加上他的背后靠山,是由朱元璋乡党集结的淮西集团,他使起坏来,就有点肆无忌惮。
只是建国初期,朱元璋一直需要刘伯温的辅佐,对他比较信任,所以相对来讲,浙东集团就有些占了上风。
这种情况,让以李善长为领袖的淮西集团们难受,也让皇帝朱元璋感到不爽。
朱元璋不能让两个集团中的任何一股力量,具备制衡中央,威胁自己权利的能量。
他启用胡惟庸,就是为了压制刘伯温的浙东集团。
胡惟庸果然没有辜负朱元璋,他对刘伯温开始了穷追猛打,即使他成为普通百姓了,也不放过他。
1375年正月,刘伯温卧病好久了。
朱元璋大概觉得,过年了,好歹出生入死一回,应该给刘伯温点面子,便派胡惟庸前往慰问病号。
胡惟庸领命之后,带了个御医就去了。
御医给刘伯温号完脉,按照胡惟庸的指示,为病人开了药方。
一行人离开了刘伯温的家,回朝复命。
这边,刘伯温的家人,按照御医的方子,悉心调治刘伯温。半个月之后,刘伯温驾鹤西游了。
刘伯温咋死的,朱元璋心中有数,但是他没说,也没有追究御医的责任,他的棋局才刚刚开始。
胡惟庸得意极了,觉得自己大权在握,想收拾谁就收拾谁。
刘伯温在离开朝政之前安排的卧底,身为御史中丞的杨宪,曾经利用职权,对淮西集团给以严厉的管束。
不曾想,随着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冷落,杨宪失势了。在胡惟庸的排挤下,不但丢了御史中丞的官,连命也跟着丢了。
刘伯温过世之后,浙东集团算是彻底凉凉了。
朱元璋暗自观赏着这出派别相争大戏,眼见胡惟庸灭了一个帮派,一些潜在的对手没了,不由的打心底舒了一口长气。
他接着看表演。
这回主角还是胡惟庸,但是戏码变了,胡惟庸开始给自己挖坑。
打废了浙东集团,胡惟庸很快暴露了贪婪短视的致命弱点。
在赶死的路上,他开始急功近利了。
贪赃枉法,聚敛财富,打击异己,培植亲兵,甚至连皇帝定夺重犯刑事的权利,他也敢染指。很多重大案件,胡惟庸竟然绕过朱元璋,私自处理。
如果光是做这些,胡惟庸也许还能安然地活到死,但是这家伙在帮着朱元璋打掉浙东集团之后,竟然生出了篡位之心。
他不但截留下面的奏章,连官员们的升迁,也替朱元璋办了。
胡惟庸的恣意妄为,朱元璋早已看在眼里,但是他又是不说。不但不说,还给他提供机会,让他把愚蠢演绎得淋漓尽致。
对于朱元璋的态度,胡惟庸也不是一点都不担心,但是他却想了一个更阴险的昏招:搜罗党羽,拉重量级元老下水。
一番操作下来,几乎整个淮西集团当年追随朱元璋的功臣,包括李善长,都成了胡惟庸的死党。
说到这里,咱们应该着重说一下李善长。
作为朱元璋的老乡,当年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时,李善长一直是朱元璋的后勤部长、政治委员。
了解战争状况的人都知道,这种工作即辛劳,又琐碎,而且不显山不露水,鲜为人知。但是李善长却做得任劳任怨,没有纰漏。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付出,做到了心中有数。所以建国之后,朱元璋封了六位战功卓绝的开国元勋,以公爵之位,李善长位列爵位之首。
朱元璋帝王之术玩得出神入化,让功臣相互制衡
不但利益上让李善长独居鳌头,朱元璋还赐给李善长两张免死铁卷。
这个东西可不得了,关键时刻,可以在断头台上保住脑袋啊。
由此可见,朱元璋轻易不会动李善长。
所以胡惟庸觉得把李善长握住,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李善长不死,他胡惟庸就可以跟着活。
可是,他太低估朱元璋的心机了,完全没有料到,不发威的老虎不一定是病猫,很有可能是伺机而动。
这个机会终于出现了:密探们向朱元璋报告,胡惟庸结党营私,大臣们多有参与。
朱元璋听了,阴沉着脸,淡淡地说了一句:“找个合适的机会收网,查实了,就都杀了吧。”
不知死活的胡惟庸,一步一步钻进朱元璋的大网。
1379年春天,胡惟庸带着家人出城游玩,小儿子不慎从马车上掉落下去。
一辆马车正好错向而行,胡儿子被压死了。
儿子死了,按照大明律,胡惟庸应该通知交通警察,勘验现场,秉公论处。
但是胡丞相也是利令智昏了,他没有走法律程序,而是命令法院,直接将马车夫杀了。
朱元璋知道了这件事,把胡惟庸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让他解释一下。
胡惟庸一副苦瓜脸,把丧子之痛,悲悲戚戚地倾诉给皇帝。
尽管胡惟庸鼻涕一把泪一把,说的感天动地,朱元璋却坐在那里面无表情,自此至终没说一句话。
他不由抬头看了朱元璋一眼。
就是这一眼,曾经踌躇满志,幻想取代朱元璋的胡惟庸,立刻惊出一脑门子细汗。
朱元璋那阴鹜的眼神里透出的霸气,一下子在心理上击垮了胡惟庸的信心。
朱元璋见胡惟庸闭嘴了,起身走到他身边,拍了拍胡惟庸的肩膀,缓缓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杀、人、偿、命!”
转眼到了这年的十月份,越南中部的占城国派使节到南京献贡。
为了把明朝政府的治国理念,新儒家倡导的“礼”推向东南亚,各国朝贡一直是朱元璋亲自处理,可是这次胡惟庸却没有上报。
直到使节团到达了南京,朱元璋才知道了事情的始末。
事发之后,胡惟庸没有低头认错,却和共同处理此事的左都御史汪广洋一起,把责任推给了礼部。
朱元璋气愤之极,正好借题发挥,杀了汪广洋,抓了所有涉事的人。
胡惟庸最信任的死党,御史中丞涂节,眼见丞相大势已去,赶紧跑到朱元璋面前,把胡惟庸许多机密阴谋,报告给皇帝。
朱元璋掌握了包括御医受胡惟庸指使,毒死刘伯温证词在内的足够证据,不由得怒发冲冠。
很快胡惟庸判了斩立决,被诛九族,老婆孩子近亲属,死了二百多口。
对凃节,朱元璋给了足够的照顾,让他和胡惟庸同赴黄泉路,做了真正意义上的死党。
丞相死了,沿袭几千年的丞相制度,被朱元璋就势废了。
解散中书省,这个中直机关所辖的六部官员,直接由皇帝接管。
朱元璋完成了一统朝纲的重大国事改革,成了名副其实的独裁者。
接下来他组建了一支没有番号,只对他一人负责的特工队。
那些学名叫“检校”的特务们,各个是盯人梢,听窗户缝的行家里手,其触角无孔不入。
于是大臣李善长,学者宋濂等人,都在几年之后,陆陆续续被朱元璋革掉了命。
淮西集团成了风雨飘摇的窝棚,再也庇护不了任何人了。当初追随朱元璋的战友、老乡,能够活跃政坛的,所剩无几。
朱元璋身为帝王,这“清君侧”干得漂亮。
蓝玉是在大明建国之前参军的,但是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直到洪武二十年(1388年)三月,才机缘巧合,当上军事主官。
朱元璋帝王之术玩得出神入化,让功臣相互制衡
这时候,元朝剩下的力量,龟缩到漠北荒原,建立了北元王朝,以期得到机会,向中原复仇。
为了剿灭残余力量,60岁的朱元璋授命蓝玉,率领十五万人马,向漠北发起了最后的围剿。
在春天的沙尘暴中,北元的小朝廷,龟缩在捕鱼儿海(贝加尔湖)一带,藏匿踪迹,没了消息。
蓝玉带领的十五万人,在茫茫的飞沙走石中,悄无声息地行走着。
这样沙尘弥漫的恶劣天气,自以为行踪诡秘的元朝君臣,完全放松了警惕。皇帝和贵胄们,聚集在硕大的帐篷中,正在吆五喝六地饮酒作乐。
突然随着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从昏天黑地的风沙中,大队的明军骑兵,挥舞着砍刀,冲进了北元的营寨。
慌作一团的元兵,还没等回过味来,便成了明军的刀下鬼。
元朝皇帝拼死逃了出去,身边只剩十几个卫士和一个儿子。
一战成名,蓝玉受到了朱元璋嘉奖,官运财运一起亨通起来。
接着在洪武二十三(1391)年,蓝玉奉命进军云南,讨伐宣抚司施南、忠建二南蛮反叛,大获全胜。
之后他又转战云南蛮荒之地,所带部队是他在京城的亲军卫,以及从京城的各个卫所(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挑选的战士组成的。
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征战,战士们之间互相帮助,逐渐结成了一个个亲密的友谊团队。
战争结束之后,这些战士回到各自的卫所,亲密关系被保留了下来。
这是朱元璋接受不了的关系。
捕鱼儿海之战,是明朝与元朝的最后一战。这一战给建国二十多年的大明王朝,带来了久违的疆土安宁。
朱元璋开始考虑身后事了,他把儿子朱标册立为太子,想在百年之后,把天下传给他。
但是很不幸,这小子命短,洪武二十四年,朱标赶在他爹前面病死了。
朱元璋痛定之后,把皇位的承继权,转送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此时这孙子才十五岁,朱元璋深怕哪天自己翘了,所剩无几的元老级功臣们,会难为小皇帝。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中充满了恐惧,他不由得环顾左右,眼睛一下子盯住了蓝玉。
而此时的蓝玉,因为战功卓绝,职位一再升迁,他的头脑开始发热了。居功自傲,瞧不起同朝为官的大臣,使得同僚们对他极为不满。又念及他是朱元璋眼前的红人,不敢同他作对。
朱元璋注意到了这种情绪,他开始调查蓝玉。
很快,密探向朱元璋报告,蓝玉在剿灭北元之役时,百忙中,竟然把元朝的妃子给睡了。同时还蓄养庄奴,横行乡里,种种劣行不一而足。
更要命的是,跟随他到云南征战的将士,在卫所中关系密切。“结成小团体的行为,可能有谋反之嫌疑。”
密探们如是说。
朱元璋将蓝玉意图谋反的证据,在朝堂公示给几个副国级的领导。这些人一看机会来了,众口一词,对蓝玉进行了谴责。
蓝玉开始倒霉了,云南返京的老战士,毫无悬念地成了蓝玉的殉葬者。
京城卫所成员,一串串地被锦衣卫的特务抓出来,菜市口天天有人被砍头。
蓝玉受了极刑,被剥皮萱草,做成了标本,在主要城市巡展示众,以儆效尤。
朱元璋为朱允炆登基,扫平了道路。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历代开国之君用以稳固权利,消除异己的惯用手法。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像朱元璋这样,对功臣,包括亲密战友杀得那么彻底,却没有出现众叛亲离,底下的人愤而造反的危机。
纵观洪武在位三十一年,朱元璋的乡党会淮西集团,和中途受朱元璋感召,加入起义的浙东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踩踏对方,大打出手时有发生。
而他们的底气和肆无忌惮,不约而同,都来自对朱元璋的信任:“老子是圣上的至爱亲朋,你算神马东西!”。
朱元璋利用了这一点,巧妙地将自己的意愿,转化成大臣们之间争权夺利的矛盾,操控着局势的发展走向。
胡惟庸李善长领着淮西集团,弄死了刘伯温。浙东集团垮了,威胁朱氏江山的势力消除了一半。
稳固了朱氏江山,胡惟庸李善长应该受到奖励的。但是这厮们,残害忠良,祸乱国家,意图谋反,其罪大焉,到了叔可任,婶也不让忍的地步。
于是大明司法开始拨乱反正。一番操作之后,胡惟庸李长善们掉了脑袋,淮西集团垮了。
刘伯温被皇帝平反,刘那些七零八落的粉丝们,对皇帝感谢的要死,恨不得早早给朱元璋立碑供牌位,日燎三炷香。
瞧见没,同样是卸磨杀驴的勾当,朱元璋这个放牛娃出生的皇帝,就能把玩得让驴提着自己的脑袋,回身道一声:“谢主隆恩!”
皇帝眼里,揉不得重臣,到了这种境界,朱元璋的厉害,再无人能出其左右。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